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去凝望和定格顽强抗争的生命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责编:张双双 2020-09-24

以蓄满泪水的双眼,

去凝望和定格顽强抗争的生命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抗疫事迹报告会侧记 

  “我们也很后怕,每次从污染区出来,都发誓:‘下次再也不去了!’因为进入容易,出来难。我们没经过任何防护培训、没有消毒液、甚至连换洗的外衣都没有。但每当遇到新闻拍摄线索,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进去。作为代表中国文联的唯一一批深入武汉、挺进‘红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辱使命、敢于牺牲,没有辜负大家对我们的厚望。”9月11日下午,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抗疫事迹报告会现场,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领队、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的这段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平安真好”是李舸回顾起摄影小分队经历的那场武汉保卫战时,发自内心的感叹。武汉有“三神” ,除著名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还有摄影小分队住的水神客舍。李舸说:“这是一家招待所,当时在携程报价只有98元一天。我们住在阴冷潮湿、鼠虫频出的一层,条件设施很差。而且服务员全走了,除了有盒饭,没有任何客房服务。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常常在医院一拍就是12个小时左右,没法回驻地吃饭。但大家宁可饿着,只有迫不得已才在医院吃盒饭,因为离新冠肺炎病房只隔一道门。

  “在全国支援武汉的各行业人员中,我们摄影师是除医护人员外,与病毒接触距离最近、进入病房时间最长、去过污染环境种类最多的人。我们进过ICU、进过普通病房、进过方舱医院、进过康复中心、进过隔离社区的发热门栋,甚至连检测核酸的火眼实验室,我们都进到最危险的病毒采样车间里。可以说,武汉凡是可能有病毒的地方,我们都不止一次地深入、再深入。 ”李舸这样来讲述小分队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去武汉害怕吗?李舸的回答是——当然害怕。他怕自己和队友们会感染,因为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强度非常大,距离病患非常近;怕一旦中招,就会牵连所有拍摄过的医疗队员;怕最早一批医疗队会撤离休整,因为小分队到武汉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1个月了,如果撤离,小分队的任务就永远无法完成……但李舸说:“正因为这样, 66个昼夜始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催着我们不停地奔走在抢救生命的‘红区’和隔离生活的社区,不停地以蓄满泪水的双眼,去凝望和定格那些与我们面对面,或刚毅从容、或痛苦煎熬,但又都顽强抗争的生命。”

  铿锵坚定的一句句发言,让每一位在场听众都真切地感受到小分队成员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急迫的历史担当,正如李舸所说,此时此刻不去高效记录、不去详尽书写、不去深情讴歌,就是最大的失职。因为非常时期,冷漠和遗忘比病毒更可怕,精神和信仰比药品更可贵。

  刘宇曾经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参加过科索沃战争、波黑战争的报道, 2019年12月从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岗位上退休,是参与武汉保卫战的所有摄影师中年岁最长的一位,也是武汉女婿。在武汉期间,他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发表了26篇、 6万多字的手记。他在每一篇手记后,都写了一句话:“如果不记下来,我怕将来会忘记。 ”这些必然会增加他的工作压力,于是,他白天拍照片,上半夜整理文件,下半夜写文章,经常在熬了整夜,拭干眼泪之后,可以听到窗外的鸟鸣。他把武汉之行当作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倍加珍惜。

  作为从业20多年的摄影媒体人,柴选说,他在武汉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为一项报道任务出差两个多月,第一次直面重大新闻现场,第一次与那么多医生护士面对面交流,第一次连续吃了那么多天盒饭,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方舱医院等“红区” ,第一次尝试拍摄主题视频…… “我是一名已有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接到协会要求派记者赴武汉的指令后,丝毫没有犹豫,恳请派出自己。晚上回家还想着如何向家人解释,爱人却平淡地说‘这个时候你不去谁去’ 。 ”在武汉期间,这位“大笔杆子”除了完成医务人员肖像拍摄任务外,还为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及其他全国性的媒体撰写了近10万字的稿件,及时报道小分队的工作,评论战“疫”优秀作品,忙得“不亦乐乎” 。

  在前往武汉前,曹旭就已经尽可能联络所有在当地的摄影记者,征询他们能否参与为医疗队员拍摄肖像的工作。考虑到前方拍摄和整理照片的任务越来越重,她主动向协会分党组申请,希望能到武汉增援,成为了小分队成员中唯一的一名女性。3月1日,她独自一人登上南下的高铁,身边是8件大大小小的行李,还没来得及看看封城后的武汉是个什么样子,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我要拓展摄影队的力量;要和十几支不同的医疗队建立联系;要了解摄影师的拍摄进度;要面对上千个医疗队员的名字和医院信息,整理已完成的拍摄内容。 ”为了确定拍摄时间和地点,她一天最多打过50多个电话,重复同样的内容,到了晚上,嗓子嘶哑得说不出话来。发言中,曹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与一座城共进退的机会,一辈子可能也不会有几次。

  陈黎明是武汉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始终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内心一直焦虑着。接到通知时,他先是本能地对疫区的未知产生了惶恐,接着就被巨大的兴奋所代替—— “我要上前线了! ”在武汉的66天,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为深刻的一次历练,更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与升华。4月4日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这一天,也是陈黎明父亲的忌日。当天的工作繁忙,当夜深人静结束了城市各处的采访拍摄后,他来到了武昌的江边。面对江水,“我眼里尽是自己成长路上,父亲在旁陪伴的身影。这次回到家乡,我走过每一条街巷,面对每一个对象拍摄时,父亲都仿佛在不远处安静地看着我,微笑地鼓励着我。我无法抑制对他的思念,跪在江边,嚎啕大哭,跟他说着心里的话:‘爸爸,我或许没有活成您希望中的样子,但是这一次,我想让您看见,儿子没有给您丢脸! ’ ”听到这里,许多听众默默地拿出了纸巾擦拭眼泪。

  “我们正是继承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力争以文艺培根铸魂,用精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伟大的抗疫精神。 ”李舸的话,道出了小分队每个人的心声。伟大抗疫精神,在小分队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展示的每一张图片、播放的每一个视频中,展现出动人心魄的力量。主席台上的报告人数度哽咽,台下的听众湿了眼眶。留在大家心中的,是中国战“疫”中文艺工作者在现场的身影;让大家学习和铭记的是,文艺工作者勇敢逆行、不辱使命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