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喜:《孤独的鸟鸣》
孤独是成长自己的某种方式。它使我从庞大的社会限制中摆脱出来,在嘈杂的世界里获得安宁。人们往往通过事后的追忆,才能体会到当时来不及把握的幸福。而摄影是我通往梦想世界的一个入口,让我在一次一次的追忆中插入短暂片刻的温情想象,以使我面对迁流不住的世界时,多了一份安心与宽慰。作者介绍:淘喜,自由摄影师,苏州
2017-08-02
安钟岘:《通道》
现在我已经无法回忆起究竟从何时开始频繁地在钟路区(Jongro)拍摄街拍照片。而后,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在街头漫游,拍摄照片。钟路区这里有哪些特点如此得吸引我?我希望在此地寻找些什么?在我最终开始决定在钟路区正式拍摄工作的时候,我的父亲得了中风住院。从那天起,他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面,无法通过语言
Gidon Levin:《21,22,23》
《212223》这一系列与我在伞兵部队服役的经历有关。它们拍摄于我服役期间。我离开军队多时,已经使部分回忆变得模糊。而这些照片却令我想起那段经历。也许这些照片看上去稀松平常,但仔细观察,却能够感受到归属感与兄弟情。我似乎试图通过摄影回忆过去,同时也为那段回忆赋予全新的意义。作者介绍:基登·莱文(
2017-08-01
Morgan Maloney:《邂逅》
《邂逅》作品与建筑结构相关,将日常普通的景观转变成发人深省的作品,作品中展现的现实也许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作者介绍:摩根·马洛尼(MorganMaloney),23岁,来自美国纽约,现在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她的作品与建筑结构相关,将日常普通的景观转变成发人深省的作品,作品中展现的现实也许并不熟
Yuval Atzili:《情同手足》
尤瓦尔·阿兹利1986年出生,毕业于比撒利艺术与设计学院(以色列),获雷迈·霍尔帕林奖学金,并曾获得2008年IDF摄影大赛银奖。作品曾参加多次个展与群展,包括:2015年以色列艺术博物馆“第一个星期五”个展;2014年基布兹·贝尔艺术画廊“飞行的鸟儿”双人展;2014年以色列TLV艺术空间“静物与
马进忠:《生活在澜沧江-湄公河上的人们》
有人说航拍视角是上帝之眼,我想要是真有上帝,那他肯定是高于我们所处的维度而存在。从无人机传输的影像中我看见了劳作、嬉水、狂欢和群舞的人群,也看见了人类建造的古迹,栖身的居所,运输的轮船。抛开我所有理性的认知,我仅从维度空间来思考,在展开的二维平面上它们仅是些不同形状的图案。正如我拍摄时的感受一样,我
蒋磊磊:《胡不归》
在一个昏昏欲睡的秋日午后,我隐隐约约中听到了布谷鸟叫着“不归,不归”。突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独自一人躺在老家二楼那张随老妈嫁到家里的老木头床上,无聊的等待着那个炎热的高中暑假一秒一秒的结束,那台已经绿的不那么明显的九十年代的电风扇吱呀吱呀的转着,不停的向我吹着温热的微风,窗外的竹林里布谷鸟时有
高上:《冬季超现实幻想》
作为一个哈尔滨人,20多年来冰与雪带给了我从童年到成人的一切快乐和美好的回忆。有些人怕冷想去南方向往四季如春,可我从未怕冷却等待每一个冬天的来临,那是我的游乐场和我的超现实实验室。纯洁安静代表这个城市季节的颜色,我迷恋哈尔滨的冬日就像萨尔瓦多.达利迷恋加泰罗尼亚一样吧。这一组作品是我历时3年对冬季的
杜扬:《暗时间/耳鸣》
《暗时间》——“来去匆匆和永恒是同一件事。”这本摄影书里的照片,来自很多个“此生只有一次”的相逢。在人们经历的时间之流当中,“无常”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常态。我们所经历的那些一去不回的时刻、仅有一面之缘的人,以及一生中仅仅到访过一次的地方……所有这些琐碎的“轻”,包含着时间的“重”。每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
仇晔昕:《生活而已》
生活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因跌进现实而被割裂,继而呈现为无数堆积在眼前的碎片。影像作为一种复原生活或者记录生活的表达方式,一旦生成,无疑就成为了生活的注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像作品本身也难以逃脱被碎片化采撷的命运。作为日常快拍的素材在被摄之初是具有偶发色彩的,所以在量的积累之上,后期的二度审视和编排并置
陈海舒:《Zona Rossa》
陈海舒的摄影作品《ZonaRossa》以维苏威火山为样本,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维苏威火山的多重属性:它不仅是自然物,同时也是政治、宗教、历史、文化和科技的操作对象,并探讨了“危险”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定义、感知、再现和应对的。矗立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地区,以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命名的维苏威火山是
曾戈: 《致幻》
这组照片拍摄于2012-2016年间,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观察到一个并不为他人所挖掘到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充满了粗糙的、也是即兴的观感。无论是站在城市的最高处,还是躲在奥动的车厢里.借着相机快门的记录性.我写下了每天的日记。我们自以为对所处的世界熟悉,但现实并不如你所见那般真实可信,表象之下往往隐藏
2017-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