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理论评论 | 郑萍萍:有关摄影理论与摄影实践的思索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郑萍萍 责编:张双双 2020-08-27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视觉融媒主编郑萍萍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上发言。

我入行是从摄影记者开始,后来做了图片编辑,现在又转做短纪录片。如果说在《中国摄影》“图像事件”专栏里写的那些文字,算是在领域的摸索,其动力主要来自在摄影实践中的困惑,这大概也代表了一部分创作同行的感受。

这个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远远大于个人的吸收能力,创作者进入瓶劲期时,常常伴有知识焦虑,这种焦虑既抽象又具体。有的人会选择去国外游学,打开眼界看到更多面向;有的人选择读书,寄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站上一个更高的纬度去认识创作、指导创作。当然一些科班出身的同行曾经在大学接受过新闻或纪实摄影教育,但普遍的感受是知识更新比较慢,离实践较远。还有很多同行并不是专业出身,所以,通常的路径就会像我一样去乱读书,每一个摄影记者大概都看过桑塔格、伯格等视觉文化类书籍。这种阅读没有什么章法,收效甚微,大家就会质疑,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会说,想的多不如365天背着相机去创作。

理论究竟能不能指导创作,如何为创作者带来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引,其实是个老问题,二十年前,文学界也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创作者,我也很希望能找到如何消化这些理论变成自己创作的血液。

但我个人的感受是,离开大学后,职业摄影师如何能进一步地、系统性地接受理论体系的学习,要依托整体环境的改变。相比于社会学、经济学、甚至这些年比较热的生物学,市场上有关摄影理论与批评的著作引进的还是比较慢;很多译著、原创的理论文章甚至作品阐释仍然过于艰涩,这些都有待于更多人才的加入才能改变。

就个人而言,希望看到一些深入浅出、从实践中生长出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专业的创作者,也能为新闻、纪实摄影创造更好的大众阅读环境。其实,摄影早已是一种普遍的大众文化现象了,有关摄影的讨论并不局限于圈内人,也渐渐转向了更广阔的视觉与观看,这个转向的过程,本就和21世纪后知识体系的重组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

文:郑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