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潍坊摄影周

百姓·时代——茹遂初纪实摄影展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19-09-25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农民代表使用投豆的方法选举农会委员,坐在前排的是候选人。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各族群众扭秧歌欢庆翻身。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地改革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这是他第一次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劳动。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五区,各族民兵在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 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土族僱农朱三白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一头牛。 茹遂初 摄

1955年,河北省,手摇红薯切片机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由之路”牧业社成立后,社员入社的牲畜实行合群分类放牧。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来自上海和南京的仲丽珍、顾晓华、卜芳珍、邱秀冠(从左到右)到乌鲁木齐为支援边疆建设。她们同住一间宿舍,同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二年级女生艾纳泰依(左)和她的同学开里买失在牧区开办的学校里读书。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第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算术课。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妇女在集市上卖花帽。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沙里曼_乌拉卓娃正在记录72岁的民间艺人牙生吐尔德演唱的古老民歌。一些音乐和舞蹈工作者来到南疆调查和收集民间音乐舞蹈素材。 茹遂初 摄

1958年,甘肃省临洮县,引洮上山工程最艰巨的九甸峡工地一角。 茹遂初 摄

1959年,辽宁省沈阳市,工人新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享受日光浴。 茹遂初 摄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区,蒙古族儿童。 茹遂初 摄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机械厂制造成功适合水田用的拖拉机,试制过程仅用了57天。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解放军帮助藏胞秋收,休息时部队首长和藏胞亲切交谈。 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凯松乡,第九互助组的翻身农奴。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凯松乡,互助组农民在打场。民主改革后,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1962年粮食总产量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原凯松庄园,昔日农奴的子弟在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茹遂初 摄

196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当地村民利用水力冲沙淤田。 茹遂初 摄

1965年,西藏自治区,昔日农奴白玛(右)在民主改革后成为一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未有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他刻苦学习对口形现场配音。 茹遂初 摄

1966年,天津,东门里小学少先队员在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打扫卫生。为了培养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少先队经常组织队员参加公益劳动。 茹遂初 摄

1972年,青海省,黄河源地区的藏族牧民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藏语广播。 茹遂初 摄

1973年,黑龙江省,修筑道路的知识青年。大兴安岭的新林林业局有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知识青年8000余人。 茹遂初 摄

1975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石板公社的社员从石头缝里抠出两亿多斤肥土,在乱石沟和青石板上建起三千多亩石埂水平梯田。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农民住宅的卧室。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农民的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即享受免费教育。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午睡。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吴县市甪直镇,小巷里的孩子们。 茹遂初 摄

1985年,湖南省大庸市(现张家界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买卖。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当时已有六千多辆招手即停的出租汽车,使乘车难的问题做到了改善。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的外囯小朋友们。改革开放后,广州常住的外国人日益增多。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手表装配厂是1979年开办的一家街道工厂,到1986年已发展为有500多名工人的中型工厂,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为港商组装电子表和石英表_。 茹遂初 摄

1989年,江苏省常州市,苏南一农户的新居。茹遂初 摄

1993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自娱自乐的人们。 茹遂初 摄

1999年,陕西省宝鸡市,农村的社火游街。 茹遂初 摄

2006年,山西省吕梁地区碛口镇,窖洞新居内景。 茹遂初 摄

2008年,北京,大栅栏的老字号前人流如织。 茹遂初 摄

2011年,北京,不畏严寒的冬泳爱好者。茹遂初 摄

2011年,贵州省贵阳市,新郎、新娘在酒店大门前迎接前来祝贺的宾客。 茹遂初 摄

2013年,浙江省宁波市,小小摄影爱好者。 茹遂初 摄

查看大图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农民代表使用投豆的方法选举农会委员,坐在前排的是候选人。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各族群众扭秧歌欢庆翻身。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磨沟村,回族僱农冶金财在土地改革中分得水地二亩五分,这是他第一次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劳动。 茹遂初 摄

1951年,青海省民和县五区,各族民兵在群众大会上接受奖励。 茹遂初 摄

1952年,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土族僱农朱三白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一头牛。 茹遂初 摄

