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影展

《American Youth》: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

来源:外滩画报 责编:未知 2009-08-21

现在美国的年轻人究竟在做什么?美国Redux 图片社召集麾下25 位知名摄影师,拍摄美国当下的年轻一代,聚焦从18 至24 岁的美国年轻人,集结成240 页的画册图书《美国年轻人》(American Youth)。

《美国年轻人》一书于今年夏天正式上架销售,纽约摄影艺术界的很多资深摄影师都关注着这个横跨整个美国的摄影活动。《纽约时报》的图片编辑简尼·奥托朗、《大众摄影》的图片编辑爱丽逊·托若斯等都对摄影师的选题和拍摄角度赞不绝口。托若斯告诉我们,这些图片之所以有冲击力,因为图片折射出这些年轻人的内省意识。“这一代人要面对的挑战比前辈多很多。听到他们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看到他们脸上兴奋或者害怕的表情,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有年轻的情侣、传教士、女同性恋者、信奉基督教的摇滚青年、社交场中的新鲜面孔、街头醉酒的人、路边的流浪歌手,也有因为战争而成为寡妇的年轻女子。他们的生活被摄影师分成“爱情、生活、工作、享乐(love/live/work/play)”四大主题。接受拍摄的美国年轻人,把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给了镜头。有些人正在为奥巴马竞选做志愿者;有些人是怀着梦想的流行乐手,正等待通过《美国偶像》一炮而红;有些人身上有眼镜蛇的刺青,在监狱狭小的窗口里沉思。

这些年轻人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一代人又有什么共同?这些同与不同让摄影师的镜头兴奋不已。《外滩画报》专访了其中四位知名摄影师,分别是拍摄美国纽约时尚社交圈中年轻人的马可·彼得森(Mark Peterson),聚焦投身有机农业的年轻人的本·斯达克希特(Ben Stechshutle),拍摄年轻人派对的迈克·罗宾斯坦(MichaelRubenstein)和拍摄伊拉克战争主题的吉娜·拉维(Gina Levay)。这些已经不年轻的一代摄影师,讲述了照片背后的美国年轻人的故事。

马克·彼得森:拍摄社交新人

马克·彼得森曾经获得过无数摄影奖项,包括声誉显赫的尤金·史密斯大奖。他一直在拍摄中关注和慈善有关的题材。之所以选择初次进入社交《美国年轻人》一书封面圈的年轻人作为拍摄主题,因为他曾经在拍摄多个慈善活动的时候遇到过这些年轻人。马克觉得其他摄影师不太关注这一点,所以就选择了这个视角来展示美国的年轻一代。他甚至还将照片聚集起来,出过另外一本书叫《慈善行动》。马克告诉我们:“在纽约这个地方,所有人都渴望变成有钱人,能够出席上流社会的派对、酒会、仪式等等。在这些场合里还稍显稚嫩的年轻人,可以反映出一代纽约人。”

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和旧时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年轻人参加的酒会也和以前大不相同。马克介绍说,他拍的那些女孩有很多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或者花很多时间去做社区义工。很多人利用暑假去学校教书,还有些人在诊所帮助孤儿重建家园、帮助贫困的孩子寻找学校等等,“这些年轻人都已经在美国最好的学校里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过完假期就会成为律师,或者结婚进入全新的生活,但是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热情也决定了现在上流社会慈善酒会的性质。”

马克回忆自己最初因拍摄参加的酒会时说,那是属于上一代人的。“曾几何时,年轻的美国女孩子参加这些酒会,只为了通过这个平台来认识她们将来的丈夫;在这些场合找来的丈夫通常有身份地位有财富。如今我照片里的女孩们依然在舞会上玩得很尽兴,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已经完全不把这个视作‘找老公’的一条捷径。”

让马克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他向任何一个年轻女生询问“你在哪间大学?”“你的专业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时,她们的回答都让他诧异,因为她们的学识、阅历丰富得堪比任何一个中年人。她们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很多事,去了世界各地旅游,早早地决定了职业的发展方向。马克将她们和自己对比,“我在她们这个年纪时,还只是背着包在全国徒步旅行,然后思考的问题永远只是‘下一个小时我应该做什么’,根本不考虑明天的事,更不要说规划将来了。”

马克很希望自己是一个“美国年轻人”,但他已经53 岁了。他相信美国年轻人要面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年轻人都一样要面对的挑战,老一代对世界和社会做的贡献或者破坏,都要靠新的一代去创造、沿袭或者修补。 “在我年轻时,我们常担心的是核安全问题,今天的年轻人担心的将是全球变暖问题和世界金融海啸。未来看起来云雾重重,但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会找到一条路,让世界更美好,让他们自己享受更好的生活。”

 

 

 

#p#副标题#e#

吉娜·拉维:讲述战争忧伤

吉娜·拉维出生在芝加哥,拥有美国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艺术硕士学位。她常被年轻人的多样性和活力所吸引。作为摄影师,她用娴熟的技巧和艺术的处理方法来表现那些属于美国年轻人的特殊时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让很多年轻美国人远离祖国,战斗在外国的陌生战场。

