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作品

会员佳作 | 牛红旗:健康达日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牛红旗 责编:彦希 2020-10-13

2018年9月,德昂乡。牛粪是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燃料。

2018年9月,德昂乡。格拉朋措来到乡妹夫丁宝家的夏牧场,让妹夫和妹妹要注意环境卫生。

2018年9月,德昂乡。格忠卓玛早晨挤完牛奶、捡完牛粪、放开牛栏,回帐给丈夫和孩子煮好奶茶后,自己也端起了茶碗。

2018年9月,德昂乡。今天周末,央卓跟父亲一起去乡上卖牛。

2019年5月,德昂乡。桑吉卓玛和两个哥哥都著名民间艺人伊果的孙子,都是格萨尔王谣歌的传人。

2018年9月,查干沟口。牦牛病死或老死,牧民们会挖个坑把它埋掉。

2019年5月,窝赛乡。这头牦牛不好好吃草,根错请来兽医检查后,拌了药料,可这头犟牛闻见草药竟想逃走。

2018年9月,窝赛乡。家用电器和轿车在牧民家已比较普及。

2019年5月,桑日麻乡。大雪覆盖了草场,牧民只好拿预备的草料来喂牛马。

2019年10月,特合土乡。公厕革命。

2019年5月,窝赛乡。天气好,群正骑马赶着牦牛转场。

2019年5月,窝赛乡。昂亲德拉家的牛群不知哪儿去了。他打电话得知牛群在团杰家的草场边,顿时放下心来。

2017年10月,下红科乡。普什杰站在草场上不知在吆喝什么。

2018年9月,窝赛乡。随意拍张照片都是优美图画。

2019年3月,特合土乡。仁增才让带着弟妹从牧民新村来到老屋前,屋檐下突然飞出两只大鸟。

2018年9月,德昂乡。唐卡艺术培训班结束这天,昂青也兴高采烈拿回了自己绘制的结业作品,藏文字母“扎西德勒”。

2017年5月,查干沟口。山周卓玛洗完头让弟媳妇帮她辫辫子。

2019年5月,德昂乡。达宝和妻子洋地经常骑上没鞍座的马,来牧场察看种植的过冬草。

2019年5月,特合土乡。洛桑和旦增。

2019年5月,建设乡。牧民们称蕨麻为人生果。他们挖回去拿它做菜,用它健脾胃、祛风寒。

2018年9月,德昂乡。防治病虫害培训班课间休息,查谢和同学们玩起了传统的掷石比赛。

2018年9月,德昂乡。跑到黄河边手机有信号的地方,和朋友聊天。

2018年9月,查干沟口。才三家这头大公牛,每天黄昏都会像塔一样站在高处,瞭望着缓缓归来的牛群。

2019年5月,德昂乡。桑吉卓玛每晚都要帮妈妈把归栏的牛稳串拴在拌绳上。

查看大图

2018年9月,德昂乡。牛粪是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燃料。

2018年9月,德昂乡。格拉朋措来到乡妹夫丁宝家的夏牧场,让妹夫和妹妹要注意环境卫生。

2018年9月,德昂乡。格忠卓玛早晨挤完牛奶、捡完牛粪、放开牛栏,回帐给丈夫和孩子煮好奶茶后,自己也端起了茶碗。

2018年9月,德昂乡。今天周末,央卓跟父亲一起去乡上卖牛。

2019年5月,德昂乡。桑吉卓玛和两个哥哥都著名民间艺人伊果的孙子,都是格萨尔王谣歌的传人。

2018年9月,查干沟口。牦牛病死或老死,牧民们会挖个坑把它埋掉。

2019年5月,窝赛乡。这头牦牛不好好吃草,根错请来兽医检查后,拌了药料,可这头犟牛闻见草药竟想逃走。

2018年9月,窝赛乡。家用电器和轿车在牧民家已比较普及。

2019年5月,桑日麻乡。大雪覆盖了草场,牧民只好拿预备的草料来喂牛马。

2019年10月,特合土乡。公厕革命。

2019年5月,窝赛乡。天气好,群正骑马赶着牦牛转场。

2019年5月,窝赛乡。昂亲德拉家的牛群不知哪儿去了。他打电话得知牛群在团杰家的草场边,顿时放下心来。

2017年10月,下红科乡。普什杰站在草场上不知在吆喝什么。

2018年9月,窝赛乡。随意拍张照片都是优美图画。

2019年3月,特合土乡。仁增才让带着弟妹从牧民新村来到老屋前,屋檐下突然飞出两只大鸟。

2018年9月,德昂乡。唐卡艺术培训班结束这天,昂青也兴高采烈拿回了自己绘制的结业作品,藏文字母“扎西德勒”。

2017年5月,查干沟口。山周卓玛洗完头让弟媳妇帮她辫辫子。

2019年5月,德昂乡。达宝和妻子洋地经常骑上没鞍座的马,来牧场察看种植的过冬草。

2019年5月,特合土乡。洛桑和旦增。

2019年5月,建设乡。牧民们称蕨麻为人生果。他们挖回去拿它做菜,用它健脾胃、祛风寒。

2018年9月,德昂乡。防治病虫害培训班课间休息,查谢和同学们玩起了传统的掷石比赛。

2018年9月,德昂乡。跑到黄河边手机有信号的地方,和朋友聊天。

2018年9月,查干沟口。才三家这头大公牛,每天黄昏都会像塔一样站在高处,瞭望着缓缓归来的牛群。

2019年5月,德昂乡。桑吉卓玛每晚都要帮妈妈把归栏的牛稳串拴在拌绳上。

达日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数条长江与黄河的源流流经县域,平均海拔在4400米以上,县域内有20多万藏族人口,全靠牧业生活。

由于各家都有牧犬,以前一直是我国包虫病的高发区。曾经,人们一听到达日就会心存余悸、望而生畏,仿佛达日每个人都携带着包虫,仿佛一走进达日就立刻会染上包虫病。

虽然事实并没如此严重,但包虫病确实困扰着达日人的生活,损害着一部分人的生命健康。自2017年5月开始,我对达日牧民生活开始拍摄采访,但极少遇到包虫病患者。阅读《中国藏族网》这段报道后,我才知道,在国家扶助下,“自2016年6月,达日县政府与省人民医院共同签署‘达日县包虫病精准医疗扶贫’协议后,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医院’精准医疗扶贫模式,明确利用省级优势医疗资源,大力支持县政府开展以消除贫困构建全民健康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包虫病集中攻坚、精准医疗救治工作,给予包虫病患者救治免费的优惠政策。同时简化了包虫病患者救治流程,实现了包虫病患者零负担救治,达到包虫病患者救治的全覆盖,守住了包虫病患者医疗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多次走访拍摄,我发现达日不仅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包虫病,牧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牧民们养成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习惯。他们现在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再看达日,天明地阔,环境洁净,牧场茂盛,牛马遍野,已是青藏高原上一块得天独厚的美好天地。

2020710


作者简介

牛宏岐,曾用笔名红旗。20世纪60年代生于宁夏固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固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1届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访问学者。北京鲁迅文学院第21届高研班结业。

摄影作品曾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腾讯新闻·活着等媒体刊登。

文学作品曾在《文艺报》《青年文学》《诗刊》《十月》《北京文学》《大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入选部分年度选本和精选集。2018年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第二名。

著有摄影集《疼水·我的西海固》、诗集《地面》、散文诗歌摄影集《失守的城堡》、长篇非虚构《七沟十八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