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石少华:化作春泥更护花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蔡毅 责编:张双双 2021-06-23

化作春泥更护花

石少华

 (1918-1998)

我国革命的摄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而我个人只不过是在这条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罢了。——石少华

文丨蔡毅

石少华,祖籍广东番禺,1918年出生于香港,1923年随父母回到广州定居。1925年入江门北街 启智小学读书。1932—1937年,先后在岭南大学 西关分校初中和岭南大学附属高中部读书的石少 华,逐渐对摄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外出进行摄 影创作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浪潮 汹涌澎湃,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广州的爱国运动 风起云涌,给处在青少年时代的石少华以强烈的爱 国主义教育,令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

1938年3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中,经廖承志 同志介绍,20岁的石少华从香港经广州、西安奔赴 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 幵始摄影创作活动。1938年10月,石少华加入中 国共产党。1939年9月,他随抗大总校迁往华北敌 后,担任先遣队记者团摄影记者,11月,他被分配 到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1940年12月任冀中军 区摄影科科长。1943年9月,石少华任晋察冀画报 社副社长,1950年任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摄影 处处长,1952年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历时20余 年。1959年,他任新华社副社长,1970年出任国 务院文化组秘书长,1979年兼任新华出版社社长。

他还曾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第一、二、三、四 届文代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委员和中 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历任中国 摄影学会(后改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以 及之后的第二、四届主席,1994年任中国老摄影家 协会第一任主席。

摄影事业的开拓者

1938年10月,石少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 业后,被选入高级政治军事研究队学习,他一心想 着学好本领打鬼子、救中国。1939年9月,他随抗 大总校奔赴华北,本以为可以上前线了,但在延安 时期已展示出摄影才能的石少华被晋中军区司令员 吕正操相中,同年11月被分配到冀中军区政治部, 1940年任摄影科长,幵展抗日根据地的摄影工作。

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摄影 工作尚未展幵。石少华决定以举办训练班的方式培 养摄影干部。1940年6月,冀中军区第一期摄影训 练队在河北省曲阳县宋家庄幵学,石少华既是队长 又是教员,学员共10人,来自冀中各军区。石少华 请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的凌子风和李涛为摄影训练队 创作了队歌《我们是革命的摄影工作者》。训练队 课程为摄影常识、新闻摄影、暗室技术、照片上色 等,另外还有政治和文艺理论课程。面对文化程度 不高,又从未见过照相机的战士,石少华既要讲述 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还要亲自给学员们做示范、 手把手地带着学员进行实践。石少华的广东口音很 重,来自北方农村的战士学员基本上听不懂,他就 一遍一遍地讲,结合器材反复讲。当时的摄影器材 奇缺,几个人共用一台相机,胶卷少就经常进行空 拍练习,偶尔每人能拍上一张。暗房是老乡家的饭 桌蒙上布,人钻在桌子下面冲印照片……当时的战 斗形势非常恶劣,时刻要应对鬼子的袭击。一天清 晨,鬼子包围了学员居住的村子,这些经历过战斗 考验的战士学员有计划地撤退,没有丝毫受损失。 就这样,第一期训练队在日寇的炮火声中结束了。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遇上鬼子“扫荡”,学 员们不得不分散在老乡家装扮成老乡的家人进行 掩护,之后,一些同志和组织失去了联系。石少华 一一为他们联系回到部队从事摄影工作。1940一1948年,石少华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在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和华北军区举办摄影训练队和训练班共9 期,学员总数两百多人,几乎每一期石少华都是身 兼领导和教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分赴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各个战场,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以及新中国 成立后摄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1942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办了解放区第 一个画报社一晋察冀画报社,沙飞任画报社主任 (即社长)。1943年9月,石少华调晋察冀画报社 任副主任,协助沙飞工作。在沙飞1943年秋反“扫 荡”中负伤和解放战争时期因病住院的这段时间, 石少华主持了《晋察冀画报》和之后的《华北画 报》的工作。1949年7月,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在 北平召幵第一届文代会。石少华作为军队摄影工作 代表参加会议,和吴群、高帆联名写报告给当时的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建议成立全国性摄影事业管理 机构和出版全国性画报。报告交周恩来同志转党中 央。约半个月之后,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 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的廖承志同志受中央委托约见 石少华等人。廖承志同志首先肯定了报告的想法, 赞成把全国的摄影工作统一起来,还听取了石少华 等人对组建这一机构的意见。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三次 会议,通过了建立政务院及所属各委员会;其中, 设立新闻总署,负责领导全国的新闻事业,管理国 家的新闻机构;新闻总署下设新闻摄影局。这是新 中国第一个集中管理摄影工作的机构,石少华为此 付出了执着的努力。

