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齐观山:“跑百米”的人生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孙桂琴 责编:张双双 2021-06-23

“跑百米”的人生

齐观山

(1925-1969)

摄影记者要依靠自己政治上的敏感和熟练的摄影 技巧,以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迅速的动作,抓住最好的 瞬间来表达内容。——齐观山

文丨孙桂琴

齐观山在世44年,摄影生涯28年。他在抗日战 争、解放战争时期记录了大量历史时刻。新中国成 立伊始,他又奉命到领袖身边工作,成为新中国成 立后首位负责中央新闻报道的专职摄影记者,为国 家留下了数千张弥足珍贵的文献史料,为新中国的 新闻摄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6岁成为战地记者

齐观山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殷实的 农民家庭,幼年丧母,是父亲钟爱的独生子。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战火很快烧到了平山县。日寇的种种暴行激起 了农民的反抗,许多青年加入八路军,那时才12岁 的齐观山对此很是羡慕,于是也准备加入他们的队 伍。然而他的父亲却一心想把心爱的独子留下来, 因而采用种种手段对其参军之事加以阻挠。在齐观 山14岁那年,他父亲甚至张罗着给他娶媳妇,这更 引起了他的反感。于是,齐观山不辞而别,任由他 父亲追到军队,费尽唇舌也无济于事。

齐观山读过书,加入八路军后,当过排字工人和宣传员。1941年,在齐观山16岁时,他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晋察冀军区幵办的摄影 训练班,受教于著名摄影家沙飞。时值日军“扫 荡”,可以说他们是在枪林弹雨中学习摄影的。训 练班里30多人,只有2台照相机。然而就是这仅有 的设备,却注定了齐观山一生的摄影生涯。训练班 结束后,他成了晋察冀画报社的一名战地记者。

1942年,齐观山受组织派遣,到冀热辽根据地 参加创办《冀热辽画报》。18岁的齐观山担当了重要的任务,领导派他去 “无人区”采访。“无人区”是日寇在河北省山海 关到山西省雁门关方圆60公里地方用烧、杀、抢 的“三光”政策将老百姓驱赶在一起集中居住的地 方。集中区的周围是大片荒无人烟的野地,敌人在 重要地方派兵把守,其主要目的是使八路军与老百 姓隔绝。

在“无人区”里,齐观山曾有过一次惊心动魄 的经历。有一天,他正在一个农户家活动时,突然 得到消息:鬼子来了!于是农户家的老大娘急忙让 他躺在炕上,盖上大棉被,蒙上头,然后大娘在地 上倒了一些粪便。日军搜查到此处时,闻到满屋散 发出的臭味,本已无心进屋仔细搜查,老大娘又说 床上躺的是重病人,于是“鬼子”捂着鼻子走了。

齐观山机智英勇地完成了多项艰巨的采访任 务。《战斗在冀东古长城一带的八路军战士靠吃炒 米、野菜坚持抗日战争》和《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 地方干部冒险在日寇制造的“无人区”坚持工作》 都是他当时拍摄的,是今天国内仅有的两张反映 “无人区”的作品,现存于中国照片档案馆。

全程采访东北解放战争与平津战役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齐观山随冀热辽画报 社前往东北,途中《冀热辽画报》更名为《东北画报》。齐观山又成为活跃在解放战争中的战地记者。

此时,齐观山20岁,已成长为有勇有谋、有文 化、懂艺术的摄影记者,在《东北画报》担任首席 记者、采访科长,负责对东北战场的主要报道工 作。这一时期,齐观山参加过“四平保卫战”、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攻坚战”、“攻 克义县”、“锦州战役”、“辽西会战”等东北地 区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义县,齐观山冒着生命 危险拍摄了《义县巷战》。据战友回忆,有一次穿 越敌人封锁线时,齐观山说:“我先过!”于是自 己跑在前面。后来听到几声枪响,他对同伴喊: “趴下!趴下! ”同伴跟上来后,发现他的背上已 被打穿好几个洞了。他在“四平保卫战”和“锦州 战役”中两次负伤。

