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陈老已随黄鹤去 世上空余迎客松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杨越峦 文 2015-12-25

陈老已随黄鹤去 世上空余迎客松
------深切缅怀陈勃先生
杨越峦

陈老和作者在西柏坡参观
得知陈勃老在黄山突发病患的消息时,我正在邯郸摄影活动的现场;中国摄协办公室周玉林主任,正在首都机场待机飞往黄山,接通周主任的电话,确知陈老已经仙逝。我半悬的心一下子跌落在冰窟里,感觉整个身体像一个气球要呯然炸裂……
我不敢给丁补天大姐打电话:我自己受不了,她更受不了。一辈子对陈老呵护倍致的她,怎能接受90高龄的陈老在黄山、在眼前倒下去的残酷现实?我知道,对她来说这是一道永难逾越的坎儿;我在思忖,这位倍受尊敬的“河北媳妇”怎样才能走出无尽的疚伤?
更多的悔恨自责,还是来自于陈勃艺术馆工作的迟滞不力。出于对河北籍摄影名家的景仰,和对摄影传承的责任,我们启动了河北籍摄影名家艺术馆工程。其中四位前辈摄影家有张印泉、陈勃、孟昭瑞、顾棣,都是中国摄影史上的功勋人物。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去年8月得知孟昭瑞先生病重,我赶到301总医院时,一直身体硬朗的他已在ICU重症监护室,不能言语,神智昏迷,只能隔窗相望,直到11月去世。
我的紧迫感陡然升起,告诉自己要赶紧跑起来。但没想到这一次,我们还是没能跑赢死神的脚步……
就在一周前的12月13日,我在北京参加雄县白洋淀的摄影作品评选。评选间隙,我给陈勃老打电话,想下午去看他,给他汇报一下艺术馆的进展情况,商量选定哪些作品制作、签字。他说真不巧,无锡的朋友约好,下午来访谈有关摄影前辈顾淑型的事。听得出是一付歉疚的神情。又说,要不你现在过来吧?而我的评选工作还没结束,无法脱身。又说,要不你明天来。我说明天在廊坊有个展览(《故乡的路》)要参加……。听他很遗憾的口气,我赶紧说,不碍事,咱们下次再见,石家庄到北京高铁一个小时,春节前我一定来。这就是陈老,明明是我唐突,他却感到不安。刚刚挂掉电话,电话又响,是陈老打过来的,约我过去一起吃午饭。我知道评选不会太早结束,另外老人已经九十高龄,午餐后应该稍事休息,不能太过劳累。所以我就谢却了陈老的餐叙邀请。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那爽然朗朗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陈老夫妇在作者展览上合影
实在想不起什么时候与陈勃老相识,我也不再难为自己这渐已衰退的记忆了。在我心里,陈老令人尊敬而又和蔼可亲,与他的亲近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更令人铭记难忘的是,他和夫人丁补天大姐都是那样克已,不愿给人添一点儿麻烦。第一次邀请陈老夫妇来河北,是2008年10月“正定摄影大展”暨河北摄协50华诞活动。由于活动场面大、头绪多,我也是个粗枝大叶之人,当时和丁大姐不熟,晚宴时没有把丁大姐安排在主桌。李英杰主席发现后,马上补救。丁大姐却执意不肯,她是新华社鼎鼎大名的摄影前辈,却甘以陈勃老夫人、河北媳妇自居,让我既惭愧又感动。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陈老还没有搞过个人的摄影作品展,于是发愿在家乡为陈老搞个展。陈老既高兴又激动,那笑声永远是那样爽朗感人。2010年,我们组织了“燕赵风·石家庄行----河北摄影文化周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热土·乡情”摄影展,按收藏级的标准为陈勃、孟昭瑞两位老先生搞了每人60幅作品的展览,为其他河北籍摄影名家组织了联展。同时,邀请20多位河北籍摄影名家回到家乡,其中有6位是年过80的老摄影家。对于邀请这些年事已高的老摄影家回家,我们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专程安排大巴车去接,配备医生全程随行。回到家乡的摄影名家,都兴奋得像个孩子,在西柏坡,在正定古城,在赵州桥,他们流连忘返,留下了手舞足蹈的身影;而私下的交流,往往到深夜。开幕式上陈老代表回乡的摄影家致辞,他激动难已、滔滔不绝,对家乡的浓浓情谊倾泻而出,大家的热情都被他点燃了。开幕式是在11月的户外举行,天气已经很冷,孟昭瑞先生坚持不住退到室内了。丁大姐看陈老讲得太长,很是着急。可谁让陈老就是这样一个久离故土的游子、赤子呢?他就是那样克己、谦逊、温暖、透明的人。
研讨会上,孟昭瑞先生的发言也刹不住车,我提醒他可以吃点桌子上的水果。他马上识破了我的伎俩,臊得我脸比桔子还要红。这些返老还童的老人,是多么可敬又可爱啊!
也记不起从哪年起,每年都会收到陈勃夫妇的贺年卡。每当我收到他们的贺卡时,才陡然想起又到年关了!“一定要先给他们寄贺卡”的暗诺早已忘却了。这让做晚辈的情何以堪啊!
新年将至,却再也收不到陈老寄的贺卡了。他走得那样决绝,把我们改错的机会也一并带走。此时此刻,我的泪水又漫过了悔恨的大堤……