1962年7月24日,毛泽东主席接见石少华同 志,谈到中国摄影工作,问当时兼任中国摄影学会 主席的石少华:“你们叫中国摄影学会,为什么不 叫中国摄影家协会,如同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那 样?石少华解释:摄影事业比较年轻,在艺术领域中还是个小弟弟,我们与他们相比,还存在着 一定的差距。现在这个名称,团结面更广泛一些。 将来成熟时,再考虑改名。”毛主席赞同地点点头 说:“你们这样考虑也对。你们要我题名,我写了两个,一个是中国摄影学会。另一个题名,你们将来也许会有用的。” 

在几十年的摄影事业领导岗位上,石少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从摄影事业的幵篇布局到 每一局部的规划发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采 访编辑、幵辟发稿渠道、理论研究、资料保存以及 暗房器材等方面亲力亲为、真抓实干。他事业心极 强,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各 项工作。他对自己和部下要求非常严格,工作安排 井井有条,计划了的必须完成,布置了的工作,他 都要检查落实情况,随时要求责任部门汇报进展。

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劳作,带领摄影工作者,在 中国摄影事业的白纸上画图纸、打地基、盖房子、 幵河修路……从一无所有到枝繁叶茂。

石少华是中国解放区摄影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国摄影事业的主要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

摄影作品的拍摄者

1938年,带着照相机奔赴延安的石少华幵始了 他的摄影创作。5月,他参加国际青联代表团访问延安的摄影采访。1月,他参加抗大三周年纪念 展览照片的拍摄工作,拍摄照片100多幅,此次展览在延安引起轰动。由此,他的摄影才华引起人们关注,他的摄影作品受到高度评价。延安期间,他拍摄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延安的 社会、风光、军民生活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毛主席和小八路》和《毛主席和杨家岭农民谈话》等成为石少华延安时期摄影创作的经典之作。

1939年底,石少华开始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艰苦而繁重的摄影组织工作,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主持并参与了党在冀中、晋察冀的摄影事业的领导工作,主要精力用于摄影事业的幵创、组 织和发展。他身体力行,从来没有放松摄影采访活动,没有放下手中的照相机。

在抗日战争的残酷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激烈、残忍、严峻的战争考验,激发出无比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个人民战场上幵展游击战争的奇迹。石少华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潜心思索,努力用镜头记录下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创造的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1942年夏,石少华执行任务路过白洋淀,他看到由游击队员组成的雁翎队利用湖面上芦苇荡的天然屏障,神出鬼没地掩蔽自己,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寇,深感震撼,萌发了拍摄雁翎队活动的愿望。此后的几 年时间里,他六进六出白洋淀,和雁翎队员们一起生活、一起作战、一起捣毁日军的炮楼、一起袭击日军的水上运输船,拍摄了《白洋淀上雁翎队》、《芦苇 丛中的监视哨》、《冰上轻骑》等照片。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军民在经历了日寇残 酷“扫荡“之后发明的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一个奇迹。石少华多次深入地道,了解地道的结构,琢磨在 没有自然光且狭窄的地道里,女口何构图、如何用光,拍摄了八路军和老百姓在地道里躲避日寇、打击日 寇、为伤员做手术,甚至纺线织布等活动的照片。后来,他在回忆创作过程时写道:“在抗战中,我曾多次参加了地洞战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使我对地洞战有 较深的感受,但要把这些感受用照片生动地反映出 来,幵始时困难得很,因为地洞内的空间很窄小,加上光线非常黑暗在地洞里面是举手不见五指的,因此要抓住最有特点、最令人激动的一瞬间,就必须进一步观察和熟悉这一斗争,并且要正确掌握地洞内 的用光等技术问题。经过相当时候的努力和无数次的 失败,困难才克服了。从1942—1944年,曾陆续拍 摄了10多张反映地洞斗争的照片……” 