1947年6月,东北解放军发起的“四平攻坚 战”是三年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防御到战 略进攻的转折点。齐观山和同事一起从哈尔滨赶到 四平进行了全面的战地报道,抢拍了《敌人从水塔 里钻出来投降》及《我军战士站在击毁的敌机上欢呼》等照片。在今天,这些照片仍能让人真切感受 到胜利的喜悦。

1947年,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幵始后,东北解放 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农民分得 了土地,翻身做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对 当时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并且以人力、物力支援 前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齐观山看到了这个运 动的重要意义,深入报道了东北土地改革。

1948年11月9日,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 随即挥师入关,向华北挺进。齐观山也旋即赶往 华北战场,投入对“平津战役”的报道。在此期 间,他曾两度历险。一次,在天津外围,敌人扔 的冒烟手榴弹就掉在他脚边;另一次,他冒险闯 入尚未解放的北平城,抢拍大军压境下北平城内 的情况。两次他都凭借冷静机智而脱险。他随同 作为先遣部队的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来 不及放下背包,就投入紧张的采访,记录了北平 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时的大量激动人心的场面。《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这张著名的历史照片 就是他在那时拍摄的。

新中国第一位负责中央新闻的专职摄影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建立新 闻摄影局。齐观山脱下军装进入新闻摄影局,先后 担任记者室副主任、主任。1952年,中央决定将新 闻摄影局的新闻摄影处和记者室划归新华社,正式 成立新华社摄影部,齐观山担任了新华社摄影部中 央记者组组长。

新中国成立伊始,齐观山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负责报道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重大国事活动的 专职摄影记者。当时,多数人看到的都是这一岗位 的光环,却很少意识到齐观山执行任务的困难和艰 苦。中央和领袖的重大国事活动桩桩件件都是顶级 重要的事,绝对不能出一丝差错。然而,那时的摄 影器材笨重且不易操作,胶片是散页片,拍一张,拉掉黑纸,才能拍第二张;闪光灯亮一次,拍一 张,换一次灯泡。重大历史的关键时刻稍纵即逝, 快门只能按一次,很难有机会再拍第二张。齐观山 以其在战争期间锻炼出的沉着作风和高超技术,在 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次次成功,从未失误过。他拍 摄的《毛主席和人民代表》是在人民代表大会散会 时,他灵机一动,拉过一把椅子,踩在上面拍摄 而成的。该照片表现了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水乳交 融。《毛主席与何香凝》、《毛主席与雷洁琼》表 现出毛主席和民主人士的融洽关系,以及毛主席的 幽默、率真的性格。《宋庆龄接受斯大林国际和平 奖》在今天人们看了仍倍感亲切。

新闻摄影界称赞他“就一张”的高超拍摄技术。那时的制片设备很落后,冲印费时费事。他常 常守在制片车间,拿到照片后,还要交上级审查定 稿,因此他往往凌晨三四点才回家。那时他饮食起 居无定时,交通工具也很落后,只有一辆带拖斗的 摩托车。他那时工作十分辛苦,日夜兼程。风吹、 日晒、雨淋……忘我的工作使他患上了严重的气管 炎。在这种情况下,在他报道中央新闻的6年里, 一次也没有失误。

齐观山以其坚强的毅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和深厚的功底出色地完成了中央新闻的报道任务, 拍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栩栩如生、亲切 感人的形象,为幵国时期的中央新闻报道做出了重 要贡献,为后代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

开辟“新战场”

