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表情,悲悯的情怀——《镜头中的人情物理》读后
李邨南
“这一次究竟准备拍摄什么、表达什么?”杨凯生先生在《镜头中的人情物理》(商务印书馆,2020年)的自序“万镜所见,一孔之得”中如此自问。我想,这是事关摄影艺术本体以及摄影人艺格之问。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镜头中的人情物理》共收录图片111张,每张配以一二百字的短文,或交待拍摄背景,或阐释创作感悟,或抒发由“拍摄”这一动作引发的思考,文与图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道出作者的摄影观和文化观。
《镜头中的人情物理》 杨凯生作品
商务印书馆出版
摄影是速度的艺术,拍照是一门“快功夫”。对此,杨凯生先生深有体会,“搞摄影的人注定是离不开这个‘快’字的。例如在选择相机、器材时,机器的最高快门速度是多少,连拍速度是多少,卡片的记录速度是多少,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参数,为的就是在必要时,能够实现一个‘快’字。”但与拍照之“快”同样重要的,是读图之“慢”。只有沉下心来,静静品读,才能从照片的方寸之间,读出故事,读懂生活。
苏珊·桑塔特说过,照片是捕捉到的经验,也是对世界的解释。如果把相机视为摄影人的眼,图片就是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拍摄在本质上是一种观看。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观看者,又有谁不是被观看者。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在本书序言中说,“每一页图像和文字的并置,与其说是旁观他人生活百态所激发的思索,不如说是与自己人生复杂旋律的对位,有可能帮助我们唤醒灵魂深处已经变得麻木的表情和褪色的光彩”。确实,借助摄影人的图片,我们得以超越个体的局限,突破肉眼的拘谨,以更宽广和多样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由此获得新的经验,反思自己的生活。
《荒原之树》
《烧饼与冰棍》
人是生活的主体,也是自然的观者。而观看本身是一种介入,也是一种再造。当“无我”之景被收入取景框之中,便打上了“我”之烙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实,包括摄影在内的任何艺术,均源于生活,而所谓生活,说到底是被艺术家所经验与掌握的那个世界。《镜头中的人情物理》为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属于摄影人杨凯生的世界。比如,拍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的《荒原之树》。茫茫的草原上,有唯二的两棵树,一站一卧,一枯一荣,时间于此凝固,天地不容冒犯,却把观者的思绪引向幽远的境地。图像中虽没有人,甚至看不到人活动的痕迹,摄影人的取景框却令其蕴含了世事苍茫、岁月更替,营造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般的意境,叫人生发无限感慨。再如,书中有一张《烧饼与冰棍》,呈现给我们浙江金华的古镇之晨,这张充满感染力的图片上,一名老者专心地烤着烧饼,他身后是吮着冰棍的小女孩,老与少、凉与热的对比,透出浓浓的烟火气。本书以“人情物理”为名,而“物理”被镜头收纳也就成了“人情”,同样表露着持镜头者的观念和态度。
《卓玛》
“人情”最直观的流露是“表情”。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正是作者记录下的人间表情。翻开书页,第一幅作品名为《卓玛》。这是一张有着油画质感的照片忍作者说,“我举起相机,无来由地想到了维米尔的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按下快门的瞬间甚至还想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片上,卓玛的头巾、耳环、手镯,以及高原红,勾勒出这位藏族女子的生活。如作者所言,这位青海刚察县的女子,美得“像一朵理所当然开着的花”。作为凡人,卓玛或许每天忙碌于家务琐事,有快乐也有烦恼。不过,脸上的浅浅笑意,告诉我们,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把控,因而过得坦然、怡然。也正是这种感觉,给图片增添了张力,让观者的目光久久流连,不忍离去。
《娇黄一束》
让我读得慢且久的还有《娇黄一束》。图片中,一位藏族老妇人半弓着身体,手里捏着的野花娇黄鲜嫩,与她枣红的衣裙、黝黑的肤色、暗绿的山色,明暗相映互生。然而,这一切都不如老人脸上的笑意更加生动。这是一种充满慈悲的笑,仿佛突然遇见了重逢的友人,激活了久埋的记忆,无限喜悦从心田涌出,又渐渐晕染开来,不但铺满整个脸庞,而且感染到身边的山峦和草地。面对黄花,这位老人或许想到了自己的少女时光,却不知道自己的笑意,被远处一位摄影家的长焦定格,收入《镜头中的人情物理》,穿越了“2017年7月11日”和“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这限定的时空,感动着读者。从图片的技术质量来说,这一张可能不是全书最好的,但从意蕴来说,却最让我喜欢。这是因为图中拈花老妇的笑意,足以抵御生命里已遭遇或将碰到的艰难痛苦,以及生命本身的崎岖跌宕。
《采果子的男孩》
《舔苹果的女孩》
书中还收录了多幅以孩子为拍摄对象的作品。《采果子的男孩》里的两个孩子,一个目视前方,一个仰望天空,红扑扑的脸蛋,盛开着笑容,无忧无虑。《舔苹果的女孩》里,阿德日各抱着书包,舔着手里的苹果,笑容里写着满足。《泉水叮咚》记录的是小巷深处孩子的奔跑,石台阶两侧的沟渠里,水不停地流着,溅起了浪花;台阶上孩子们的七零八落的脚步,也如蹦跳的水花,照片是静止的,画面却是跃动的,这流水和孩子,带着活泼的生机,展现出生命的样子。还有《新太阳》,图片里是五个凉山马依足乡的女娃娃,她们走在上学路上,突然被眼前的相机拦住,单纯、清澈的眼神里,错杂着一丝疑虑,但更多的是憧憬。因为她们正迎着新一天的太阳,走向改变人生命运的学堂……
《泉水叮咚》
《新太阳》
举起相机,便开启了一次与世界的对话。《镜头中的人情物理》是反复对话的过程,也是其结果。书中收录的图片来自世界各地,丰富而独特。读了这些照片,再看本文开头引述的问题,一个答案油然而生,这就是本书作者作为一名摄影人,以行走的姿态捕捉的生活表情,传递的悲悯情怀。
作者系文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