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媒体

红色气质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6-07-01


从《红色气质》火了引发的思考
 
《红色气质》微电影是新华社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精心打造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用9分5秒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影片从中国照片档案馆1000万张独家历史照片中精选了100余幅,其中40幅与现代技术结合,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个人、家庭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
这部微电影于6月20日上午9时50分在各新媒体平台终端相继发布,截至目前,已被数万个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账号和电视台转载、播出,仅网络阅读量已累计超过5000万人次。

    
☆“主旋律”题材成“网红”
融媒体时代下,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影像产生全新的意义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经过很多次重大历史节点的报道,手段方式都有点乏善可陈,如何创新,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让更多的人接受它,起到媒体真正的传播作用,引导作用?是许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无疑《红色气质》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个人叙事映射历史进程的时代意义
 
与我们弘大史诗般的回顾不同,当满头银女的95岁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唱响由他父亲翻译的《国际歌》时,当我们从讲述者口中得知,那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好党员焦裕禄生前拉过二胡还演过歌剧时,这些在我们心中一直是坚毅伟岸的身影,变得柔软了,变得与你我这样的普通百姓亲近了,变得有温度了。
 
焦裕禄的外孙,中国歌剧舞剧院男中音歌唱家余音,也是多部焦裕禄题材影音作品的表演和演唱者,在看过视频后说:“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大量的史实新闻图片记录了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样的真实,让那些优秀共产党人回归到有血有肉的人。”
在这部微电影中,最令摄影圈津津乐道的还有我们熟知的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首次“出镜”,以讲述者的身份,用她饱含情感的声音将9分5秒的故事娓娓道来。她说:“我接到任该片讲述人的任务,开始很为难。后来一想:反正自己的声音、朗读都没有经过训练,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念吧。那些图片非常熟悉,图片的背后,是我采访过的袁苓、钱嗣杰、时盘棋、陈娟美、王子瑾、官天一、王建民……一想起那些图片那些人,我脑子里全是画面,心里充满情感。”
 

新手段为历史影像增添了新内涵
 
《红色气质》微电影的创作团队一共13个人,覆盖了“50 后”到“90 后”多个年龄层,在这个团队里,年轻人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影片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历史资料照片进行原场景3D建模,还原了照片中的历史场景,塑造出了三维影像,以最新的影像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3D技术的成熟应用,让人物和场景“动”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缓缓抹去合照中牺牲同志的身影,徒留亲人独自或笑或悲,终使江姐独子形单影只,直触人心。让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弥补那份无绝期的遗憾,终使焦裕禄与家人有了一张全家福,令人唏嘘。这样的一幕幕,给受众还原了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让受众最直观地领略到共产党员纵有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和最难割舍的万般眷恋,也终难比民族大义、舍小家为大国的情怀。通过现代技术对二维影像再处理和再加工,拓展了历史照片的广度和深度,用一帧帧静态的照片还原出一个个独特的年代里共产党人的风貌,让历史场景在影片里活起来,既真实又亲切。
 
据说,现在新华社招聘年轻摄影人才都要求会视频编辑。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的大时代,或许这将是未来影像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对传统摄影人的一次考验与挑战。
 
  
“他们有最灿烂的笑,最柔软的情,还有难以割舍的万般眷恋”“对于一个人,95年很长;对于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正值青春年华;远方,有我们和父辈的梦想。”很喜欢这段话,就用影片中的这段话为今天我们党的95华诞送上最真切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