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书苑

高铁柱作品《沂蒙山:一个普通家庭档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高铁柱 责编:张双双 2020-12-15

查看大图

临沂市费县,地处山东省蒙山腹地。明朝时,县城土城墙改建成石头城墙。城开四门,北门瞻蒙,南门映汶,西门仰圣,东门望沂。石头城墙围起的县城,靠山带水。

进了望沂门,路北有座年头儿长久的四合院儿。高铁柱的太爷爷、爷爷、父亲都出生在这里。

清朝年间,太爷爷高奎元年少进私塾,读了四书五经,成年后到费县县衙当差。民国年间,爷爷高俊德因为也读过书有些文化,在县政府谋了个叫粮房的差事,干些记账的活儿。父亲高玉祥生于1929年,在家排行第三。少年时代,父亲兄弟姊妹七个都读过书。在那个年代的费县,都算是文化人了。

有国才有家。1939年,高家的祖宅,那座东门里的四合院儿,被日本侵略军强行占领作了指挥部。高家被迫迁出城,在映汶门外文庙孝贤祠栖身。战乱之间,一家人又逃难到乡下投奔大姨奶奶家。

1942年,高家全家又回县城老宅。父亲高玉祥到西关小学再读书。他的老师张青溪、文玉章、贾乃礼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给了少年高玉祥为国为民的正义影响。这个小小年龄的男子汉也投身抗日。他经常接送地下党交通员进出县城,碰上日伪军盘查,他机智应对,次次化险为夷。地下党的同志开会,他就在站岗村外放哨,看似在玩,实际专注一心从未懈怠。1945年,投降前的日军临秋末晚越加疯狂。西关小学驻进一个联队。三个共产党员老师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日军拿不出确凿证据,最后只好放人。

迫于艰难困苦,高玉祥又辍学了,去了连云港挑盐。那时,高铁柱的大伯高玉珠、二伯高玉成参加八路军离开了家,叔叔姑姑们都还小,老奶奶和奶奶都是小脚。高玉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帮着爷爷养活一家,原本稚嫩的肩膀磨出厚硬的老茧。

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投身抗日斗争的高玉祥,1947年孟良崮战役送军粮,1948年参加了民兵,任费县城关区民兵中队长,还兼着团结街共青团支部书记。在那段激情燃烧、天翻地覆的岁月,他还曾组织民兵参加淮海战役支前,2019年国庆节荣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

解放初,高玉祥进了临沂干部学校,培训后分配回家乡费县工作。1955年,高玉祥结婚了。新娘比丈夫小七岁,叫范学英,也就是后来的高铁柱兄弟姊妹的母亲。母亲结婚前好读书,读得好,是个乡邻公认的小文化人儿,结婚后操持家务忙生计,没时间读书了,但干活儿和读书一样认真。母亲就是这么个人,干啥都得干得像样。

父母结婚后第二年,费县成立了水利局。父亲到局里干会计。干了两年,就下放回到团结街务农。干农活儿累。越累,高玉祥越下功夫学农业技术,时间不长就成为农业技术员。

父亲这次下放务农,一干就是二十年。

高铁柱生于1967年,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有四个哥一个妹。文革时,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在一个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段,已经没有可吃的食物了,父亲准备带着全家出去讨生活。这个事情被父亲的朋友张家友得知,让大哥辍学去他们的工地干小工,每天干完活就结算工资。这区区1.25元钱,让我们家躲过了要去讨饭的日子。高铁柱跟着二哥高慧、三哥高星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去河边挑沙往工地上卖。说是挑沙,只是对这行的习惯说法。沙子沉,孩子小,弄不动,只能装半筐俩人抬。小哥儿仨就这么半筐半筐地抬着,日复一日,竟也吃饱了肚子,抬出了力气,练壮了身板儿。

高铁柱和他的四哥高海燕小时后从没穿过新衣服。仨哥穿小了的,母亲缝缝补补给他俩再穿。

高铁柱记忆犹新,他拍第一张全家福穿的还是母亲的褂子。

1978年,父亲又调回县水利局。1979年,大哥招工上班。不久,二哥、三哥也先后考上了技校。高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时光荏苒,到了九十年代初,高铁柱哥五个已经都结婚了。大嫂柴霞、二嫂张家兰、三嫂滕凤妹、四嫂张继英、高铁柱的媳妇杜梅兰,在娘家都排行老大,个个是干活儿的好手。高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个过去的八口之家,现在已是三十多人。

中国人看重家里的老人。除了中华文化敬老孝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之外,还有个人人认可的道理,那就是一个家庭和不和,家事兴不兴,老人特别重要。家人作事,老行少效;修养,上梁正下梁直。高玉祥范学英两位老人,心地仁和,为人宽厚,干活勤劳,处事阳光,成就了这个普通家庭的优良家风。

高家,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