吉娜说,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她拍摄之前经常听说,但是真正端起相机时,内心的震撼远大过于“听说”。吉娜因此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视角,用爱和温情来表现残酷的选题。她遇到了一个23 岁的寡妇,那女子同龄的丈夫战死在伊拉克。吉娜听她讲述了他们从相遇到恋爱的故事,用图像展现出她深深的忧伤,和对将来漫长生活的迷茫。

吉娜说:“我们聊天,像女朋友之间的那种聊天,谈人生、谈恋爱。”在她的画面里,有很多让人哀伤的细节,比如已故丈夫空空荡荡的靴子,比如丈夫生前的身份证和妻子用来铭记丈夫的刺青,比如绝望的女子穿着丈夫的T 恤,神情黯然。

吉娜在回复《外滩画报》的采访邮件最后,沉痛地将这句话复述了两遍:“这些细节本不该属于一个如此青春的爱情故事。”

 
泰伦戴维斯向我们展示了她背部巨大的纹身,这是丈夫死后她纹的,内容是艾默生的一首诗,名字叫挽歌:热切的命运带走了你,而这却是真实的死亡...

 

#p#副标题#e#

本·斯达克希特:追踪有机农夫

本·斯达克希特的作品经常出现在《纽约时报》。作为一个常年在纽约生活的摄影师,本的兴趣却在广袤的农田。他拍摄了很多年轻的美国农夫——投身传统食品行业并为之注入活力的年轻人。本将镜头对准了美国威斯堡罗一带的有机农场中的年轻农夫们。随着有机农业的日趋红火,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城市年轻人纷纷下乡开设小型的有机农场,成为这个既传统又新兴的行业中的生力军。和追求大产量的上一代不同,年轻农夫们致力于打造迷你高产的有机农场,虽然农场只有五六英亩,他们依然投入了很多热情。

年轻人对农耕事业的热忱让常年拍摄农业题材的本非常吃惊。“也许是美国人对有机农产品的热情日益高涨,我在农场里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的活力、对高科技的熟知都为有机农业带来了全新发展契机。有机农业讲究科技元素的融入,这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获得成就感,而亲自下地、接触农业器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p#副标题#e#

迈克·罗宾斯坦:捕捉派对生活

迈克·罗宾斯坦是一个纪实摄影师,最近从纽约搬到了孟买。他喜欢在不断的旅行中找寻摄影灵感。沙滩漫步、和朋友小酌、黑暗小咖啡馆中放映的电影都是他的素材来源。

在一趟开往新德里的列车上,迈克坐在三等卧铺车厢,同车厢的还有一户不苟言笑的印度家庭。不出意外的话,9 小时后到达新德里时,迈克正好赶上看日出。就在火车缓慢地穿越印度中部的煤矿和平原时,他的电话开始震动了。彼时,纽约刚刚醒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女孩给他发来邮件:“我想要看看你拍我们的照片。”迈克很喜欢和这些年轻人交流,在他的用词中,他称呼他们“孩子”,“回纽约后我会请他们喝咖啡,然后和他们分享所有的照片,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国年轻人。”

那组波特兰年轻人开派对的照片是在一个叫“魔点Devils Point”的俱乐部拍摄的。迈克通过相熟的酒吧服务生找到这群年轻人,他们都是19 到24岁的年纪,每天的生活不外乎上学、打工、跳舞、开派对。迈克和他们一起喝酒、跳舞、狂欢、聊天,呆了很久之后,迈克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却依然无法深入地了解他们, “感觉还停留在对他们的生活表面惊鸿一瞥的样子”。

这让他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当时他也是这样沉浸在自己的狂欢里,对于周围人的眼光从来不管不顾, “我行我素的风格看来这些年都没有改变,依然是年轻人的特质”。如今迈克已经33 岁了,再也不如十年前的他那么精力十足,看着年轻人彻夜狂欢后照旧精神奕奕地去上课,迈克说“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昨天”。

在他看来,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和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朋友圈子“比我们当年要大得多”,社交网站、朋友介绍、甚至酒吧里的一次偶遇,都可以很轻易地让陌生的年轻人成为朋友,“当然,这样的友谊也就停留在表面,一次派对之前,他们可以是陌生人;派对散场,他们依然是陌生人,至少我是这么看他们的。”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红魔点脱衣舞俱乐部18岁的脱衣舞娘,红魔点脱衣舞俱乐部是美国最大的脱衣舞俱乐部之一。

 
不跳舞的时间,她们必须呆在更衣室里。

 
从世界各地来纽约谋求发展的年轻模特们,他们大都在21岁以下,其中许多人未满18岁。

 
20岁的Kellie,从Atlanta只身前往纽约发展,和他的朋友们合租在廉价的公寓里

 
有些年轻人要从事其他的一些工作来支持他们的模特事业。

 
这些年轻人则生活在路德会教友家庭中,生活低调,不喝酒,不化妆,不参加派对。

 
路德会教友家庭长大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