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竹林(竺灵):飘向天国的驼铃
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和神密,景象奇伟壮观,缤纷多姿。远眺,峰峦叠嶂,沙脊如削,连绵起伏,似虬龙蜿蜒;近瞧,沙铺锦缎,千般柔软,沙峰如浪,金涛滚滚。音乐般的节奏,诗歌般的韵律。奇妙的光影伴随着蠕动的驼峰正在诠译、演奏着大漠畅想曲。深入到大漠深处感受到这里是原生态的,清新纯净的空气,蓝澈的天
2017-04-10
胡力摄影作品:《中原》
河南是我的家乡,我敬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敬畏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滔滔黄河,我敬仰这片发源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我敬重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人民。固守本土,镜头始终对着故乡,对着生活,对着百姓,是我一生的挚爱和眷恋,更是发自内心对家乡的深情亲吻和不离不弃的拥抱。相机伴随一生对摄影的热爱,竭尽全力对纯粹影
2017-04-01
胡力摄影作品:《城中村遗照》
一切尽在不言中--写在胡力的《城中村遗照》之后萧沉中国城市在规模面积上的迅速扩张,始于上世纪末房地产业的膨胀发展以及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增建;同时也离不开私家车数量的激增----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及在交通上的距离尺度改变了,以自行车丈量城市距离远近的时代一去不返。在不知不觉中,以往城市周边的农业化
胡力摄影作品:《站.工人.工厂》
立此照照-写在胡力【站工人工厂】之后萧沉1953年由社会主义东德援建的北京【751厂】,在2003年整整50岁的时候,宣告停产退休这个最初以生产无线电元器件,后又生产煤气热电,九十年代初为北京提供了三分之一煤气热能供应的大型国企,原属电子工业部,亦曾是中共“一五”重点建设的156个骨干企业之一
胡力摄影作品:《中国窑洞人家》
中国窑洞人家——世界独有的洞穴式人文居住景观胡力中国窑洞是世界上独有的、最古老和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洞穴式民居样式。中国窑洞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从远古至今的漫长演进中,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国窑洞由:穴居——简朴的黄土窑洞——寒窑,最后发展到具有高度传统内涵的“窑洞民居”。这种
胡力摄影作品:《末▪小脚》
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女子缠足,如今将伴随着最后一代小脚女人即将远逝的生命而终结。在这永久封存的大幕就要垂下的最后时刻,我努力地寻到她们,虔诚地、郑重地、小心翼翼地为她们拍下“纪念照”。摄影并文:胡力以下为相关评论: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极少数小脚女人,基本出生于1949年以前,且皆在乡村,她们也是中国最
胡力摄影作品:《向后▪向后》
脸谱,服饰,还有道具。一个人物,一个角色,一个个情节,一个个故事,是一个象征。是一个精神的承载。“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驱灾祈福。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关中社火,延承到今天。在每年的正月里依旧热闹、红火。内容之丰富,表演之精致,气氛之热烈,如此的形式之下该是蕴含有
胡力摄影作品:《幸福》
我曾用凝重的影调表现矿工,或许那是一种流行的被强化的意象,但包含着我深切的感动。在持续的接触和观察中,我看到了他们作为“矿工”以外更多的更日常的东西,矿工在我的眼中变得更加鲜活和丰富。照相这一最日常的并且与我有关的场景,在背景、人物的对比、并置中赋予影像象征意义和表述深度,复
胡力摄影作品:《采煤工》
他们是小煤窑的矿工,一下井就要超强体力连续劳作八、九个小时以上,而且不吃不喝。他们在数百米深的地下不停的挖掘着,而陪伴他们的是瓦斯、塌方、煤尘……他们涌出井口,仿佛一个个泛着乌黑光亮的“铅雕”,两眼射着冷白色的光。他们是最贴近地球的人,在黑暗中挖掘,献给人们的是火和热。艰苦的生存环境铸就了他们的坚毅
巴特摄影作品:我的草原
2017-03-31
巴特摄影作品:草原上的人们
巴特摄影作品:乌珠穆沁蒙古族婚礼
巴特摄影作品:忧伤的浑善达克
中乌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中国摄影家作品
3月26日,“四海同心影像丝绸”中国•乌克兰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在沈阳中街中兴新一城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乌克兰两国摄影家作品140幅,其中,乌克兰5位摄影家作品42幅,辽宁省摄影艺术家协会7位摄影家作品98幅。作品集中反映了乌克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文化遗址、交通要塞、民风民俗、城市生活等内
2017-03-27
中乌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乌克兰摄影家作品
2017年,恰逢中国与乌克兰建交二十五周年。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积极推进双方文化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民间往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巩固两国世代友好。3月26日,“四海同心影像丝绸”中国•乌克兰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在沈阳中街中兴新一城开幕。展览共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