1944年12月,石少华陪同美军观察团杜伦上尉 到河北抗日根据地考察。日军闻讯发动突然袭击,石少华陪杜伦等人钻入老乡家的地道,慌乱中,杜 伦把外衣和照相机落在了老乡家的炕上。鬼子发现 这些东西,严刑拷打房东大娘。大娘被打得浑身是伤,但一字不说。杜伦在地道里听到了这一切,还 目睹了更为震惊的一幕:一位母亲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起钻入地道,孩子不住啼哭,哭声随时都 会引导鬼子找到地道的洞口,地道里每一个人的心 都被孩子的哭声揪着,令人窒息。母亲紧紧地抱着孩子,心疼地捂着孩子的嘴,哭声变弱、变小…… 鬼子撤退后,杜伦上尉走出地道,他看见那位母亲 怀中紧紧抱着的孩子已经僵硬,看到了遍体鳞伤的房东大娘,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石少华以娴熟的摄 影技巧抓取了杜伦上尉在地道里忐忑、凝神倾听地 面动静的表情,记录了中国抗日战场上,一个美国 军人和中国百姓的传奇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石少华深入火线,拍摄了大同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幵赴平汉前线等照片。1946年 11月,国民党军队在河北易县实行骇人听闻的大屠 杀。石少华闻讯疾行军60里,拍摄了惨绝人寰的现 场照片,之后立即返回画报社冲洗、放大照片,再将照片送到易县,在祝捷复仇大会上进行展出,引起极大反响。

石少华从战争中走来,记录了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担任了更加繁重的摄影 战线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仍旧抽出时间进行摄 影创作。他参加了幵国大典的摄影采访,拍摄了 朱德阅兵以及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海军方阵和 空军战斗机组。他拍摄了《老贫农讲家史》、《钢锭》、《坎儿井》、《红绸舞》、《胜利腰鼓舞》 等大量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照片、祖国大好河山和建 设新貌的照片。他出访20多个国家,拍摄了《在尼日尔河畔》、《金字塔下的沙漠之舟》等世界 各国的风光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照片,为中国人民了解世界打幵了视野。1970年,在越南抗美救国 战争最困难的时候,石少华率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 越南。在越南前线,他们经常遇到美国飞机俯冲扫射,子弹不时从他的身边、头上掠过。石少华镇定地和大家一起进行战地采访。他的勇敢带动了代表 团的成员,采访获得成功,回国后的访越展览更是 引起轰动。

石少华的摄影作品题材丰富、主题突出,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主旋律。他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典型瞬间,构图用光十分讲究,风格 自然生动。他的作品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 结合而同时具有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 摄影史上的瑰宝。1962年,中国摄影学会为石少华举办了摄影展览,获得好评。

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为影展题词:“解放十年前后,河山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对于石少华的摄影创作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摄影理论的研究者

石少华在长期的摄影实践和摄影事业的组织领 导工作中勤于思考,注意总结,抗日战争时期发表 了《新闻摄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解放战争时 期发表了《谈野战部队的摄影工作》、《采访漫 谈》;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论新闻摄影》、《摄 影记者的工作》、《新闻照片必须完全真实——反 对虚伪和摆布》、《社会主义的新闻摄影采访》等 文章和讲话;离休后,整理出版了《摄影理论和实 践》、《石少华作品选》、《摄影工作散论》等著 作和画册,著述几十万字。

石少华的摄影理论研究来自摄影工作实践。

《新闻摄影收集材料方法的研究》是他在1944年 晋察冀军区摄影训练队上的讲话。文中叙述了新 闻摄影工作者如何调研、如何采访、如何拍摄、如 何表现以及摄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清 晰详细、通俗易懂,成为一批批初涉摄影工作的战 士们的教科书,直到今天,对摄影工作者仍有指导 意义。《新闻照片必须完全真实——反对虚伪和摆 布》,是他对摄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剖析和批 评。石少华的摄影理论,是他投身摄影工作的劳作 和研究,是他对摄影事业的思考和期望。

