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朱炯:深切缅怀袁毅平先生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朱炯 责编:张双双 2020-09-18

昨晚惊闻袁毅平老先生去世,从不敢相信,到不愿相信……心里难过。摄影界的各种群里和朋友圈开始持续地出现悼念袁老的信息,不仅有上年纪的老同志,更有中青年,很多人都与袁老有交集,深得过他的帮助、提携和启示。大部分人都是怀着一份感激之情,为这样一位摄影界前辈的离世而伤怀。

袁毅平老先生是中国摄影界最有名望的老前辈之一,他在世时取得了卓越成就。我们最熟知的是社会主义风景摄影代表作《东方红》、《中国摄影》杂志的老主编,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重要职位,荣获过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些成就和荣誉还不足以概括袁老丰厚的一生。袁毅平是在摄影创作、摄影杂志编辑与管理、摄影理论、影像评论、摄影教育、摄影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多领域、全方位地勤奋工作,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1600397727990424.jpg

袁毅平肖像,1946年拍摄于百乐摄影室,是袁毅平打光另一个练习生(即学徒)拍摄的。

袁毅平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今属张家港)。14岁开始在上海照相馆学习人像摄影,成为一名职业的照相馆摄影师。1949年追求进步的袁毅平将自己名字改为“毅平”,离职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部队到达重庆,担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拍摄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最初的建设与发展。1955年,袁毅平调入《人民日报》担任摄影记者,在五年期间拍摄了中国社会多个层面的事件与活动。1957年袁毅平调入中国摄影学会,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摄影杂志、摄影理论的工作阶段。袁毅平参与了《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的创办,从编辑到主编,从1958年一直到1990年袁老退休,他的工作重心都是摄影杂志。也正是杂志的平台,让他跨越半个世纪与各个层面的中国摄影人打交道。他曾经为李前光、王文澜等诸多今天摄影界的名师、大家选登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张照片。袁毅平管理、主持摄影杂志工作,注重摄影理论传播、注重评论,注重对摄影实践的指导,在六十年代初和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而切实的贡献。

1600397726266962.jpg

1949 年 7 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局,部队路过南京的留影。 

1960年代起袁毅平从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转向了一名摄影杂志的编辑,并转向了思辨的摄影理论的研究。他自觉地学习文艺理论,自觉地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价值与意义。袁毅平向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学习,探寻中国摄影民族化的美学理论及摄影艺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等文艺理论课题。袁毅平非常强调艺术评论,认为评论和理论研究都可以提升摄影创作的水平。1980-1988年期间共主持了四届中国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其中1981年理论年会的主题是“摄影的纪实性和美学问题、与兄弟艺术的关系。”1985年理论年会将“焦点聚在摄影新观念上”,集中地探讨了摄影观念更新的问题,与会者就“主旋律”和“多元化”的关系展开了积极争论。袁毅平以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为中国摄影理论、评论与实践的发展开拓了疆土,并努力营造了良性的讨论空间。八十年代中国摄影文化的建设,袁毅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袁老本人的摄影理论、评论文章数量较多,集结为《袁毅平白话》出版。起这样的书名,足见袁老的谦逊。其实袁老对中国摄影界熟知,懂得白话更能听得进去。这也是他推进摄影评论与理论的一种策略吧。

1600397726997575.jpg

1954 年,重庆南岸黄山留念。

作为摄影师的袁毅平,作品《东方红》1961年入围全国摄影艺术展,并在当年被印成海报、明信片全国发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79、1989年、1999年《东方红》都参加各种重要展览,获得无数奖项。这幅作品成为社会主义象征主义的摄影代表。2006年《东方红》摄影作品在华辰2006秋季拍卖会上成功拍卖,成为首批进入艺术拍卖市场的红色影像之一。华辰影像又于2008年、2009年、2011年共4次成功拍卖《东方红》,并于2011年在中国艺术市场滑坡的情况下,拍卖出了9.2万的最高价。2011年,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主持“国家典藏”项目,中国摄影家协会都对这幅作品做了典藏。由此可见《东方红》作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也获得了斐然的成绩。

