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影观达茂”系列丛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6-10-20

01八骏马·马头琴乐团的演奏,为现场带来了草原之风。沈伯韩摄

02新书发布会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吴砚华主持。吴承欢 摄

03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致辞。吴承欢 摄

04达茂旗委宣传部长艾静致辞。吴承欢 摄

05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沈伯韩 摄

0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 沈伯韩 摄

10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 沈伯韩 摄

11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 沈伯韩摄

12.来自达茂旗的蒙古族歌手苏勒亚其其格的演唱为活动掀起高潮 沈伯韩 摄_

13、”影观达茂“系列丛书研讨会现场。吴承欢 摄

14学术委员之一,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杨浪发言 沈伯韩 摄

15学术委员之一,文学艺术评论家、画家兴安发言。 沈伯韩 摄

16学术委员之一,《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巴义尔发言。沈伯韩 摄

17学术委员之一,《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发言。沈伯韩 摄

18学术委员之一,宋庄美术馆馆长方蕾发言。沈伯韩 摄

19学术委员之一,影观达茂项目发起人伏瑞峰发言。沈伯韩 摄

《哈萨尔的子民》一书团队合影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第二次团队合影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第一次团队合影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团队合影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一书团队合影

《托雅的头戴》一书团队合影

《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一书团队合影

《乌克忽洞的土豆》一书团队合影(团队成员小王子手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左一)、达茂旗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凯(左二)、达茂旗政协主席乌日图(右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左三)、“影观达茂项目发起人及丛书总编,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为新书揭幕(右一)为新书揭幕。沈伯韩 摄

左起: 《哈萨尔的子民》主编朱靖江、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主编:宋靖、《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主编于德水、 《马王巴拉图苏和》主编李毅、《两个会唱歌的老人》 主编胡武功、 《托雅的头戴》 主编陈小波、 《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主编闻丹青。 沈伯韩 摄

查看大图

01八骏马·马头琴乐团的演奏,为现场带来了草原之风。沈伯韩摄

02新书发布会由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副主任吴砚华主持。吴承欢 摄

03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致辞。吴承欢 摄

04达茂旗委宣传部长艾静致辞。吴承欢 摄

05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沈伯韩 摄

0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 沈伯韩 摄

10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 沈伯韩 摄

11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 沈伯韩摄

12.来自达茂旗的蒙古族歌手苏勒亚其其格的演唱为活动掀起高潮 沈伯韩 摄_

13、”影观达茂“系列丛书研讨会现场。吴承欢 摄

14学术委员之一,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杨浪发言 沈伯韩 摄

15学术委员之一,文学艺术评论家、画家兴安发言。 沈伯韩 摄

16学术委员之一,《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巴义尔发言。沈伯韩 摄

17学术委员之一,《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发言。沈伯韩 摄

18学术委员之一,宋庄美术馆馆长方蕾发言。沈伯韩 摄

19学术委员之一,影观达茂项目发起人伏瑞峰发言。沈伯韩 摄

《哈萨尔的子民》一书团队合影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第二次团队合影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第一次团队合影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团队合影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一书团队合影

《托雅的头戴》一书团队合影

《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一书团队合影

《乌克忽洞的土豆》一书团队合影(团队成员小王子手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左一)、达茂旗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凯(左二)、达茂旗政协主席乌日图(右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左三)、“影观达茂项目发起人及丛书总编,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为新书揭幕(右一)为新书揭幕。沈伯韩 摄

左起: 《哈萨尔的子民》主编朱靖江、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主编:宋靖、《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主编于德水、 《马王巴拉图苏和》主编李毅、《两个会唱歌的老人》 主编胡武功、 《托雅的头戴》 主编陈小波、 《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主编闻丹青。 沈伯韩 摄

2016年10月18日,历时三年创作、编辑的“影观达茂”系列丛书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召开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达茂旗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凯,达茂旗政协主席乌日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殷德俭,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典藏”执行主编陈小波等出席新书揭幕仪式。

