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勇:解读新锐影像的几个必要视点
我有幸参与了两届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评选活动,集中看到1500组左右摄影师的影像作品。他们的整体思路、关注的视野与面向,他们之于新锐影像的理解、影像采集的方法,他们的现实诉求和内在的焦虑,都在这些影像当中一一显现出来。对于一个从事影像视觉
2013-12-25
【访谈】游本宽:从個人体验出发谈影像
第一次见到游本宽先生,是在杭州。记得那是在春天,细雨缠绵,绿柳成荫。浙江省摄协在梅家坞这个充溢着茶香和浪漫的地方举行了一场美术摄影工作坊,此次的导师就是来自台湾的游本宽先生。我有幸成为此次工作坊的旁听生,在聆听和学习中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
2013-12-23
付羽: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罗伯特弗兰克的太太指着付羽的照片说:好照片总有一些不对的地方。付羽小心翼翼地打开塑料薄膜,取出一排相框中的一个。框中是一张巴掌大的黑白照片,拍的是草丛中已经腐烂的狐狸尸体。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他用小指在画面上轻轻指点,是不是很美付羽工
林路:可以重拍的照片是不是好照片
要使现代艺术真正成为精品,其诀窍就在于,既要打破接受者习惯了的审美期待,又不能完全粉碎这种被打破的期待可能转换出来的新的期待。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这就是似懂非懂。观众站在摄影作品面前,如果一看就懂,他会笑说,这我也会拍。如果他看了半天,什么
2013-12-12
严明:今天,你新锐了吗?
我从一件小事情讲起。大概是2009年的某天,一个摄影师朋友告诉我,他被一个展览录取,他说:我收到了那个录取通知的电子邮件,一个晚上我至少点开了15次去看!可以想见他当时的激动与欣喜。是的,做一个苦逼的草根摄影师,面对此时此事,能平静的,都是神。
2013-12-11
李楠:新锐!在哪?
评委论新锐随着TOP20201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评选揭晓,又一批新锐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借这一平台崭露头角。结果惹人注目,过程亦有道可论。优中选优的过程也正是评委们将当代摄影新锐的理解与思考剥茧抽丝的梳理与凝炼。如果说摄影新锐这一语汇在首届TOP20
【视频】2013连州摄影节论坛
据说此次论坛是2013连州摄影节最有意思的环节之一,具体是什么内容,将怎样阐释告别经验呢?有图有真相已不足为奇,我们这里是有视频真相哦。感谢视频的提供者@游佛陀
2013-12-09
数字传媒时代下的影像价值探析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的社会价值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探析数字传媒时代下影像价值的五个主要方面:史实证明价值、新闻传播价值、认知教育价值、舆情建构价值和文化消费价值。其结论将有
摄影与“土豪”的亲密接触 关于双街村的影像实验
还记得上圈组吗?没错,就是今年4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的大型影展隐没地中的那个小村落。今年11月23日12月3日,以王征、藏策、吴平关等为首的那帮主创,将隐没地的影像实验又祸祸到了另一个地方双街村,只是这个双街与上圈组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可以说从农
2013-12-06
论摄影法则的遵守与打破
数码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相机尝试摄影,但人们似乎要么严格遵守那些既定的摄影规则,要么就是想完全脱离这些规则、按自己的想法拍摄。例如摄影师IanRuhter将一辆厢式货车改造成了一架大型湿板相机。当然,还有很多摄影师一直在模仿别人,而非创造
新技术新媒体,让摄影记者面临失业?
今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Sun-Times)裁掉摄影部,1个多月后,美国《南社区报》(SouthernCommunityNewspapers)又取消了摄影部,把拍摄任务交给文字记者。美国的纸质传媒一直特别重视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地位与收入让其他国家的同行望
2013-12-04
朱大可:“有思想的摄影才能成为令人震撼的‘塔尖’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朱大可,受邀担当本届连州摄影国际年展的学术主持。尽管朱大可一直强调自己只是摄影的门外汉,但凭借多年对公共影像研究的经验,他对摄影艺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年展举办期间,南方日报记者就当前文化语境之下,摄影艺术应如何
2013-12-02
宁超群:论中国工业摄影的现状与前景
18世纪60年代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人类难以想像的伟力,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格局与走向。与这场工业革命结伴而来的还有摄影术。从此,摄影与工业结下不解之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国痛失了这波工业化浪
2013-11-29
唐辉吉:论摄影记者岗位的消亡
内容摘要:2013年5月30日,互联网发布了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裁掉摄影部的新闻,1个多月后,美国乔治亚州的南社区报(SouthernCommunityNewspapers)又取消了摄影部,把拍摄任务交给文字记者,这不仅预言了传统媒体摄影记者下岗与转型的势在必行,而且
2013-11-27
黄专:事件--作为摄影的存在方式
卡蒂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的注意力在于物质世界的一点,他为我们展示的是没有他我们就无法看到的东西对瞬间多种分割的无限可能性。让克莱文卡蒂布列松对西方摄影界的影响或许已日过中天,不过,有一点是无须怀疑的,那就是,无论从摄影思想还是从
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