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曾经的岁月:孙明经摄影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4-09-04

查看大图

战乱科考佑子孙

徐静/文 孙明经/图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一位带有科普色彩的摄影人,更为神奇的是这位摄影人已然仙逝。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影摄影学家、电影教育家——孙明经。

    我们的“对话”,一半是通过他的儿子,子承父业的摄影师孙建三的讲述;一半是透过孙老的照片完成的。

拿相机的科学家

    作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具有我国知识分子的全部美德:为人正直、处事随和、治学严谨。他老年多病,视力极差,但他仍笔耕不辍,拿着放大镜翻译出大量外文书籍,40余万字的《外国电影概况》就是在那时完成的。

    孙明经,1911年生于南京,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30年代,我国陆续引进了美国理科教学影片,孙明经一下子就被其独具的魅力所吸引,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35年受金大理学院之邀,开始自行摄制我国教育电影。同年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成立后,他酝酿摄制大型系列电影《中华景象》一片,并于1937年奔赴外景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了我国不少地区,切断了内地军民食用海盐的来路。而自贡盐场则成为抗击侵略的重要支柱,为大后方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4月,孙明经一行从重庆来到自贡,把当时的井盐生产状况,拍摄了一部22分钟的纪录片和800多幅照片。回到重庆后,孙明经将这些影像公开展示,极大鼓舞了国人士气。

我们的“谈话”也就此展开。

    孙建三告诉我,父亲孙明经一生有过四次行程超过万里的科学考察摄影。1937年6月,孙明经在华东科考摄影之后,又应邀参加华北、西北的科学考察摄影工作。在拍电影的同时,孙明经拍了大量照片。蔡元培在看了孙明经拍的一批影片后,称孙明经是“拿摄影机写游记的今日徐霞客”。从1934年到1949年,孙明经共独立摄制影片49部 。

    孙明经在西康科学考察摄影时,有一本写有西康省名人“雅嘱”的笔记本。上面写有当年各界人士所作留言。留言的人有当地政府官员、长期在康区生活的活佛、教授、学者、校长、藏学家、摄影家、洋专家和传教士。这些留言有借孟子语以应“人为不为也而后可以为”,有用荀子的名言鼓励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有羡慕和佩服孙明经的“边疆先锋”、“壮哉此行”、“见机而作””、“人力胜天”、““仆仆风尘,为国宣劳”等等。  

“盐井”的来历

    在1938年至1945年间,孙明经还有过多次川滇、川黔科学考察摄影.1938年对《自贡盐井》的科考摄影具有特殊意义。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疯狂占领我国广大沿海地区。这就截断了我广大内地军民食用海盐的来路。人离了盐是无法生存的.当时内地特别是两湖和部分西北地区己严重缺盐.与日军顽强对峙的第一线军民亦面临“无盐淡食”之困扰。其实,我国除了海盐之外,川西的自流井、贡井地区自古就大量产盐,西南民用食盐就出自这里。只要我们很好的开发利用起来,敌人妄想以“缺盐”来困扰绞杀我们的阴险图谋就会成为一场白曰梦。但当时国人对此了解不多。我国教育界一批有识之士提出“在大力发展井盐生产的同时,要大大宣传井盐”的主张.当然是用电影宋宣传最为有效。这件事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和金陵大学发起组织实施。由于在当时的教育界能胜任拍摄、洗印、编辑等前后期全部制作的只有孙明经。于是,他被委以重任。尽管其时金陵大学才刚刚迁川,正须整顿教学秩序、安排教学,各种具体事务极多.而且孙明经妻子正在怀孕,亦须亲人照料,这一切都没有使孙明经有片刻迟疑,在共赴国难之际.他毅然接受委任,整理器材、行装尽快启程。当时,电影器材十分原始.尽管摄影机为16毫米柯达特种摄影机(柯达•斯白索,英文为KODAK SPECAR),加上三脚架、1500英尺底片等也是很重的。配件也不齐全,只有三个定焦镜头、长焦、标准、广角,没有变焦距镜头。此外,还带一台120型蔡司依康相机,80个胶卷.全组只有两个人,即他和他的学生、助手,17岁的范厚勤(建国后为新影著名摄影师)。今天的摄影队出行,水、陆、空立体交叉,火车提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多么方便,1938年的四川就不同了。不少地方只有马帮或“棒棒军”,若赶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崎岖山路,一切行装只能靠自己身背肩扛。