1955年,河北省,手摇红薯切片机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由之路”牧业社成立后,社员入社的牲畜实行合群分类放牧。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来自上海和南京的仲丽珍、顾晓华、卜芳珍、邱秀冠(从左到右)到乌鲁木齐为支援边疆建设。她们同住一间宿舍,同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 茹遂初 摄

195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二年级女生艾纳泰依(左)和她的同学开里买失在牧区开办的学校里读书。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第二小学一年级学生在上算术课。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妇女在集市上卖花帽。 茹遂初 摄

195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沙里曼_乌拉卓娃正在记录72岁的民间艺人牙生吐尔德演唱的古老民歌。一些音乐和舞蹈工作者来到南疆调查和收集民间音乐舞蹈素材。 茹遂初 摄

1958年,甘肃省临洮县,引洮上山工程最艰巨的九甸峡工地一角。 茹遂初 摄

1959年,辽宁省沈阳市,工人新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享受日光浴。 茹遂初 摄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区,蒙古族儿童。 茹遂初 摄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机械厂制造成功适合水田用的拖拉机,试制过程仅用了57天。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解放军帮助藏胞秋收,休息时部队首长和藏胞亲切交谈。 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凯松乡,第九互助组的翻身农奴。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凯松乡,互助组农民在打场。民主改革后,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1962年粮食总产量比民主改革前增加了一倍有余。 茹遂初 摄

1963年,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原凯松庄园,昔日农奴的子弟在民主改革后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茹遂初 摄

196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当地村民利用水力冲沙淤田。 茹遂初 摄

1965年,西藏自治区,昔日农奴白玛(右)在民主改革后成为一位电影放映员。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未有藏语配音的汉语影片,他刻苦学习对口形现场配音。 茹遂初 摄

1966年,天津,东门里小学少先队员在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打扫卫生。为了培养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少先队经常组织队员参加公益劳动。 茹遂初 摄

1972年,青海省,黄河源地区的藏族牧民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藏语广播。 茹遂初 摄

1973年,黑龙江省,修筑道路的知识青年。大兴安岭的新林林业局有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知识青年8000余人。 茹遂初 摄

1975年,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石板公社的社员从石头缝里抠出两亿多斤肥土,在乱石沟和青石板上建起三千多亩石埂水平梯田。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农民住宅的卧室。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农民的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即享受免费教育。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午睡。 茹遂初 摄

1984年,江苏省吴县市甪直镇,小巷里的孩子们。 茹遂初 摄

1985年,湖南省大庸市(现张家界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买卖。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当时已有六千多辆招手即停的出租汽车,使乘车难的问题做到了改善。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东方红幼儿园的外囯小朋友们。改革开放后,广州常住的外国人日益增多。 茹遂初 摄

1986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手表装配厂是1979年开办的一家街道工厂,到1986年已发展为有500多名工人的中型工厂,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为港商组装电子表和石英表_。 茹遂初 摄

1989年,江苏省常州市,苏南一农户的新居。茹遂初 摄

1993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自娱自乐的人们。 茹遂初 摄

1999年,陕西省宝鸡市,农村的社火游街。 茹遂初 摄

2006年,山西省吕梁地区碛口镇,窖洞新居内景。 茹遂初 摄

2008年,北京,大栅栏的老字号前人流如织。 茹遂初 摄

2011年,北京,不畏严寒的冬泳爱好者。茹遂初 摄

2011年,贵州省贵阳市,新郎、新娘在酒店大门前迎接前来祝贺的宾客。 茹遂初 摄

2013年,浙江省宁波市,小小摄影爱好者。 茹遂初 摄

与茹老一席谈

(代前言)

给茹遂初先生办展的想法,缘于几个月前邀请他为27届全国影展首次设立的“长期关注单元”投稿,后来因为时间的原因放弃了。带着遗憾,我和同事们就商量着在与全国影展同步举办的潍坊国际摄影周上,为茹老举办个展。

在我刚刚接触摄影时,《人民画报》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唯一能看到的画报,茹老是我心中高山仰止的大家之一。让我困惑的是,作为从事摄影创作近70年的老摄影家,茹老从未正式举办过个展,也没有出过画册。

