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评论

“对着拍”最看重的应是“对得准”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奚水 责编:张双双 2018-10-15

“对着拍”最看重的应是“对得准”

● 奚水    

微信图片_20180802113727.jpg

业界持续关注半年有余的“中外摄影对着拍”作品征集工作已经截稿。不过,随着全国上下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和切入点的摄影征集展示活动越来越多,随着通过影像回顾40年来中国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地各级摄影组织举办的相应活动不少更是明确要以新旧对照的方式来传播日新月异的成就,展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我们把这种新旧对照的拍摄和展示都以“对着拍”来看待甚至命名的话,就会发现在具体实践中,大家都有“对着拍”“对着展”的意识,都知道影像对比呈现更为直观有效,都接受而且期盼对照展示和传播能够出奇效。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指出,光有“对着拍”的想法是不行的,要想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化形诸画面对照呈现,就必须得有让作品立得住、让照片传得开、让观众感受得到的自信和相应手段,就必须在影像本身的拍摄呈现上,通过扎实的功力和完美的策划来达到应有效果。这种功力和策划,于“对着拍”的最关键要求就是“对得准”。

这里所说的“对得准”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找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同样的人物同样的场景再拍一张,而是要从呈现形式、主题内容、拍摄视角、意义价值甚至是画面细节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突出一个或数个维度严丝合缝或意趣相映的“对得准”,让视觉呈现力求最佳效果。对于所有参与“中外摄影对着拍”的“特约中国摄影师”和自由投稿者来说,其挑战和比拼也在于能否“对得准”且“对得巧”。在更宽泛意义上,“对得准”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

02.jpg

一是吻合的地点和角度。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容易达到的指标,对于大部分摄影人来说,没对原片或样本仔细分析就上手去拍同一事物,拍完后常发现不仅角度不太相同,而且实际呈现效果并不那么吻合。“对着拍”的基础是样本,要领是与样本的匹配度,无论是拿自己的作品还是老照片当样本,都要对其拍摄方位、拍摄高度和角度加以细细考证,再进行勘察分析然后才能拍摄,拍完还需要与样本对照来看是否达到了效果。近来笔者在一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摄影评选中,看到过不少“对着拍”模样的作品,但绝大部分总觉得差点火候,“对着拍”的地点找到了,但角度没有达到理想的吻合度,其传播效果自然就相对弱一些。

03.jpg二是类似的场景和细节。对于非景观类的画面进行对照式视觉呈现,找寻原有拍摄地点和角度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其往往并不涉及重要地标等,而应更注重细节透射出的时代特征,注重丰富的内容信息和历史背景书写。与之形成对照的画面,完全可以通过情节的类似感和细节的差异化,让人们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时代变化。对于一些长期关注同一人群或固定地域的摄影人来说,从大量影像资料中找寻类似场景来进行编辑对照,只要年代差异感充分,只要能从人的着装、面容和精神状态中看到不一样,就可以形成一组别开生面的“对着拍”佳作。有时候,画面情节高度类似之外,周边环境的对照感也会让“对着拍”在背景层面形成好效果。

04.jpg三是同样的人物或感情。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家庭的生活和命运进行长期关注,在线性的故事化讲述中形成时代对照,从这样的跟拍中选择相应照片来呈现也是常用手法。此类对照更多可以通过人物自身的对比看到更丰富的时代信息,如果能在画面之外对背景变化进行更多介绍,便会让隐性的图像信息在引发观者联想的同时使主题更明确,观看者可以通过贴近性的感触和情感化的理解而获得更多共鸣。某种时候,即使并非同一人物,也可能以相同状态甚至姿态,在年代差异中形成对照效果。在这方面,“对着拍”有时候需要精心策划,比如选定目标和对象,有时候需要长时间关注,比如对相应人物跨越若干年度拍摄,更多时候需要感情上的共鸣,让对照效果更为动情感人。

33333 (复制).jpg

四是凸显的反差和对比。“对着拍”就是要突出对照感,也就是从画面信息中能看到人物、景物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在同一维度中显现,引发人们对某一主题的深度思考。如何找到这样的反差感和对比效果,尤其是对于参考样本来拍摄和评选的“对着拍”项目来说,更具挑战性。当然,这种反差和对比效果,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要拍摄者灵机一动或灵感一现地抓取,其前提是眼中有画面、心中有意象。当然,对于个别适合的样本来说,不妨尝试合理的置景式拍摄,或许能让“对着拍”效果得以特别强化。

“对着拍”能否“对得准”,既考量画面信息含量的异同,又对视觉语言的运用和呈现有较高要求,还要在情感元素的展现、观看者的贴近感方面有所应和,如果可能的话还能通过画面来展示作者对于主题的观点。对于不少展览活动来说,“对着拍”的整体效果并非一个人可以完成,而是策展团队通过对摄影作品的精心编辑来形成。那些为了对比而进行的“对着拍”“对着编”,如果难以达到“对得准”效果,还不如以时间为线通过点滴生活细节来形成线性变化,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流变、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让我们正在感受和经历着的一切变化在影像展示和传播中有更精妙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