石少华强调新闻摄影是革命斗争的工具。他在 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上明确提出:“摄影 是一种新的斗争武器,要由革命的阶级及广大人民 使用它、掌握它,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1他 多次阐述摄影在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 揭露敌人中的战斗作用。他鼓励摄影工作者拿着照 相机去拍摄中国人民抗击日寇、消灭蒋匪的斗争, 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他要求摄影工作者走 革命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身体力行做出表 率,他的镜头摄入的是人民领袖、人民军队、人民 战争、人民生活和大好河山,摄入的是正义、光明 和欣欣向荣。

石少华重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反对虚构 和摆布。1956年他提出:“作为一个摄影记者, 主要还应该锻炼自己在事务发展过程中,在不干涉 对象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地将事务的本质瞬间拍 摄下来的本领,否则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摄影 记者。” 2石少华认为,坚持真实性,必须深入实 际,对拍摄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他强调:

“凡是好的作品都是在实践工作中、在连队里、在 战场上产生的。”3他拍雁翎队时,从1942—1945 年六次深入白洋淀,和雁翎队员们一起打鬼子炮 楼、阻击鬼子袭击芦苇荡;他拍地道战,用了一两 年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在各种地道里爬上爬下熟 悉地形,钻在地道里打鬼子……

石少华强调新闻摄影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要把富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拍 出特点、拍出韵味。

石少华重视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他鼓励摄影工 作者熟练掌握技术、讲究构图用光、讲究摄影技巧;在题材的选择上,他主张多样化,反对千篇一 律;在表现形式上,主张创造和革新,提倡新颖有 特色。他认为只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统一,新闻照片才有魅力,才能永恒。

石少华重视摄影史的研究,他身体力行,撰写 了《白洋淀》等回忆文章,介绍华北敌后抗日根据 地幵展摄影工作的情况;他创办《摄影文史》,鼓 励老同志撰写回忆录、年轻人研究摄影史。在对待 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沙飞的态度上更是表现出 他的品格和睿智。沙飞去世后,华北军区政治部决 议,沙飞的问题,政治上不影响妻子、儿女。石少 华派人从张家口、阜平等地的老乡家中把沙飞4岁 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接到北京,送进八一学校,并 常去看望、照顾。几十年来,谈到沙飞,石少华都 会说到沙飞在中国革命摄影史上的贡献。改革幵放 后,在沙飞的平反问题上,石少华积极而审慎,他 建议家属,要按照法律程序、尊重医学科学、注意 中日关系,首先要举办展览。当人们看到一幅幅中 国摄影史上熟悉的经典作品竟是出自沙飞之手,才 慢慢了解了沙飞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巨大贡献。石少 华率先写下十几万字的回忆文章《风雨十年》,介 绍了沙飞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幵展革命摄影工作 的情况,为沙飞的平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石少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在摄 影实践中的反复思考和研究,对新闻摄影工作的宗 旨、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要素、基本要求以及表 现手法的研究和阐述,对摄影艺术的研究和阐述, 成为中国摄影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摄影成果的捍卫者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敌强我弱、环境艰苦,摄 影工作者拍摄的底片和照片常常在部队打仗、行 军,尤其是撤退、突围时丟失。

石少华和沙飞同志在领导晋察冀解放区摄影工 作时,对保存照片底片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他们首先成立专门机构管理照片档案。1941年 晋察冀军区摄影科幵始设专人整理保管底片资料。 1946年,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资料组,专门管理 照片档案。资料组制订了《底片资料分类表》,建 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方法,如:认真撰写文字说明, 对照片档案定期进行清洗,更换底片口袋,建立底 片使用制度等。同时要求全部上交、统一保管照片 档案。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明文通知 全军,规定各分区、各团、各队的摄影工作者把拍 摄的照片底片全部送交军区,由晋察冀画报社统一 保管。之后,还发电要求军区各级领导“给予具体 帮助和督促检查,使照片、底片能及时送晋察冀军 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 再次发文强调这一制度。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护好 照片档案。在沙飞和石少华领导的晋察冀画报社, 全体同志不论是首长还是战士,不论是记者编辑还 是制版工人,所有人员都是保护照片档案的战士。 每一次战斗、每一次转移、每一次突围,石少华等领导首先部署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保护来之不 易的照片档案。1943年9月,晋察冀北岳区幵展反 “扫荡”战斗。晋察冀画报社成立了保护底片的 “护片队”。日军集中大批主力进攻晋察冀边区, 保护照片档案的同志在阜平县柏崖村与超过自己数 倍兵力的敌人遭遇。在突围中,多数同志牺牲,活 着的同志背着装有照片档案的皮包,继续拼死冲出 敌阵,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照片档案。晋察冀画报 社和后来的华北画报社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保存了4 万多张照片档案,成为形象记录中国革命战争的珍 贵文献。

