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双城记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4-11-24

斯德哥尔摩,在岛上的Ericsonhallen教堂举办的小型音乐会。

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人民服务》70周年讲唱会。

瑞典地处地球的高纬度,冬天黑夜漫长,在夏天则能获得通天的明亮,图为斯德哥尔摩港口附近的黄昏时分。千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仲夏夜,一名下公交车的男子奔向马路对面的小区。

为了延续古典的面貌,瑞典很少豪建玻璃摩天楼,城市边际线最突出的仍然是高耸云端的哥特式教堂。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始建于1406年。千龙网摄影师白杉摄

北京三里屯,一辆涂了色彩的自行车。

斯德哥尔摩一角。

斯德哥尔摩老房子上的牙膏霓虹灯广告,这是瑞典第一个户外灯箱广告,已经闪烁了近100年。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宋家庄地铁站29层楼上俯拍,3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位于这一站的周边。

斯德哥尔摩街头上的行人。

一名行人走在社区天桥上。

夏日的斯德哥尔摩一处湖岸边上,几位光着膀子的年轻人享受着户外惬意的阳光。

北京第二届彩色跑,几位年轻人享受着他们最自在最欢愉的时刻。

斯德哥尔摩街头,许多人喝完啤酒就顺手一放潇洒而去,在节日周末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小卖铺,随处可见的老酸奶。

斯德哥尔摩,深秋宁静的湖岸。

北京什刹海冬泳者。

斯德哥尔摩港湾,河岸边上的一块巨石,河对岸是摄影博物馆。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周口店遗址,“北京人”铜雕矗立在石头上。

斯德哥尔摩地铁街通道,一名技艺不错的卖艺人。

北京东直门地铁通道,一名用脚绘画的街头艺人。

秋天是斯德哥尔摩最美季节,一叠报纸夹杂在枯黄的落叶中。千龙网发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入秋时节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只瓢虫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旅居瑞典的摄影师杨国伟,2013年在斯德哥尔摩参展作品《80后》的现场。

摄影师白杉在2014年平遥摄影节参展作品《临河而居》的现场。

斯德哥尔摩街头,40岁的sofia在户外玻璃前摆起舞姿。

北京定慧桥南某舞厅,54岁的退休大妈崔光英。

瑞典著名的爱立信老工厂上空的火烧云,这个老楼现在成为瑞典艺术设计大学。

一只“恐龙”站在朝阳区某小区楼顶,一场雨后的北京迎来了火烧云景观。

查看大图

斯德哥尔摩,在岛上的Ericsonhallen教堂举办的小型音乐会。

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人民服务》70周年讲唱会。

瑞典地处地球的高纬度,冬天黑夜漫长,在夏天则能获得通天的明亮,图为斯德哥尔摩港口附近的黄昏时分。千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仲夏夜,一名下公交车的男子奔向马路对面的小区。

为了延续古典的面貌,瑞典很少豪建玻璃摩天楼,城市边际线最突出的仍然是高耸云端的哥特式教堂。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始建于1406年。千龙网摄影师白杉摄

北京三里屯,一辆涂了色彩的自行车。

斯德哥尔摩一角。

斯德哥尔摩老房子上的牙膏霓虹灯广告,这是瑞典第一个户外灯箱广告,已经闪烁了近100年。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宋家庄地铁站29层楼上俯拍,3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位于这一站的周边。

斯德哥尔摩街头上的行人。

一名行人走在社区天桥上。

夏日的斯德哥尔摩一处湖岸边上,几位光着膀子的年轻人享受着户外惬意的阳光。

北京第二届彩色跑,几位年轻人享受着他们最自在最欢愉的时刻。

斯德哥尔摩街头,许多人喝完啤酒就顺手一放潇洒而去,在节日周末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小卖铺,随处可见的老酸奶。

斯德哥尔摩,深秋宁静的湖岸。

北京什刹海冬泳者。

斯德哥尔摩港湾,河岸边上的一块巨石,河对岸是摄影博物馆。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北京周口店遗址,“北京人”铜雕矗立在石头上。

斯德哥尔摩地铁街通道,一名技艺不错的卖艺人。

北京东直门地铁通道,一名用脚绘画的街头艺人。

秋天是斯德哥尔摩最美季节,一叠报纸夹杂在枯黄的落叶中。千龙网发 旅居瑞典摄影师 杨国伟摄

入秋时节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只瓢虫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旅居瑞典的摄影师杨国伟,2013年在斯德哥尔摩参展作品《80后》的现场。

摄影师白杉在2014年平遥摄影节参展作品《临河而居》的现场。

斯德哥尔摩街头,40岁的sofia在户外玻璃前摆起舞姿。

北京定慧桥南某舞厅,54岁的退休大妈崔光英。

瑞典著名的爱立信老工厂上空的火烧云,这个老楼现在成为瑞典艺术设计大学。

一只“恐龙”站在朝阳区某小区楼顶,一场雨后的北京迎来了火烧云景观。

    千龙网首席摄影师白杉(王自彬)与摄影师杨国伟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白杉目前生活工作在北京,杨国伟旅居瑞典斯德哥尔摩已经三年了。在一次微信的聊天沟通中,两位摄影师发现平时拍摄的大量照片搁置在硬盘,并未发挥出它们的传播价值与分享的乐趣。
 
  白杉提议可否尝试以隔空对话的方式,把两所城市的影像得以“串烧”,把各自拍摄其所在的城市里的日常生活影像,以对比、呼应的组合形式,进行影像的默契对话,这一提议引起摄影师杨国伟的强烈兴趣。
 
  几天后,杨国伟把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拍摄的一些图片大致挑选后发到白杉的邮箱里,当白杉整理这些照片时,却觉得如此熟悉,虽然这是两所迥异的都市,在图片里却可以“匹配"出两所城市的默契。在影像的编排上,有些或许牵强零碎,但也还是可以看得出人们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上存在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生活、对身边事物的热爱。
 
【摄影师王自彬白杉自述】 
之所以选斯德哥尔摩,并非因为城市本身。是因朋友恰好在那里旅居,我们不试图探讨两所城市之间宏大的叙述。而是以拍摄到具体的街头事物、人,配合个体在生活阅历下的视觉素养展开的隔城影像的呼应对话。
 
以此印证在不同国家、地域间,摄影师对生活日常本身的关注与解构,足以找到它们之间的互通性。而一切又源于对所在城市的热爱与感悟。

【摄影师杨国伟自述】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人口约为89万,比北京东城区的人口还少。仲夏时分,瑞典人享受着暑期假日,不是去郊外就是去国外旅行,走在街上偶尔会发现一个孤影经过,甚至小鹿三三两两跑到小区里觅食。
 
在北方城市夏夜通宵的天色一直保持蔚蓝,变幻莫测的云浪泛着红晕。粉霞满天,夕阳定格天边,朝阳毫无预示地在凌晨3点从另一侧跃起,与夕阳交相辉映,犹如一场如真如幻的夏夜梦。
 
在瑞典,你是谁不那么重要,人们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和问候,邻居几乎不会成为朋友,见面永恒的笑着说一声Hi,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