我到中国摄协工作以后,虽然经常有机会见到茹老,但并无深入的接触。为了这次的展览,我和同事有幸与他深谈过两次,后来把语音转换成文字,竟有三万多字。写前言当然是策展人的事,但是屡屡面对电脑屏幕,不知从何写起。对于茹老这样的大家,他的作品已经述说了一切,我没有资格评论什么。索性摘录与茹老谈话的几个片段,作为这个展览的注解吧。

刘(刘宇):我知道您离休以后,一直都在整理别人和自己的照片,您的资料工作做得这么好,好像除了十几年前在“大众影廊”展过少量您拍摄的土改照片外,从没有办过个展;您编辑过那么多画册,也没有给自己出一本画册。

茹(茹遂初):我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情,我们人民画报社曾经计划和台湾出版机构合作出100本中国摄影家的画册,我带着几个人,已经编了50多本,后来项目中止了,但是花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我觉得我个人还是小小的,能够尽点力把这套书编出来的话,比出我一个人的东西更有意义。后来又搞“中国知名摄影家作品档案网”,就更没时间了,我希望把更多人的作品整理出来,保存下去。

刘:有机会为您办一次展览,对我来说很荣幸,虽然时间非常紧张,但我们还是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您希望让观众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展览呢?

茹:因为你们很认真,我也很认真,如果对方马马虎虎,我认真有什么意义呢?我希望这是一个以百姓为主题的展览。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主要的活动都在基层或者边远的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留下来的照片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要强调这是一个纪实性摄影的展览,我这些照片谈不上多少艺术性。但是老照片承载着历史,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我希望它传递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引起一些思考。我也希望你们围绕着这么一个思路来考虑怎样展示。 

刘:就这个展览的定位来说,我觉得还是要庄重大方,不宜太花哨。我也希望带有文献性的文字能够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有助于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摄影家和他的作品。

茹:你的一些想法我很赞成。现在一些摄影展览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搞得太花哨了。这个是我一直反对的。展览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观众,要便于观看作品内容,应该有比较详细的文字说明。有一些摄影师不重视文字,年代都说不清,更别说具体的人了。我不主张照片太大,有些展览的照片大而不当,图片说明搞得那么小,而且要弯着腰去看,看都看不清楚,这就是没有考虑观众的感受。你提出来想用一些文字资料,我很赞同,这样可以使展览更富有文化的内涵。

刘:在发给您的策展方案中,我根据这次展场条件,把三个展厅按照拍摄地域和作品内容做了一些划分,每个相对独立的展厅再大体按照时间来排序。您有什么意见?

茹:因为这个展览不是一个专题性的展览,它是讲70年发展进程的。我希望能够看出年代的大体的脉络来,可能按时间划分比按内容来分的话,效果要好一点。

刘: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按照时间逻辑的话,当然是最合理和简单的。但是这里的三个展厅把空间切割得非常碎,观众从中厅进来后很难按照我们设计的时间线来观展,这样就把时间脉络打乱了。而且完全按时间排序,可能前一张是西藏,后一张是上海,再接下去可能又跳到了新疆,我担心会非常凌乱。

茹:我不了解展厅的具体情况,你们事实求是地来考虑。但我们的展览首先是办给那些愿意认真看的人的。至于照片一会儿西藏,一会儿上海,倒不是一个问题,彩色和黑白混在一起也没有关系,在视觉上有一些跳跃感,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反倒比较好。

刘:好吧,那就尊重您的建议。我回去按年代来重新挑选照片和排序,同时考虑三个厅是否以年代来做一些划分,再加入一些文字的导引。

我不知道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展览是否符合茹老的期待,然而我相信,茹老的作品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启迪。办展的过程也是我向老一代摄影家学习的过程,茹老做人做事的风范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同事吴砚华、张双双、陈黎明为这个展览付出的辛劳,当然更要感谢茹老给予我们的极大信任。 

                                                   刘宇

                                             2019年9月21日

本图集内容为部分展览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