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影像

邹璧宇摄影作品:黑土地上的生存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邹璧宇 责编:张双双 2018-07-25

2016年3月,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一位矿区居民推着装煤块的小车走在村里的路上,路面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煤灰与煤渣。经营采矿业数十年以上老矿区总让人感觉有一层煤灰与煤渣覆盖,将范围内的土地、道路染黑。

老照片。七十年代的矿业职工大会。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座不再开采的煤矿工地。08年以后,煤矿开采成本逐渐提高,一些小型煤矿被要求停工与关闭,能离开的工人都走了,能用的设备也被卖掉或拿到其他的地方。

2016年初,鸡西市滴道区下属矿工聚居区,路面因融雪而导致泥泞,聚居区里的人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出行条件,地方政府与矿产企业难得为居民清理一次道路,修理与维护在近两年只进行了偶尔几次。

2017年7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富强矿附近,一位老太太坐在公房前照看鸭子打发时间。七台河开展采矿区的棚户区搬迁已经多年,大部分地区的棚户区拆除完毕,少部分仍然居住的居民在开春后能通过种植些玉米蔬菜,或者养养鸡鸭去改善生活。

老照片。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团员收藏,女矿工的肖像。

矿工聚居区里还保留着曾经计划经济年代的建筑,经历过数次变革后,这些建筑随着往日的繁荣一起陷入沉寂。煤矿工人在过去的年代意味着脱离农村户口,以及有一份至少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维持着理发店生意的老板说起现在的艰难处境,煤矿企业萧条后,大量劳动力离开,她的生意受到严重打击。家里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被送到鸡西市里寄宿,只能依靠外出打工的丈夫支付孩子每月近2000块的日常与课业开销,一家人团聚的时间极其珍贵。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三个失业的男人,左边的男人开了个摩托维修铺,生意掺淡。另外两人从矿上失业后就干一些零碎又不稳定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他们无事可做。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聊天,打发时间。等着附近有私矿开采的时候,失业矿工的日子才会好过一些。

老照片。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团员收藏,50年,矿工的游行队伍经过地安门。根据官方数据,1949年以前,煤炭的产量仅3240万吨,1952的产量为6600万吨,直到煤矿黄金十年的最后一年,2012年的产量36.6亿吨,之后的几年间的煤矿产量回落,2016的产量为33.64亿吨。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从矿井下班的工人。在收入最高的时候,一个井下工人工资超过一万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煤矿企业萧条的时候,几乎只有当地与周边的工人在此工作,同时冒着企业随时可能欠薪的风险。曾经在2015年,鸡西的煤矿工人普遍经历过被工厂欠薪2-3个月、甚至更久。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老矿区矸石山周围的棚户区的居住状况。矿工村的退休工人在矸石山附近放羊,羊群吃着枯黄玉米杆子地里吃干草。在此种地与牧羊的人极少会考虑是否有土地污染之类的问题,有地先种上,再养些牲口,把日子熬过去再说。居民冬天的取暖靠着去捡煤块回家烧抗。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身患自闭症的高义与他的母亲在矸石山附近的屋内。高义之前在井下工作,不堪工头的辱骂而辞职,之后尝试过一些别的工作,也因自身心理问题而无法持续,他的母亲靠拾破烂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高义的母亲说自己身上,与大部分家具都是捡破烂来的,这两年能捡的越来越少了。

废弃的煤矿坑口,根据当地矿工介绍,这里采煤相对比较浅,成本低,老板赚了钱之后就立刻走了,那些更深的煤层因为开采成本高而无人问津,周边随时可能成塌陷区。

老照片。60-70年代,一个刚投产的煤矿的宣传照片。

老照片。煤矿工人摆拍的井下宣传照。

老照片。抓拍的矿工工作照。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下班的年轻矿工王大仁(化名),他毕业于矿上所属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在矿区工作。很多像他一样的矿工,在2016年如果没有别的工作技能,可能面临下岗或失业的困境。根据新闻报道,2016-2017年黑龙江的国营煤矿将逐步开展职工分流工作,同时政府禁止规模不达标的小型煤矿企业开采。

老照片。左图为矿工肖像,右图为摆拍宣传照片,展现矿工思想面貌。

一位失业矿工的家,桌面摆放着简单的食物、杂物到处堆积,电视中播放的韩剧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

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的煤泥山,附近的居民冒着被保安驱赶的危险来此找能用的煤块,这是他们冬天取暖烧炕的必备品,市场上有高质量的精煤出售,但是矿区留守的居民几乎不会买。

