看与不看的艺术
英国摄影师普拉东从1990年代开始专注于名人肖像摄影,他给克林顿、克里、戈尔、奥巴马这样的对象拍摄肖像;他拍摄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大头照的方式构图,被摄者的眼神始终与阅读者正面对视。其中他为《时代周刊》拍摄的作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肖像》还先后在荷赛和中国的华赛中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单幅金奖。引起人...
2010-10-21
从“徐肖冰杯”大展评选谈起:摄影的观看与视觉的可能
■王郑生:我们今天采取漫谈形式开个座谈会,聊聊天。话题缘起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这个大展将来应该呈现的形式,本次评选做到的程度,以及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界的现状、发展趋势等。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刘树勇: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摄影评选活动。就其现有的结果来看,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个大展是以徐肖冰先生...
2010-10-19
向马克·吕布鞠躬——略说马克·吕布的纪实摄影
一个外国摄影家来中国拍些纪实照片并不难,难的是大半辈子都来拍中国,从未停歇。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就是这样的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仿佛是他的一位哥儿们,令他惦念。他自己也说过地方就像朋友,你会常想去看他,了解他的变化,知道他的近况,在六、七十年代,我常去中国大陆、越南、印度,这些地方都经历着重大...
2010-10-12
伟人罕见老照片拍卖 收藏价值可观
人们习惯意义上的老照片,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老照片,当时,由于中国的摄影技术较为落后,能够拍的起照片的大都为王公贵族、家庭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当时人们的保存观念较弱,所以保存下来的老照片少之又少,从而使得老照片收藏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对于西方的拍卖网来说,按照收藏品拍卖的照片也大都是指1950...
寻找历史镜头中的抗日远征军
二战中的中缅印战区,几十年来从未被正式纪念过。政治风云的变幻和意识形态的错位,使得这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最辉煌的战场之一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随着2万余张珍贵照片重见天日,这支抗日远征军终于走出重重遮蔽,一个国家的记忆也终于渐渐完整。1943年3月,一名全身严密伪装的中国步兵,他的眼睛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世博:我们能用镜头看到什么
上海世博会对于摄影人的吸引力十足。大部分人看世博或走马观花或移步换景,也多多少少留下些影像。不过,迄今为止,关于世博的影像,看到的还不能说足够丰富,大量的表象记录与样式重复仍充斥着眼球。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面对世博这样一个有着六七个月持续,关注点又相对集中的大题材,我们到底能用镜头看到什么?看到的,...
2010-10-08
批评就是磨刀石
最近听到一些关于摄影的批评声音,比如于丹为本次国展一些照片做了点评解析,有人就感到不舒服,因为她不是圈内的人;也有擅长写批评文章的作者表示,有朋友忠告他,批评的力度大了,害怕一些摄影师受不了,他表示以后不再说问题了。至于笔者,偶尔也有机会对一些照片进行点评,凡挑刺谈照片不足时,往往会被相关人员委婉地...
影像传千秋 光彩照后人
影像传千秋光彩照后人写在摄影大师徐肖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李前光去岁深秋,年逾九旬的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摄影大师徐肖冰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转眼已是一度春秋,作为中国摄影界的晚辈和后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依然能清晰地忆及与他交往的许多往事,依然在心底永远铭记着这位...
2010-09-29
论坛开读书版,挺好
闲逛快乐影友网站,发现了一个叫观片读书的板块。见惯了论坛里器材讨论细化到某一个机型都可以开专题板块,见惯了贴图狂热者可以一、二、三、四地不停连载下去,如今冒出个读书,新鲜、惊奇、挺好!叫好的原因有二。首先,虽然帖子量不多,回复也有限,但难得的是,大家在这里更显认真了,正如有影友说的在这里要慢慢读,慢...
2010-09-28
“摄影不是艺术”之我见
摄影是不是艺术,依我看,答案很简单,就是不要将艺术与技术混为一谈。你说,油画是不是艺术?国画是不是艺术?版画是不是艺术?书法是不是艺术?从绘画技法方面讲,它们也不是艺术,是过程、技法,是制作艺术的方法。它们都不是艺术,但是它们制作出来的客体才是艺术。艺术家通过这些技法将本身的观念、主观意识变为视觉,...
为直播生活,拍照——《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前言后语
为直播生活,拍照《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前言后语2010全国影展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摄本文原系应邀给《中国摄影》国展专栏摄影包的含金量撰写的,限于篇幅和栏目特点,未能全文刊发。全国影展公示期间,有博联社博友撰文疑问,田鸣为何有四张照片在上面(最终结果是一金、一铜、两优秀)?...
“大隐”与“小隐”
近期,中国摄影报在头版发表了《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每天的早晨》等入选作品。本是大家观摩交流、相互切磋的良机,而我身边有些影友看后却疑惑道:辛辛苦苦,千里迢迢,甚至租专车、乘飞机拍摄的作品不能获得殊荣,举手之拍却受到青睐?思考间,我想起一句话: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流传很广,...
2010-09-26
参评不是碰运气
摄影评选的参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现象让人觉得有点儿滑稽。比如说,有人将两张宛如孪生的照片同时报送,还有人将完全一样的两幅照片全部投来让评委帮忙选择的。而且这些现象,在越大规模的摄影展览或活动评选中出现的就越多,大概是觉得这种动辄数万乃至十几万幅参评作品的海量来稿中,自己这样做一下也难被发现,何况还无形...
2010-09-21
元阳梯田的照片一定就没戏么
中国摄影报的话评选,析国展系列报道中,有一篇《这样的照片容易被淘汰》,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较强烈的反响,还有媒体就此做了相关报道。我理解,列举这些容易被淘汰的照片类型,是主办单位或者到现场采访的撰稿者提醒广大摄影人,同时进一步让评选中的一些问题透明化的举措,其言也善。不过,就其所列的一些以题材为切入点的...
2010-09-17
新闻传播的“次生伤害”
一朋友主持电视辩论节目,甲方嘉宾情急之下抛出一句:你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乙方并没有回应,主持人朋友却认真地转述了一遍:他说你睁着眼睛说瞎话。可以想见,接下来,乙方会是怎样的反应。这个细节后来被圈中同仁引为笑谈,主持人、记者本身应该以公正、平衡的形象示人,而现在一些媒体人常常越位、错位,在公共平台上公然...
20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