1600396799392513.jpg

《东方红》 1961年

袁毅平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东方红》,它载入了中国摄影史史册。不过袁老的摄影创作积累丰厚,常年被封存,一旦挖掘出来,令人惊喜之极。2014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文化抢救项目”中,协会理论部在中国文联的指导下,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对袁毅平进行了深入的口述采访和资料、照片整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将袁毅平一万多张照片进行了归纳、编辑,最终整理出200张作品。2014年分别在北京的中国摄影展览馆 和平遥国际摄影节举办了《往事散记——袁毅平摄影回顾展》、《被遗忘的影像记忆----袁毅平摄影》两次大型展览,并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被遗忘的影像记忆----袁毅平摄影》一书。当年的研究报告作了如下总结:

1600397727144150.jpg

袁毅平在美国访问期间,1982 年。

1600397727994293.jpg

1989 年袁毅平在建国 40 周年摄影艺术展览现场。

在袁毅平众多身份中,我们首先应该全面肯定和充分展现的是他作为摄影师的一面,这也是他之后从事编辑、摄影理论与批评研究、行业领导等领域工作重要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我们无论是以空间展览的方式、纸媒出版物的方式、还是网络传播的方式,都希望向公众呈现出的摄影师袁毅平,是一位经过七、八年上海照相馆训练,具备了良好的视觉专业素养;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历了八年新闻摄影记者生涯的锤炼,练就了摄影的选题意识、影像与社会和历史的相互作用意识。袁毅平在1950年代末后全身转型为摄影刊物的编辑,他会不自觉地以专业的素质与精神,进行非专业目的的拍摄。所谓非专业摄影或者业余的摄影,核心问题是他的大部分照片拍摄不是为了发表,不直接服务于国家意志的传播。他的拍摄动机出自于一种自觉,是认为应该拍摄。他的六组近百张核心影像作品包括: 1962年江苏省苏州甪直村,三年自然灾害后期农村面貌的社会调查;1963年河北涿鹿县“送文艺下乡”影展;1964至1965年山东曲阜焦河大队“四清运动”面貌;1950年代十三陵水库等水利建设和1960年代工业生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世纪末天安门广场的活动与人的面貌;1969年天津“五七干校”等等。

1600397727576276.jpg

袁毅平的家乡常熟在当地为他竖立了雕像。

袁毅平1958年进入中国摄影学会工作后的十年期间,是他摄影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其影像摆脱了新闻宣传的实用目的,又与时代紧密结合,与现实真切的情感相连。袁毅平捕捉到那个时代与人的双重存在。1960年代人们的朴素面容,透露出简单而发自内心的情怀。他的照片带给我们一种陌生感,这个陌生感包括过去时代人的面貌和情感的陌生感,也包括我们熟悉的关于过去的影像,多是那些把革命和政治强化的视觉形象。他的照片画面结构结实,视觉新鲜,具有较强的审美性。这些重现历史的碎片影像,显影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人真实、可感的精神面貌。

1600397726585262.png

1600397726359829.jpg

20 世纪 90 年代袁毅平在家中。

我们的研究认识到,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摄影批评人、摄影协会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时间将袁毅平与摄影编织成了一个实心球,从照相馆人像摄影扎实训练起步,到职业新闻摄影的锤炼,进一步以编辑的视点审视和评价影像,进而研究摄影的理论与美学。袁毅平以一位在摄影的自觉实践中成熟起来的领导者,参与摄影行业政策、规范的制定与决策、执行与推广。袁毅平为人谦逊、温和,待人热情。德高望重的袁老是中国摄影界的一棵常青树。

今天袁毅平老先生虽然离世了,但是他给中国摄影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中国摄影发展打桩建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袁老一生勤勉、谦和,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踏着时代的步伐,走完了奋斗的一生。

愿敬爱的袁老安息!

文/朱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