2017年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一位从矿上退休的大姐在护理家旁边的菜地,身后是巨大的煤泥山。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矿区的居民在废弃的大楼前跳舞,曾经这栋建筑竣工后是所学校,之后被洗煤厂租去,没过多久变成空置,至今大概将近3年。因为大楼保持着灯光的供电,附近留守矿区的居民晚饭后往往聚集在此跳广场舞。跳舞的人群中,男人很少,更多的是留守矿区的中老年人。

老照片,早期矿工的合影。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退休矿工张庆吉经常从家里走到矿工聚居区前的井口观察水质。张庆吉说起矿区现状,总结道:“煤黑子完蛋了。” 矿工在井下工作经常满脸乌黑,则被人蔑称为煤黑子。自来水管入冬后被冻住,一直无人修理,居民们只好靠井水维持生活。当地居民判断井水的水质,只能从沉淀物多少来揣测。

曾经在“煤矿黄金十年”期间,鸡西的矿产企业大兴土木修建办公楼或俱乐部,但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烂尾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破败下来。

2017年6月,七台河市新兴区,早已停产的东风煤矿老办公楼前,几位退休的矿工被企业返聘回来看守大楼。大部分退休的矿工对工作数十年的企业保有感情,他们在交谈中流露出对企业倒闭的不甘和无奈。

老照片。矿工的生活照。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住在煤泥堆附近的老矿工正在为春天的耕种做准备,他不清楚土壤是否被污染,但是不种地,就需要花钱去买食物。微薄的退休金又让他对生活没有安全感,如果搬离到楼房里,则会失去种地的保障。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间矿工房屋小院前的雪化成水,跟泥和在一起。

2017年6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村子里教堂的后就是一个小型煤矿。小矿井养活了附近的矿工,有的煤矿工资比国营煤矿开得高很多,但是安全保障远没有国营煤矿正规。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个教堂举办的复活节活动上,四位矿区的基督徒来到教堂为教友们唱圣歌。有一部分矿工信教是相信上帝能够保佑平安,同时宗教填补了内心的精神世界。

2016年3月,鸡西市大同矿,从一栋废弃的建筑往外望去是被雪覆盖的山丘,半山上有搭建的矿工公房,它们与这栋烂尾的建筑一样,不再被人使用。这栋烂尾楼曾经被规划为医院,但是附近的煤矿开采成本太高,塌陷区也无法准确测算,而被企业所放弃。

老照片。58年煤矿文工团前往外地演出。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对夫妇目送他们的女儿乘车离去,女孩离开矿区后,将前往杭州一带寻找工作。能走的,有能力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多数都离开了滴道区矿区,各自摸索生存的办法。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矿区的一对老夫妇租用了一间矿工公房改造成幼儿园,为附近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提供方便。但是因为教育条件落后,5、6岁的孩子还在学习很简单的内容。屋里有两个宽敞的炕,白天被当做孩子们午睡的地方,晚上老夫妇自己睡。一个人每月包含伙食费在内收费300。

2017年6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一个小女孩从住的房子向外张望,房子临街,时常有拉煤卡车经过。按照规划,这个地区将在这一两年搬迁到附近人口更密集的镇上,家长带她上幼儿园能节省很多时间。

老照片。北京矿务局老相册中的影像,在大城市周边的煤矿往往比较富裕,之后转型的过程中更能够保障工人的生活。

2016年3月,鸡西市大同矿,矿区曾经的街区公园,现在只剩下一个铁皮架子。

从鸡西市区开往矿区的班车。当地居民间流传,2015-2016年,鸡西市户籍迁出人口为6万。矿区居民在16年初的一段时间里甚至无法使用医保卡买药,原因是当地矿务局无法支付医保费用。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矿区的道路因前几年频繁运煤的大型卡车反复碾压而损坏,曾经修过,但萧条之后,车辆渐少,道路再也没人维护。

查看大图

2016年3月,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一位矿区居民推着装煤块的小车走在村里的路上,路面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煤灰与煤渣。经营采矿业数十年以上老矿区总让人感觉有一层煤灰与煤渣覆盖,将范围内的土地、道路染黑。

老照片。七十年代的矿业职工大会。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座不再开采的煤矿工地。08年以后,煤矿开采成本逐渐提高,一些小型煤矿被要求停工与关闭,能离开的工人都走了,能用的设备也被卖掉或拿到其他的地方。

2016年初,鸡西市滴道区下属矿工聚居区,路面因融雪而导致泥泞,聚居区里的人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出行条件,地方政府与矿产企业难得为居民清理一次道路,修理与维护在近两年只进行了偶尔几次。

2017年7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富强矿附近,一位老太太坐在公房前照看鸭子打发时间。七台河开展采矿区的棚户区搬迁已经多年,大部分地区的棚户区拆除完毕,少部分仍然居住的居民在开春后能通过种植些玉米蔬菜,或者养养鸡鸭去改善生活。