经过多年报道中央新闻,齐观山认为应该让更 多的记者参加这一重要工作,积累经验。1956年, 齐观山报道完党的“八大”后,毅然申请走出“红 墙”,另辟“新战场”。

早在报道采访中央新闻的同时,齐观山也常兼 顾地方上的大事。1950年,他报道采访了北京郊 区土地改革,为庆祝建国一周年维修天安门广场, 以及人民解放军三军新阵容。1951年,他报道采 访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195 3年,他报 道采访了官庁水库的建设。1955年,他报道采访 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涯50年。1956年,他在 上海报道了采访“五反”运动,并专题采访了荣毅 仁的工作和生活,他对荣毅仁的系列报道被全国各 大报刊广泛采用。齐观山的新闻敏感性常常受到称 赞。在齐观山离幵中央新闻岗位后,他的足迹更是 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从工农业生产到城市建 设,从群众生活到革命史的回顾,从福建前线到 西北边陲,他拍下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如《斗地 主》、《荣毅仁与家人》、《官庁水库》、《安国 棉田》、《海上民兵》等。其中《斗地主》曾多次 获奖。在这一时期,齐观山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也变 得更加执着。他力求在摄影艺术上加强功力,尊老 摄影家为师,集百家所长,走出自己的路。

重走长征路——最后一役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反映新 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年的变化,国务院外办组织编撰 《中国》画册。齐观山接受任务后,带领一名年轻 记者到西南地区采访。

这次远行,时间紧,任务重,只有3个月的采 访时间。齐观山按照中央的要求迅速选定采访路线 和拍摄重点。启程后,从北京到云南,然后到贵 州,最后到四川,团队采访了几十个城市和乡村。

当时西南地区交通不发达,生活很艰苦,主要的采访地又多在偏远的山区。为了抓紧时间保质完成拍 摄任务,他们经常要投宿到老乡家里。有些地方还 没有通汽车,他们就骑马走过狭窄的栈道和山间崎 岖小路。遇到连骑马也困难的陡峭山路时,他们便 用马来驮运器材,自己徒步行走。他们甚至还穿行 了条件极苦的藏区夹金山原始森林区。最终,他们 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不幸的是,“重走长征路”返京后,齐观山就 病倒了。肝功能的患病指标几乎都达顶点,3T已达 20。协和医院的医生说:“北京地区没有这么重的 肝炎。”他几度住院却收效甚微,从此大病未愈。 机。据摄影界的同行说,齐观山对许多照相机的性 能都了如指掌。

英年早逝

1959—1969年,齐观山与病魔搏斗了10年。 他不能远行,就在北京钻研风光摄影。《公园 里》、《北海白塔》、《北海之冬》、《鸭》都 是他那时的代表作品。《公园里》拍摄于北京动 物园的一个角落,照片里没有人,却生机勃勃。 其实每天都会有不少人经过动物园的这个角落, 却没有人会多看这里一眼。但当我们看过这张照 片后,却有很想去那里坐一坐的想法。可以说, 齐观山驾驭光线的能力和美学水平在这张照片中 得到充分的体现。

养病期间,齐观山还潜心研究照相机。他拜修照相机的专家为师,学习和“解剖”了多款照相机。

齐观山的身上透着军人气概。一息尚存,奋斗 不止。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自知不治的情况 下,毅然放弃了治疗,全天候地投入到了工作之 中。1966年,重病中的他拍摄了《毛泽东身穿军装 在天安门上》。这张照片在当年被印制成招贴画在 全国发行。1969年,就在他逝世前2个月,他竟然 还值过两个通宵夜班。至今,新华社档案里仍保存着他当时拍的照片。

1969年8月150,齐观山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这位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战 士没有倒在敌人的枪炮之下,却因病魔而过早地 离幵了他挚爱的亲人和难舍的新闻摄影事业,终年44岁。

作品与人品

今天当人们谈起齐观山时,无不称赞他对党的 事业的忠诚,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无不颂扬他 在中国新闻摄影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在长期的新闻摄影采访中,齐观山不断探索和 追求新闻摄影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 此,他不断武装自己,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 著、美术、摄影理论等书籍。他拍摄的新闻照片也 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齐观山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他的战略头脑。在解 放战争的紧张岁月中,他挤时间采访土地改革。开国初期,北京郊区土地改革,他也主动参加采访, 于是产生了经典照片《斗地主》。这些照片的诞生,并非偶然。他从出生到走出太行山农村共20 年。他太熟悉农民、农村了,他深知土地改革的重 要意义,所以两次主动采访“土改”。东北解放 战争期间,他就主动采访了松江省阿城县的土地改 革,拍摄了《丈量土地》。这张照片和《斗地主》 这两个完美的瞬间生动地记录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历 史大事——土地改革。

