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3日—12月3日,作为第四届农民摄影大展的延伸项目,由中国摄影展览中心牵头,王征、藏策、吴平关等为首的那帮“主创”,将隐没地的影像实验又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双街村,只是这个双街与“上圈组”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可以说从农民村一下掉到“土豪”窝。
这次的他们依然揪集了一帮好兄弟好姐妹,“蹲守”“住扎”在双街村,依然是志愿服务。但与上次上圈组不同的是,这次的组合清一色是摄影者的身份+11位当地村农。
人员结构的不同,拍摄对象180度大逆转,让记者对这次双街的拍摄有了极大的兴趣。借着上个周末,记者有幸也“志愿”了一把,与双街亲密接触。

此次活动部分参与者合影
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想到要去农村,首先想到就是土地。农民与土地,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河南摄协主席、著名摄影家于德水,30多年的拍摄经历,从一开始他就与农民结缘,似乎命中注定,他的两只眼睛要注视、礼敬着黄河流域、中原大地的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次他也作为志愿摄影师来到双街。那么他是如何看待这次双街摄影之行的呢?
与他之前拍摄的《黄河流年》中的农民不同,这次的农民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是现代化的农民,用于德水自己的话来形容是中国梦想中农民的生活和状态。或许是因为这巨大的反差,于德水到达双街的前两天几乎都没有碰过相机,他在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在他看来,这种对当下中国城乡发生剧变的具有时代先进特征的记录,这次双街的行动,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双街在农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并没有把土地割舍出去,土地与农民,母亲与孩子脐带般的关系,在他们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每个家庭都分得土地,耕种生产,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济化的发展。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度,让包括于德水在内的摄影家们欣喜欣慰。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于德水试图打破过往,试图将双街的故事放大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对待。
作为土生土长的双街村民,这次的结对子对象农民老吴,他对影像和这次活动有何诉求呢?他的话很坦率、朴实也令记者思考。他说他喜欢旅游,希望摄影家指导他能拍出漂亮的照片。#p#副标题#e#
作为这次活动的始作俑者,王征和藏策,自是不能不发表意见。谈谈这次活动的起因来由,实验目的以及他们在双街的故事。
这次活动能搞到现在这个样子还是要拜藏策所赐。因在今年4、5月份在天津美术馆的一次讲座,让藏策与为双街村筹备文化生活的天津恩加国际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乔达结缘。恰巧双街村旧村要拆迁希望能留下一些影像,而有了一次摄影师拍“行活”的行为,又因为村部对文化建设的渴望,为这次影像实验提供了“演兵场所”。对于为什么要选择双街村作为这次实验的对象。王征说,一是自2009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上策展的“美国项目”对影像本体语言的表达有了更深的体味,并埋下了探究的种子。之后在济南双年展、《像说》、《非像说》、隐没地等活动中进行了尝试。与上圈组不同,双街没有上圈那么丰富原始的视觉符号,对于大多数城市里来的摄影师或者观者来说,没有影像上的陌生感,所以这次他们实验的主题是——故事,而且是讲故事。因为想到了这样一个比较有难度的实验题目,所以在人员选择上,没有像上圈组那样采用跨界组合,“撒欢儿”拍摄式的模式,而是采取了辅导式结对子的方式。在素有“晦涩难懂”的学者藏策眼中,双街实在是具有当下中国最具理想色彩的范本。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生产生活的极大改变,严重提升了农民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人的现代化”让双街有了令人激动的因子。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大主题上来说,双街的影像记录,无疑对中国摄影都有着“填补空白”式的巨大意义。

陕西摄协主席、著名摄影家胡武功在演示作品

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宇在为农民辅导

河南摄协主席、著名摄影师于德水在为农民摄影朋友辅导#p#副标题#e#
不得不说的是,与藏老师N次聊天中,这次是我听得最明白的一次。他说,摄影这个媒介是有局限性的。但也正因为它的局限性让它有了夺目的光彩和魅力。这次以讲故事作为实验的主题,希望从三个方面有所思考和突破。
一是,以纵式讲故事的方式上有所突破。在他们看来,讲故事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线式的,一种是纵式的。线式的,也就是串联式的,基本以四段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尾,作为叙述的结构。纵式的,更多的是一些碎片式的,内心式的。他以一组表现患有精神分裂症母亲的一组图片故事为例,进一步阐释。他说这组图片故事,初看,是一个年迈的妇女分别装扮的公主状、海盗状等不同形象来说明母亲精神分裂和她的世界的故事。
二是影像影与话语的关系。不是用图片来证明故事,而是用图片来作为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发人们的思考和猜想。
三是,试图就新闻摄影与报道摄影的语言进行探索。新闻或者事件如果不是必须用图片来表达,而是用文字也能表述清楚、准确,那么这样的新闻摄影或报道摄影语言就不算成功或者优秀。这种切入的角度与拍摄者的心态、习惯有关。
恰巧前不久,连州刚举行了一场告别经验的探讨。记者也就经验的问题与藏策请教。人是一种经验性动物,那么作为经验性的动物,他的行动就会依据多年的经验,产生具有惯性的行为。在具有多年拍摄经验的摄影家身上亦如此。那么问题来了,在短时间内,如何让他们抛弃掉多年的视觉观察习惯完成即定的实验目标?他们的答案很狡猾。即为实验,那么就可能两种结果,一种是实验即定的答案对或错,一种是实验后没有结果。那么好吧,第二问题。引发他们制定实验主题的摄影展览或作品,以探讨人内心或精神世界为多,但是双街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是否可以套用想象的表述模式。答案: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是被建构起来的。希望能从日常生活的探讨中建立起这样的摄影语言。
第三个问题。记者没有问,或者说还有许多问题想问没问。比如,农民的诉求与摄影人的自娱等等。或许这就是实验的最大亮点,永远有无数的问题,永远有无数的可能性。那么大家对这次活动,有什么问题和期待呢?@王征LBC @藏策 @吴平关 与他们互动。
双街的故事部分作品欣赏

张森林作品

赵丙元作品#p#副标题#e#

吴平关作品

吴奕璇作品

吴禹霖作品

于德水作品#p#副标题#e#

张建立作品

胡武功作品

李木子作品

李毅作品#p#副标题#e#

李志雄作品

刘宇作品

陆心海作品

沈伯韩作品#p#副标题#e#

孙君媚作品

王同旭作品

王征作品

陈锦作品

高静作品

韩胜利作品

李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