陈老与河北摄协主席刘瑞新在武当山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陈勃先生1925年生于河北阜平,一个太行山腹地的山村。十多岁时母亲被日本人残忍杀害,小小年纪的他就由此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笔和照相机就是他的武器。
从少小辞家到年迈离休,陈老一直没有回到过家乡。人说叶落归根、思乡心切;越到老年,陈老越思念家乡;只是他一生本分,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回乡之旅一直没有启程。2009年8月,陈老终于回到了阔别近60年的家乡。因为王快水库的修建,陈老昔日的家园,已经成为泽国。但童年的记忆已经扎根在他心里,同乡老友赵宪相陪,更让他处于无边的兴奋之中。我从石家庄特意赶过去相见,却也抱歉因俗务缠身不能全程陪同,请副县长陈国志作相应安排。他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述家乡的风物,连庙宇古木都记得清清楚楚。正是这次见面,坚定了我在家乡为他办展的信心。
陈老对家乡的挂怀,也体现在对我的关爱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成了一见如故的忘年交。我在摄影上的每一点点进步,都能引起他的关注。甚至我在媒体上发表作品,竟也能很意外地接到他的祝贺电话。更为荣幸的是2009年在大理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我们同台接受中国摄影金像奖;当然,我只是创作奖,德高望重的陈老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可谓众望所归。
今年3月21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中国摄影画廊为我主办长城摄影作品展。我报告陈老后,他非常高兴,表示一定参加,还想请来自家乡的摄影家吃饭。他们夫妇早早就来到展场,认真观看作品,热情地与摄影界的朋友们交流互动。这个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的展览,迎来了王瑶、王文澜、邓维、解海龙、王秉伦、王建民等摄协领导和摄影名家,当然还有来自各地的众多影友。大家公推陈老来宣布影展开幕,他慨然应允,一下子就把现场的气氛渲染到了高潮。河北来的影友纷纷要求与他合影,他春风满面,来者不拒。
这些年,银发皓首的陈老频频出现在各种摄影活动上,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每每看到他精神矍铄、腰板笔挺的身影,我的心里都禁不住热流四溢,相信他能成为摄影界的长青树、不老松,能够缔造郎静山先生之后的长寿传奇。忧的是他毕竟年事已高,抗风险能力不比从前,过度劳累、兴奋都有隐患。没想到,他这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让我们失望了!选择在毕生为之自豪、用摄影为之歌唱的黄山,作为人生谢幕的舞台。或许这真的是天意吧?
陈老虽然走了,但黄山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作品还在,留给这个世界的诗意和温暖也久久不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