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为故乡生活解密——杨麾:《我的嘉陵江》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杨麾 陈小波 责编:甄妮 2016-09-13

4月的嘉陵江,水清流缓,码头岸边是当地人洗衣涮物的天然之地。1980年龙门镇

菜农在江边把蔬菜洗净整好挑起担子去市场。2012年李渡镇

超载客船搁浅后,船主用竹篙撑船起航。2001年龙门镇 拷贝

穿上救生衣的船主关照客人有序上岸。2015年龙门镇

船工为下船的乘客拖搭跳板。2012年李渡镇

捶洗衣物的女人和驶向远方的小船。2015年龙门镇

渡船边,抱着儿子焦急等待丈夫一起登船回家的女人。1995年李渡镇

逢场天的早上,到乡下收购农家猪肉的小贩。2012年李渡镇

赶完场的两个老人,休闲地等船过江回家。2012年李渡镇

老人不愿低价把药材卖给商贩。2012年李渡镇

领头跳上岸的女孩。1991年李渡镇

女船主小心搀扶老年人走在下船的跳板上。2015年龙门镇

三户人承包的渡口,每家出一个人收过渡费。1999年李渡镇

抬着修好的电视机上船回家。 2001年龙门镇

挑夫的女儿来到父亲身边过暑假。1999年南充市

拖拽仔猪赶市场的农民。1999年李渡镇

下船后乘客用江水洗去鞋、车上的泥尘。2002年龙门镇

行驶在芦荡深处的运输船。1988年南充市

在寒风细雨中守候自己小货摊的老人。1989年龙门镇

在淌水挑运的同时,洗去了卵石里的泥沙。2001年南充市

查看大图

4月的嘉陵江,水清流缓,码头岸边是当地人洗衣涮物的天然之地。1980年龙门镇

菜农在江边把蔬菜洗净整好挑起担子去市场。2012年李渡镇

超载客船搁浅后,船主用竹篙撑船起航。2001年龙门镇 拷贝

穿上救生衣的船主关照客人有序上岸。2015年龙门镇

船工为下船的乘客拖搭跳板。2012年李渡镇

捶洗衣物的女人和驶向远方的小船。2015年龙门镇

渡船边,抱着儿子焦急等待丈夫一起登船回家的女人。1995年李渡镇

逢场天的早上,到乡下收购农家猪肉的小贩。2012年李渡镇

赶完场的两个老人,休闲地等船过江回家。2012年李渡镇

老人不愿低价把药材卖给商贩。2012年李渡镇

领头跳上岸的女孩。1991年李渡镇

女船主小心搀扶老年人走在下船的跳板上。2015年龙门镇

三户人承包的渡口,每家出一个人收过渡费。1999年李渡镇

抬着修好的电视机上船回家。 2001年龙门镇

挑夫的女儿来到父亲身边过暑假。1999年南充市

拖拽仔猪赶市场的农民。1999年李渡镇

下船后乘客用江水洗去鞋、车上的泥尘。2002年龙门镇

行驶在芦荡深处的运输船。1988年南充市

在寒风细雨中守候自己小货摊的老人。1989年龙门镇

在淌水挑运的同时,洗去了卵石里的泥沙。2001年南充市

9月4日,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南充市文联主办,中国摄影展览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承办的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杨麾的《我的嘉陵江》摄影展,在位于中华世纪坛的中国摄影展览馆新址开展。

此次展览由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策展,共展出作品80幅,是杨麾在长期的摄影生涯中将镜头对准平凡生活,对准社会发展变迁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人世间真挚温馨的情感,描摹出了社会大潮中鲜活生动的画卷,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视觉文本。下面,就让我们领略杨麾镜头下嘉陵江40年的沧桑变迁,并透过策展人陈小波梳理成更为清晰的影像脉络。




为故乡生活解密的摄影家

陈小波

一、杨麾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摄影家,也是我们尊敬的摄影家。我称他为“有根据地的摄影者”,他的影像则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影像”。

杨麾四十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自己小小的故乡,拿着相机拍摄。他只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而不是远方的事;他只关注自家乡亲的家长里短,世故人情,这足够他倾尽一生心血与才情。在南充嘉陵江码头,这个摄影师频繁出现在这里,虔诚记录:“无论喧嚣还是落寞,无论繁华还是冷清,因为她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家啊!”

摄影者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是因为你要有一个用自己一生来辨析的地方。一个人在他最熟悉的地方扎根、行走、拍摄,在自己最熟悉的小题材上下大功夫,即便是坚持简单的记录与还原,也不可能被忽视。没有过时的题材,摄影者应该是一切事物的观察者;没有小摄影家,我不止一次见过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做摄影,做到人人皆知的摄影家。

 

二、嘉陵江养活了杨麾,并埋藏着他六十多年的的记忆,他至今没有也不想跑出自己的生活。杨麾所有失落与获得、悲恸与快乐、爱与恨以及独特的生存经验都来自那里。嘉陵江边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天晴?哪家来了新媳妇、哪家孩子出生、哪家老人去世?他全知道。

杨麾只拍摄自己手边的东西,言可及义、言可及物、言可及心。他还试探着为故乡的生活解密,并从最简单处开始。他的作品写满了他的乡土背景,面目清晰,符合情理,容易辨识。其原因在于他的乡土经验训练和解放了所有触觉,具有阅读和想象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杨麾守望乡土,以肉体,也以魂魄,他愿意让大家一同分享故乡的体温。杨麾通过故乡百姓的悲欢,历炼着自己的影像和心灵,而故乡百姓,也通过他的影像,向尽可能多的人们讲述着自己的命运。

杨麾的这种摄影,并不刻意带着某种使命,因为这就是摄影者自己的生活境况。


三、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和大多数短篇都与他的家乡有关。福克纳根据家乡的地理和环境虚构了一个叫做“约克纳帕塔法”的地方,为此,还专门绘制了一张“约克纳帕塔法县地图”,在地图上,他标明了山川与河流,家族和人物,传说和习俗。从叙述时间上,这些小说要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之前,一直到“二战”结束。在他创造的长达100多年的小说时间里,一共写了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人物在这篇小说里是主角,在下一篇小说里就是配角,在这篇小说里消失了,在另外一篇小说中又出现。福克纳说:“我一生只写我邮票一样的大小的故乡”。

杨麾的摄影也是在记录“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什么也经不住几十年的关注与记录。几十、几百年后,一切都会消亡,唯有影像存留。那时人穿什么衣裳、梳什么发型、什么样的表情、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万物的关系……都会从杨麾的嘉陵江影像------那个深藏着的幽深世界中跑出来。

摄影是杨麾的隐私。杨麾感谢摄影,让他能如此放肆地记录故乡。杨麾说:有生之年还能继续为故乡拍摄已经足够了。


四、杨麾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与外界的喧嚣隔离。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他的摄影粗砺、密实,细节庄重。几十年间,他毫无厌倦地关怀卑微的人物,细小的事物,以悲悯之心记录日常生活中凸起的部分,描绘了故乡质朴、不容重复的容颜。

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灵魂之声发自何方,又朝向何处?这些问题,只有大地能回答,只有故乡能回答。

几十年的奔走虽然孤独、虽然寂静,杨麾用摄影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一个坐标。故乡、摄影,这两种存在让他觉得自己有来处,也有归途,他十分安心。

在中国,有一种摄影必须寂静与孤独;而那些寂静与孤独的摄影者,必须有人向他致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为杨麾编辑此书的目的。

是为序。

20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