老照片。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团员收藏,女矿工的肖像。

矿工聚居区里还保留着曾经计划经济年代的建筑,经历过数次变革后,这些建筑随着往日的繁荣一起陷入沉寂。煤矿工人在过去的年代意味着脱离农村户口,以及有一份至少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维持着理发店生意的老板说起现在的艰难处境,煤矿企业萧条后,大量劳动力离开,她的生意受到严重打击。家里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被送到鸡西市里寄宿,只能依靠外出打工的丈夫支付孩子每月近2000块的日常与课业开销,一家人团聚的时间极其珍贵。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三个失业的男人,左边的男人开了个摩托维修铺,生意掺淡。另外两人从矿上失业后就干一些零碎又不稳定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他们无事可做。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聊天,打发时间。等着附近有私矿开采的时候,失业矿工的日子才会好过一些。

老照片。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团员收藏,50年,矿工的游行队伍经过地安门。根据官方数据,1949年以前,煤炭的产量仅3240万吨,1952的产量为6600万吨,直到煤矿黄金十年的最后一年,2012年的产量36.6亿吨,之后的几年间的煤矿产量回落,2016的产量为33.64亿吨。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从矿井下班的工人。在收入最高的时候,一个井下工人工资超过一万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煤矿企业萧条的时候,几乎只有当地与周边的工人在此工作,同时冒着企业随时可能欠薪的风险。曾经在2015年,鸡西的煤矿工人普遍经历过被工厂欠薪2-3个月、甚至更久。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老矿区矸石山周围的棚户区的居住状况。矿工村的退休工人在矸石山附近放羊,羊群吃着枯黄玉米杆子地里吃干草。在此种地与牧羊的人极少会考虑是否有土地污染之类的问题,有地先种上,再养些牲口,把日子熬过去再说。居民冬天的取暖靠着去捡煤块回家烧抗。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身患自闭症的高义与他的母亲在矸石山附近的屋内。高义之前在井下工作,不堪工头的辱骂而辞职,之后尝试过一些别的工作,也因自身心理问题而无法持续,他的母亲靠拾破烂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高义的母亲说自己身上,与大部分家具都是捡破烂来的,这两年能捡的越来越少了。

废弃的煤矿坑口,根据当地矿工介绍,这里采煤相对比较浅,成本低,老板赚了钱之后就立刻走了,那些更深的煤层因为开采成本高而无人问津,周边随时可能成塌陷区。

老照片。60-70年代,一个刚投产的煤矿的宣传照片。

老照片。煤矿工人摆拍的井下宣传照。

老照片。抓拍的矿工工作照。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下班的年轻矿工王大仁(化名),他毕业于矿上所属的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在矿区工作。很多像他一样的矿工,在2016年如果没有别的工作技能,可能面临下岗或失业的困境。根据新闻报道,2016-2017年黑龙江的国营煤矿将逐步开展职工分流工作,同时政府禁止规模不达标的小型煤矿企业开采。

老照片。左图为矿工肖像,右图为摆拍宣传照片,展现矿工思想面貌。

一位失业矿工的家,桌面摆放着简单的食物、杂物到处堆积,电视中播放的韩剧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

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的煤泥山,附近的居民冒着被保安驱赶的危险来此找能用的煤块,这是他们冬天取暖烧炕的必备品,市场上有高质量的精煤出售,但是矿区留守的居民几乎不会买。

2017年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一位从矿上退休的大姐在护理家旁边的菜地,身后是巨大的煤泥山。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矿区的居民在废弃的大楼前跳舞,曾经这栋建筑竣工后是所学校,之后被洗煤厂租去,没过多久变成空置,至今大概将近3年。因为大楼保持着灯光的供电,附近留守矿区的居民晚饭后往往聚集在此跳广场舞。跳舞的人群中,男人很少,更多的是留守矿区的中老年人。

老照片,早期矿工的合影。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退休矿工张庆吉经常从家里走到矿工聚居区前的井口观察水质。张庆吉说起矿区现状,总结道:“煤黑子完蛋了。” 矿工在井下工作经常满脸乌黑,则被人蔑称为煤黑子。自来水管入冬后被冻住,一直无人修理,居民们只好靠井水维持生活。当地居民判断井水的水质,只能从沉淀物多少来揣测。

曾经在“煤矿黄金十年”期间,鸡西的矿产企业大兴土木修建办公楼或俱乐部,但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烂尾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破败下来。

2017年6月,七台河市新兴区,早已停产的东风煤矿老办公楼前,几位退休的矿工被企业返聘回来看守大楼。大部分退休的矿工对工作数十年的企业保有感情,他们在交谈中流露出对企业倒闭的不甘和无奈。