1950年3月,以石少华为主要领导人的新闻摄 影局,确定“搜集和保存国家照片资料” 1为该局 四大任务之一。1952年2月,以石少华为首任部主 任的新华社新闻摄影部,明确规定搜集保管国家照 片资料为摄影部的任务之一。摄影部在建部之初, 就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全部接收了新闻 摄影局、东北画报社、国民党中央社和中南海摄影 科的照片档案,完整地保存了摄影部成立之后发 布的全部发稿照片和留资照片。他坚持复制底片制 度,存档照片立即制作复制底片,尽量使用复制底 片,有效地保护了原始底片;他指示照片档案管理 部门参照清朝乾隆年间保存《四库全书》的办法, 将原底片复制多份,分别在几个地方保管起来,以 防天灾人祸的破坏,受到周总理的赞扬。他根据周 总理的指示,因陋就简,改造库房,加强温湿度控 制,改善了保存条件;在底片库的建设上,他要求 恒温、恒湿、防尘、防火,力求现代化,防止底片 和照片的自然损坏。

1962年7月24日,毛主席接见石少华同志,谈 到延安、晋察冀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摄影工作。 毛主席问到过去战争年代的底片是否都保存下来 了,石少华同志回答,晋察冀画报社建立了专门的 小组管理底片。当时规定记者拍摄的底片都交底片 管理小组统一保存,因此,交上来的底片都保存下 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专门成立 了资料室,把战争年代的底片都复制了,新中国成 立后的底片也都集中保存在那里。毛主席非常高 兴,说:“底片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 管好” 2。在石少华同志的努力下,198 2年国家档案局把 建立国家照片档案馆列入“六五”计划。1984年 10月,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和劳动人事部批准, 中国照片档案馆在原新华社新闻摄影部照片档案室 (前身为资料室)的基础上成立。它的诞生使中国 有了国家级专门管理照片档案的机构。1983年,石少华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讲课《谈 照片档案工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照片档案工作 的历史,照片档案和其他档案的关系、照片档案的 特点、工作规律、要求以及照片档案工作者应具备 的知识等,是一篇论述照片档案工作的重要文献。60年来,石少华在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踩了几个脚印”:他参与幵创了中国共产党及其 革命军队的摄影工作,和沙飞、吴印咸并称为解放 区三大摄影家;他创办了晋中军区第一个摄影干部 训练队,是数百名战争年代摄影记者的老师,是他 们从事摄影工作的领路人;他参与幵创了新中国的 摄影事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国摄影界的主 要负责人:创办了新闻摄影局新闻摄影处、新华社 新闻摄影部、中国图片社、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 照片档案馆、新华出版社、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以 及《人民画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等摄影刊物;他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 会授予“国际影联荣誉杰出活动家”,被日本东川 第五届国际摄影节授予“海外摄影家”;他捐款设 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奖学金,以褒奖新闻摄 影优秀学子……石少华同志深爱摄影事业,为此, 他矢志不渝、奋斗不止、殚精竭虑,用一生的心 血、一生的脚步做了一件事一为中国摄影事业的 创建、发展和繁荣。

1998年6月30日,石少华在北京逝世,终年80 岁。根据他的遗愿,骨灰撒在新华社绿化基地,

“作植树造林的肥料”,与土地为邻,与日月为 伴。老年的他曾经咏叹龚自珍的诗句“落红非是无 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铭心志。化作春泥更护 花,是他九泉之下的心愿。

  (选自《中国摄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