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融合发展,构建摄影学术、话语体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雪娇 责编:张双双 2020-09-09

1598408324676295.jpg

会议现场。

  “同如火如荼的摄影创作相比,摄影理论评论相对来讲比较弱,其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作为视觉文化载体的摄影评论与创作的紧密度显得滞后甚至失语” ……8月20日在京举办的中国摄协理论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增强摄影理论评论战斗力、说服力和引导力,充分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功能”主题、针对摄影理论评论工作的新情况展开探讨,提出了当前摄影理论评论存在的不足。

  “如今信息更新速度远大于个人吸收能力,摄影创作者进入瓶颈期时,常常伴有知识焦虑,大家普遍的感受是知识更新较慢,离实践较远。还有很多同行为提升自己,找来很多书来阅读,可是阅读没有什么章法,收效甚微。于是大家就会质疑,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会说,想得多不如365天背着相机去创作。 ”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视觉融媒主编郑萍萍的职业是从摄影记者开始的,她和许多摄影实践者一样,有着共同的困扰。

  随着近年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摄影人开始转战自媒体,不少人也开始依托自媒体发布、传播摄影理论评论内容。“自媒体摄影评论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他们敢说,比如他们对很多摄影现状的思考都谈得很广,而且有很强的时效性,但缺点也很明显,大多数言论缺乏学术严谨性,只是提出了问题,却很难去解决问题。 ”从事自媒体摄影培训工作的袁洁认为,传统的摄影评论是用文本,用大量的文章和扎实的研究资料来说话,“但这显然不符合当下特点了,此外,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摄影在小视频领域的转型比较晚,在这方面,摄影还需要努力” 。

  高初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的工作内容一方面是摄影史论和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也主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的工作。他介绍,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中,最近两年都发生着很大变化,“美术馆的迅速发展是未来10年的摄影工作的新挑战。摄影的史论、理论、评论、编辑和策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需要身兼多职。评论家与艺术家交往的方式、工作机会和经费来源、评论产生社会影响的媒介与现场都发生着很大的改变。 ”

  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不可分割的。“摄影学术体系是揭示摄影本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知识;话语体系是理论和知识的语词表达,是学术体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摄影学术体系只有通过自己的摄影话语体系才能为人们所知晓和理解。摄影的话语体系只有准确、充分地表达了摄影的学术体系才是成熟的摄影话语体系。摄影的学术体系只有以一系列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摄影本体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才能称其为一个成熟的、健全的学科”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靖表示,加强摄影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摄影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开展研究和讨论。

  “理论评论工作怎么做,我觉得首先是人的问题,得有一部分人真的立志于此、着力于此、投身于此,这个工作才能真正做起来。我注意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设了视觉素养课程,其中摄影就是视觉素养课的一个主要训练的内容。未来,对影像的研究可能会出现新的、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理论体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来作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说。

  关于传统的摄影理论评论与自媒体领域的摄影理论评论的融合发展,袁洁认为:“如果承认摄影是大众文化的体现,那么就应该用大众能接受的方式来普及和传播,摄影与时俱进的特点也促使评论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学会和当下的大众文化和解,而不是一味地抵制。大学、高校、各级摄影家协会可以与市场加大合作,借助市场的影响力让摄影专业知识真正惠及百姓,这样能让摄影市场不再‘江湖化’ ,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