他拍摄的新闻照片,都很注重捕捉人物的精神 面貌,以情动人,使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留 给我们的许多作品,都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人物的生 动神态,画面背景及周围景物也搭配得和谐得当。 作品《斗地主》很像话剧剧照或一幅油画,在立 意、构图上都有创新。他抓取了事件的典型瞬间, 突出捕捉了农民的神态和朴实无华的形象,农民、 地主的表情动作都准确典型,富有极强的时代感。 专家们认为,这是反映我国土地改革这一历史运动 典型而不朽的艺术佳作。他拍摄的《人民解放军北 平入城式》的画面前景是源源不断的入城解放军队 列,侧面是夹道欢迎的群众,背景是前门箭楼,画 面布局紧凑,既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又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

齐观山的摄影功底来源于他高度的责任感、敬 业精神和事业心。他天资聪敏,有悟性,但他从依赖自己的聪明、悟性,而是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 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每次采访,他总是提 前到场,精心安排多种技术装备。对活动进程的规 律和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他都事先详细了解和观 察。新闻摄影评论家狄源沧说齐观山每次采访都 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不争 不抢,站在一个最合适的地方,静待那最精彩的一 瞬。他像一头猛虎,静静等待着那唯一瞬间的出 现。只要这个瞬间一出现,齐观山的闪光灯必然会 同时放射出胜利的亮光。他从未失误过”。

齐观山练就了 “就一张”的过硬本领。所谓 “就一张”,是说齐观山在摄影采访中不以多取胜,而是倾全力去抓住那唯一的最重要、最关键 的决定性瞬间,拍下那决定性的一张。

齐观山一生朴实无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对同事、朋友诚恳相待,热情相助。齐观山在东北解放战争时已是正团级干部,新中国成 立后从事中央新闻摄影,他的名字更随着毛泽东、 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道传播到四面八方, 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记者”,但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下厂矿采访,他的自我介绍是“我是新华 社记者”,如果对方不再具体问,他就“隐姓埋 名”,从不张扬。采访中,他对吃、住、行没有向采访对象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总是背着一个沉重 的采访包,有车坐车,没车步行,在基层同工人一 起到食堂排队买饭。他白天采访,晚上冲胶卷、看片子。为了拍到理想的外景,他经常在夕阳西下之时和在天将破晓之际,背着照相机四处观察。

齐观山也经常注意对年轻人的“传、帮、带”,把工作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至今摄影界前辈们回忆一些趣事时仍乐此不疲地提到 他的一些秘技。一次,一位同事给朱老总拍完 照片回来,一看片子,朱老总的眼是合上的。齐观 山得知后说:“拍朱老总要在他说'同志们‘的 '同'字时按快门,他的眼就是睁幵的。,他特别 提醒同事,拍好毛主席的活动有三个关键时刻:“首先要注意毛主席与对方谈话,谈到他们相互感 兴趣的话题时,主席会笑,这是一次机会;主席与 人握手时,眼睛总爱看座位,只有等坐下时才能 拍,这是又一次机会;主席总是在门口接送客人, 这是第三次机会,如何拍外宾?齐观山告诉大家:“要了解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才能知道如何表 现,才能抓住重点,国家与国家不一样,关系不同,表现是有区别的。”

1982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主席蒋齐生在《中国摄影》杂志上撰文《齐观山一无产阶级的战 士、记者、摄影家》。1989年,《斗地主》荣获中 国摄影家协会“柯达杯” 1949—1989年摄影艺术 展优秀作品奖。1999年,《斗地主》被《中国摄影》杂志评为建国50年公众记忆影响最大、印象最 深的10张照片之一。2005年,《斗地主》被评为 20世纪华人经典摄影作品。2006年,齐观山被中 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

“中国摄影大师”称号,并颁发金质奖章。齐观山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丰富的、多彩 的、充实的。齐观山辞世已近半个世纪,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和理论已经成为财富留给了后人,他献身新闻摄影事业的精神也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选自《中国摄影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