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冯锐利作品:《东干人婚礼》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冯锐利 责编:张双双 2018-07-20

这里的新娘依然梳着“燕燕头”。

闺房里的小伙伴。

出嫁前和闺蜜的留影。

散发喜糖的习俗都是一致的。

迎接婚车到来快乐的舞动。

新郎官接受同伴的“惩罚”。

拿“望远镜”看一看是不是我的媳妇。

新娘走下婚车。

戴上首饰再一次的装扮。

装扮好出来和亲朋好友合影留念。

爱意浓浓的新房。

丰盛的流水席婚宴。

查看大图

这里的新娘依然梳着“燕燕头”。

闺房里的小伙伴。

出嫁前和闺蜜的留影。

散发喜糖的习俗都是一致的。

迎接婚车到来快乐的舞动。

新郎官接受同伴的“惩罚”。

拿“望远镜”看一看是不是我的媳妇。

新娘走下婚车。

戴上首饰再一次的装扮。

装扮好出来和亲朋好友合影留念。

爱意浓浓的新房。

丰盛的流水席婚宴。

东干人对秦文化的自觉守候

———从东干人的“婚礼”看秦文化的传承

一条古老丝绸之路的疆土之上,伴随着岁月流转的脚步,走过150多年。大约在清代晚期,回族兄弟曾历经长途跋涉,最终驻足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筑建起自己的家园,从此繁衍生息。他们在这里被称为“东干族人”,自称我们是中国陕西的老回回。

这样特殊的一群人最引人注目:黄皮肤黑头发,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地域方言。人们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清朝时的日常用语。他们每有聚会还会吼上几句秦腔。

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统称为“陕西村”的东干人。我从电视上获知这些“东干人”多次返故地西安寻亲,一解乡愁。每一个“东干人”的灵魂中都生发着一颗思乡的种子,这种血脉相承根脉相连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这里用一组“东干人的婚礼”道出百年前乡俗依旧之实。那婚俗比现在陕西婚俗的套路还古老,可谓为秦人古婚俗的活化石。

我们来到这里正好赶上一场东干人的“婚礼”,这里依旧完整存留着一百多年前婚嫁的庄重仪式,在这里新娘出嫁时必梳一种传说的古老发型 “燕燕头”,这种发型在陕西也没有几个会梳的,可见他们对秦文化的传承是正宗的,也是始终未改变的。我们一大早赶到这里就看到一位会梳 “燕燕头” 的大妈正在给新娘梳头,屋里挤满了看热闹的孩子和贺喜的宾客,他们帮着给新娘扮装。先穿上手工绣制的云肩和清朝大襟长衫,待梳妆后足蹬上一双红绣花鞋,裤腿用花边扎上,宛如一幅民国年间的美人图。

接新娘的男方宾客一行,一到女方家,就给前来道喜的亲朋好友及孩子们逐一散发喜糖,然后男宾还要单独接受阿訇的祝福后,新娘方可乘坐婚车,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由长辈将新娘抱入婚车,在祝福声中送走新娘。新娘一到婆家还要进行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由家中的晚辈揭掉盖头,戴上陪嫁来的金银首饰,然后在再端来洗脸盆,在水中象征性地洗洗手、洗洗脸随后新娘才出来见亲朋好友。这套婚俗过程,与过去秦地无两样。合影留念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也参与了与众多亲友一起合影留念的行列,按婚礼习俗大宴宾客的流水席是异常丰盛热闹的,婚宴呈备餐品为:美味的羊肉手抓饭、时鲜的水果、各宾色糖果和糕饼。我们一行几人被请入宾上客,按穆斯林的习俗婚宴席上同样是没有酒的。

婚礼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在公公婆婆和男方众亲戚面前,充分展示自己做家务和下厨料理方面的实际才干。第三天,新郎官备上丰富的礼品陪同新娘子,回门探望岳父母大人及亲属。与此同时,新娘家众多的亲戚也会一家接一家地轮流宴请新郎官和新娘子,并给新娘子回赠备好祝贺的礼物。在回门的当晚,新郎官要赶回自己的家中,将新娘留在娘家,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新郎亲自前来接新娘子。新郎将新娘接回家后,东干人婚礼的仪式便告完成。

一场庄重热闹的东干人的“婚礼”仪式,它如活化石般的存在,像这古老的清末民初一样的模式,在岁月的长河中留痕,不仅溯源曾经的旧日时光,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与忆存习俗方面呈现出特殊的意义。

在这里,我时时处处都能感到秦文化的存在,陕西八大怪中的“凳子不坐蹲起来”“辣子算一菜”等都能看到,听到,因为我们是用陕西话交流无障碍显得格外亲切,虽在异国他乡犹如置身西安的回坊,熟悉的乡音同样的面孔,他们也把喝稀饭叫喝米汤、把蹲叫趷蹴等,陕西话说的忒色的很。他们欣赏我们影展的作品,聊着西安城的话题,询问着陕西各地他们能记住的地名,听到巴巴(baba爷爷)、妠妠(nana奶奶)和坊上一样的称呼,所有的距离瞬间没有了,忘记了此刻是在中亚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点——“陕西村”东干人的家里。

摄影并文:冯锐利

冯锐利,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副秘书长、广角摄影协会理事、西部网陕西省妇女摄影协会版版主、佳友在线陕西版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