为弘扬和传承地区民族文化,挖掘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达茂故事,2014年4月,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委人民政府联合光明日报共同发起了“影观达茂”项目,该项目运用纪实摄影的手法,研究选定了民族民俗等八个方面的主题,由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担任总策划,50余位民族学者、人类学者、作家、诗人、摄影者参加了这项活动,陆续进行了前期考察拍摄和后期编辑策划等工作,最终以八册专题图文书的形式,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

“影观达茂”系列丛书共包括八本书:《马王巴拉图苏和》(李毅/主编)、《两个会唱歌的老人》(胡武功/主编)、《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于德水/主编)、《托雅的头戴》(陈小波/主编)、《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宋靖/主编)、《乌克忽洞的土豆》(任悦/主编)、《哈萨尔的子民》(朱靖江/主编)、《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闻丹青/主编)。每本书用丰富的图片和专业性的文字讲述一个或几个故事,并试图回答一些问题。谈及项目的初衷,本套丛书总编辑陈小波表示,“影观达茂”项目是为历史做、为文献做、为还原一个真实的草原做、为草原世代牧人和马儿羊群做,当然也为我们的内心做。

在随后进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与众位“影观达茂”丛书的部分学术委员会委员,从民族学、文学、影像学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影观达茂”项目,旨在为民族文化摄影,探索新的模式。与会专家评表示,“影观达茂”系列丛书以影像民族志的方法弥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图景,在民族文化摄影领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次活动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人民政府、光明日报社会活动部、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承办,学术支持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影观达茂”系列丛书将于本月底在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微店、各地书店及各大电商平台陆续上架。


“影观达茂”系列丛书简介

《马王巴拉图苏和》(李毅/主编)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只讲述了一个牧民的故事。李毅团队描摹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52岁牧民巴拉图苏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牧民,要经过怎样的人生和自然的风雨才能走到今天?

《两个会唱歌的老人》(胡武功/主编)

调查证明:85岁的蒙古族老人孟根其其格、乌日古木乐是目前内蒙古草原年龄最长的双胞胎姐妹。她们俩养育了十八个儿女,如今已经五世同堂。命运曾无数次淬炼两位老人,但她们一生从未停止歌唱。胡武功团队在《两个会唱歌的老人》一书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要歌唱?

《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于德水/主编)

2014年5月,于德水带领作家、诗人、摄影家来到温都不令,对一个正在迁徙的村庄进行了不分日夜的走访、拍摄。他们试图在凝固了一段人类迁徙史的温都不令找到祖先走西口日渐模糊的血缘与歌声。《温都不令:正在迁徙的村庄》回答的问题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史所带出的心灵迁徙路径。

《托雅的头戴》(陈小波/主编)

十位来自法国、英国以及国内各地的摄影师和学者探寻了草原上不同身份的七位女性。这些蒙古族女性的生命道路或崎岖,或浓烈,但她们的故事会回答:草原女人获得了怎样的精神和社会空间,是什么使她们打破了女性自然、单一的母性格局,在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其主体价值。

《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宋靖/主编)

宋靖率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相约达茂少年,尝试透过孩子的目光,对一个族群未来的可能性图像进行反思性建构。《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回答的问题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同一性命题,蒙古族如何传承族群文化,如何传递基于本地的古老智慧,如何在一体化与在地化之间实现地区的平衡发展?

《乌克忽洞的土豆》(任悦/主编)

在“影观达茂”丛书编辑的最后阶段,我们的好朋友、本书特邀学者徐冶在2015年11月16日突然离世,我长时间处于伤痛之中。每次翻阅《乌克忽洞的土豆》,徐冶的笑脸就在我眼前晃动……感谢徐冶,你曾带给我们力量和友爱;感谢徐冶,为乌克忽洞的土豆写下这样好的文字。

《哈萨尔的子民》(朱靖江/主编)

《哈萨尔的子民》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师生在达茂旗明安镇做的田野调查散记。十六位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草原牧民家生活了三周,参与了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风俗淳朴、仪式高贵的哈萨尔祭祀活动。这本书回答的问题是:延续已近400年的哈萨尔祭祀为什么被称为“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

《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闻丹青/主编)

达茂的冬天,原本想回答的问题是:蒙古族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候下是如何生存的?但是闻丹青团队在深冬去了草原,看到的却是无雪的冬季。 《冬天:缺雪的都荣草原》也许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草原冬天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