    1938年自贡地区产盐外运主要靠釜溪河水路,可以想象,这样的交通条件。仅有二人的摄影队,而且还要不断往复辗转拍摄,会是多么困难。孙先生就是靠爱国爱民的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完成拍摄任务。这部影片完整记录丁井盐全部生产过程、具体的生产条件、工人们沉重劳动:吠态、市井沟通环节、独特外运方式及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等等。由于这是一部动画为主的电影,为讲清井盐开采过程中井下的情况和打井采卤的原理 ,专门制作了这一部动画为主的影片加以说明。制作动画时,由于当时重庆买不到也找不到可以用的赛露露透明片,孙先生想出一个办法——用透明纸涂上松节油代替赛露露片来制作动画,竟然得到很好的效果。

    这部科考片不仅在当时达到特定宣传目的,起到鼓舞坚持抗战。稳定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而且得到我国地理学界知名人士高度赞誉。他说:“孙先生用摄影机对自贡的科学考察是一次可以让无数人永远地看到的工业地理科考”其实,“自贡科考拍摄”及其他孙先生拍摄的科考片,纪录片的意义绝非仅此而己。就说自贡,由于历史嬗变,社会进步,其面貌早己今非昔比了。往时就地取材粗细不等的大量竹制管道,已被观代管道所取代。以人、畜为动力的原始提灌方式也为现代电动方式代替,铁锅手工熬制成盐的土法,己被现代自动流程式干燥工艺所淘汰。原始生产方式己进盐业历史博物馆,作为历史遗存仅留下樂海井等单个盐井作为展示.孙明经拍摄的科考纪录片真实的、形象的保存下这一历史存在,给后人留下生动形象的视觉历史。

“盐井”的命运

    文革中,孙先生过去拍摄的大量电影和照片及底片,都曾被工宣队当“黑材料”抄走并烧掉。然而鬼使神差的,两个贴着“孙明经材料”的麻袋,竟然因为放在存放“黑材料”仓库门后得以逃过一劫。这两个麻袋中装的全是孙明经过去拍摄的照片底片和幻灯片。被找到时麻袋中的许多底片已经腐烂,经过孙先生整理后,残存的数千幅底片和幻灯片才得以重见天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经过劫难后幸存下来的孙先生拍摄的自贡照片。虽是“残存”,仍能显现自贡的过去,再现自贡制盐的历史风貌。这些图片包括:市井面貌、生产过程、人文状态、自然风貌、舟车行旅等等。而重点叙述的,制盐的过程如黑白纪录片一样的在人眼前掠过。

    孙明经拍摄的科考纪录片给后人留下了真实而生动的视觉历史。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已经成为超越单纯影像作品的可视遗产,成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建筑、环境、地理、艺术等领域的共同遗产。这也是我国三、四十年代只有花花草草影像有力的驳证。

附:自贡盐井
在中国四川盆地南部,有一个至今仍保留着众多完好的古代井盐生产遗址的地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自贡市。自贡在中国的盐业史上,已走过了1900多年的漫长历程。古人有种说法,曾称自贡盐场是:“牛头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
这里,曾经有一个紧挨一个的、由人工开凿的盐井,有四通八达的根根输枧管,更有一座座竖立于井口之上高耸人云的井架。这种井架在当地叫“天车”,它是以“堆积木”式的方法,把数千根杉木层反往上累叠,用篾索捆扎而成。没有地基,地面是用篾绳作拉式支撑,一般有数十米高,最高的“天车”有113米,形如通天高塔,气势磅礴,使不少初次到这里的参观者惊心动魄。

千百年来,古盐都自贡走过了因井设厂,因盐设镇的道路,1939年又因盐设市,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