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hiro Yamashita:《寻迹多摩川》
多年以来,我一直探访多摩川,在河边走过就会发现这里的风光一直发生着变化。但是,当我看到照片的时候,就总能回忆起曾经的时光,似乎也能闻到过去的味道,能看到曾经那落日的余晖。我想这里堤岸的轮廓将发生变化,看上去和人类一样。作者介绍:1984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2005年毕业于日本摄影艺术学院现
2017-08-02
Tomasz Lazar:《生活剧场》
《生活剧场》系列是关于生活的个人化的摄影系列作品,表达摄影师本人如何感知和理解生活。该系列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超现实主义,将摄影师个人经历与对于周遭事物的想法结合在一起。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对人类生活的入侵,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许多人感觉自己与世界脱节。有些人试图寻找避难所,为自己
Shadman Shahid:《天堂的另一边》
《天堂的另一边》讲述的是一段风景与圣马丁岛上居民的复杂关系。圣马丁岛是一座方圆仅八公里的小岛,坐落在孟加拉湾东北部,是孟加拉国的最南端。小岛美景袭人,岛上的居民却陷于阴霾。正是他们将我带入了这个故事。天堂并不完美。邪恶正逼近,很可能摧毁这座天堂。在过去十年中,岛上无与伦比的美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Ricardo Diez Baeza:《日常•邂逅》
本系列作品摄于美国,拍摄时间长达数年。这是一部半自传式游记,全来自于我对童年的回忆,当时我的父亲住在加州,不在我身边。这些图片捕捉了我记忆和幻想的片段。记忆当中也包含了虚构的部分,这是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有时,我们故意忘却一些重要的事;有时,我们以为梦境成真。对过去的怀念,以及父亲断断续续的陪伴,
Ore Huiying:《湄公河,母亲河》
湄公河是老挝和泰国两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第12长河流。它犹如一条巨蟒在陆地上穿梭,河岸两遍诞生了丰富的人类文明。这里也是东南亚与中国最早建立跨国贸易往来的场所。几千年过去,湄公河已经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文化以及货品交易的重要联系纽带,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今,湄公河连接着沿岸的六个国家和地区,为他们
Minzayar Oo:《玉石的代价》
缅甸秘密的玉石矿山位于其北部的克钦邦帕敢地区,帕敢(Hpakant)在缅甸语中也是“玉石之地”的意思,这里出产全世界最高品级的玉石,中国人追求玉石之美,并崇尚其象征意义,往往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黄金有价玉无价”。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来到帕敢,他们都抱着一
Léonard Pongo:《暗恐》
这是一部纪实摄影作品,该系列将焦点关注在刚果共和国加丹加省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众多不同人物之间的亲密联系(包括朋友、家人等),它描绘了一个被国家内部冲突摧毁的世界,也正是这些普通人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私密的个人生活。作者介绍伦纳德·庞哥(LéonardPongo)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社会科学
李正乐:《生命之树》、《先知》、《解码景观》
生命之树(TreeofLife)《生命之树》系列最初创作于2006年,那年的冬天寒风刺骨。我在一颗光秃秃的树干上偶然瞥见一抹绿色。“我是不是看错了?”不论我当时看到了什么,我似乎在那颗毫无生气的干枯树干上发现了嵌入其中的生命的种子。尽管没有看得很清楚,但确定无疑的是那里存在着鲜活的生命力,而这只
Hajime Kimura:《人与狗》
我的父亲身材有些丰满,看上去显得脾气不太好,而且他在我的面前不苟于言笑。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似乎变得越来越矮小。就在我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后,他养了一只黑色的狗,这只狗的肚皮还有些白色的毛,刚好与身体的黑毛形成对比。它的名字叫Kuro,是“黑”的意思。每次当我的父亲打开花园的门,这只狗就会伸出自己的舌头,
朴亨烈:《图形》
《图形》项目开始于2013年,主要创作内容是人为改变自然空间,并从空中视角俯视,用相机记录变化。照片当中的自然界距离城市中心很远,人迹罕至,极少被人们注意到。我尝试创作出多样的视觉元素,将它们融入自然空间当中。创作出的所有作品都会在拍摄完成后消失。《图形》这一作品的创作主要使用两种方法:首先,通过
吴恼厮:《副本》
《副本》系列是2014年初至2015年末影像片段的截取,出发于长期受压的黑暗情绪之中。我将这些状态自私地复写描摹。不避讳其中负面与悲悯的同时又积极地寻找着阴影和黑暗里的可见光。以生命体验串联这段短暂的副本,不是伪装生存状态的另存,而是无需再提及的告别。个人简介:原名吴雨航,1994年出生于重庆江津,
王自彬:《31°C》
一直心系南,始终北靠岸。5月初我离职后,去南方呆了一段时间,去过港澳深、尼泊尔泰国,机缘巧合又去了拉萨和新疆。离职后的这一段旅程均非刻意行走,而是巧合地把时间地域一茬接一茬,随心行走。在实地的旅程中,地域之间的差别异常明显,但在后续的再度编选时,我惊奇地发现,影像是这么的有意思。这些不经意拍摄的无面
王攀:《小城碎戏》
没有重大突发事件,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逻辑关联,都是些日常片段和偶遇碎戏,人物普通,场景司空见惯,来自秦岭的乡野之间,“平淡”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这是个人项目“大秦岭”的第一部分,试图在童年记忆的指引下,把它拍成当下中国发展中的一个小城样本。骊山是秦岭支脉,隶属于西安市临潼区,总面积915
王大可:《东张西望》
这些照片是从2014-2016年拍摄的底片中选出来的。对于照片来说文字是多余的,这些照片也是多余的,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打发我无聊的时间。我没有能力给所谓的“创作”一个存在的理由和物质基础,让一切看起来更像一回事。一直坚持用胶片拍摄,大概就是为了故意拉长过程,拍摄冲洗暗房经过许多步骤和
宛超凡:《在水边》
我的大学在重庆,近嘉陵江。出学校正门,走二十几分钟,穿过一条商业街,转一个街角,空气变得潮湿,隐约可听到水声。然后,看到那截嘉陵江。临近学校的这截江岸不长,两小时左右即可走个来回。大三我开始拍照,那时几乎每天都要走去江边。挎着相机顺流而下,再逆流而上,来来回回,又来来回回。嘉陵江是饮水水源,两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