老照片。矿工的生活照。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住在煤泥堆附近的老矿工正在为春天的耕种做准备,他不清楚土壤是否被污染,但是不种地,就需要花钱去买食物。微薄的退休金又让他对生活没有安全感,如果搬离到楼房里,则会失去种地的保障。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间矿工房屋小院前的雪化成水,跟泥和在一起。

2017年6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村子里教堂的后就是一个小型煤矿。小矿井养活了附近的矿工,有的煤矿工资比国营煤矿开得高很多,但是安全保障远没有国营煤矿正规。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个教堂举办的复活节活动上,四位矿区的基督徒来到教堂为教友们唱圣歌。有一部分矿工信教是相信上帝能够保佑平安,同时宗教填补了内心的精神世界。

2016年3月,鸡西市大同矿,从一栋废弃的建筑往外望去是被雪覆盖的山丘,半山上有搭建的矿工公房,它们与这栋烂尾的建筑一样,不再被人使用。这栋烂尾楼曾经被规划为医院,但是附近的煤矿开采成本太高,塌陷区也无法准确测算,而被企业所放弃。

老照片。58年煤矿文工团前往外地演出。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一对夫妇目送他们的女儿乘车离去,女孩离开矿区后,将前往杭州一带寻找工作。能走的,有能力走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多数都离开了滴道区矿区,各自摸索生存的办法。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矿区的一对老夫妇租用了一间矿工公房改造成幼儿园,为附近无暇照顾孩子的家长提供方便。但是因为教育条件落后,5、6岁的孩子还在学习很简单的内容。屋里有两个宽敞的炕,白天被当做孩子们午睡的地方,晚上老夫妇自己睡。一个人每月包含伙食费在内收费300。

2017年6月,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一个小女孩从住的房子向外张望,房子临街,时常有拉煤卡车经过。按照规划,这个地区将在这一两年搬迁到附近人口更密集的镇上,家长带她上幼儿园能节省很多时间。

老照片。北京矿务局老相册中的影像,在大城市周边的煤矿往往比较富裕,之后转型的过程中更能够保障工人的生活。

2016年3月,鸡西市大同矿,矿区曾经的街区公园,现在只剩下一个铁皮架子。

从鸡西市区开往矿区的班车。当地居民间流传,2015-2016年,鸡西市户籍迁出人口为6万。矿区居民在16年初的一段时间里甚至无法使用医保卡买药,原因是当地矿务局无法支付医保费用。

2016年3月,鸡西市滴道区,六井矿区的道路因前几年频繁运煤的大型卡车反复碾压而损坏,曾经修过,但萧条之后,车辆渐少,道路再也没人维护。

传统观念中的“黑土地”是描述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地。不过在以采矿业为主的地区,经过数十年煤灰、煤渣的堆积,采矿区周遭土地像是被染上了黑色。经历过数十年煤矿行业的兴衰,有历史悠久的煤矿企业关闭或搬迁到人口密集的地区,可在那些逐渐被遗忘的老矿区中,仍然有留守的居民在生存。

2016年3月,春节刚过,站在一口自打水井边上的退休老矿工张庆吉说:“煤黑子完蛋。”,井里的水浑浊不堪,可是住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六坑附近的居民都要靠挑井水活下去,自来水管在冬天被冻住,要到4月才解冻,但是能不能用还两说。六坑是一个煤矿开采单位,居住在附近的人依托着煤矿生存,现在伴随着煤矿的萧条,之前的外来旷工大量外流。2012年以前,来此下井挖矿的旷工月收入曾达到一万块有多,矿区充满了活力。

“这烂糟的日子没法过。”来此挑水的居民说道,他挑着两桶水缓慢的向公房走去,身体一路上跟随着复杂的地面摆动,道路已经年久失修,当年煤炭热销的时候大卡车来回碾压,路面早已坑洼不平,这些年煤炭滞销,矿产企业也没有钱再维护道路,只能听天由命,同样的还有公房区内的小道,开春融化的雪与烂泥搅和在一起,让居住在此的人寸步难行,缺乏维护的理由还是因为没钱。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之后的两、三年煤价迅速的回到了低谷,煤矿主与产业上游的人各自想办法逃离。留下来的,大多数是生根于这片土地的人。他们有着各自留下的理由,似乎在等待着复苏或者其他的什么,往日的荣誉感与富足是否还能再度降临?

摄影并文:邹璧宇

邹璧宇,1985年生于桂林,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从事自由摄影师工作,直至2013年加入新浪网,拍摄深度图片故事,直至2017年离职,再次成为自由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