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对着拍”与“对着比”的历史叙事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刘冻 责编:张双双 2018-08-02

微信图片_20180802113727.jpg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外摄影对着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是将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阎雷、伊芙·阿诺德和阿德里亚诺·马达罗5位国际知名摄影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年间拍摄的40幅作品作为参照蓝本,来个中国摄影师的对比式“现在进行时”。

外国人的目光既让我们对熟悉的当代史有一种疏离,又让我们能够明认这是我们的血亲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存状态。现在主办方用72位“特约中国摄影师”和自由摄影投稿的虚位待竞形式,来调动更多的优秀摄影师参与这项具有历史和时代意义的活动,让中外摄影师能够同台交流,共诉中西文化的融合,定会洋溢出多样和多彩的摄影魅力来。

以东西方不同的视角征集作品,以中外作品对比形式呈现展览,这是一个十分难得,而且非常独特的策划,是一次新颖别致的活动。对着那些年间记录下的展现中国当时社会生活,以呈现出的朴实生动影像为依照,再进行比较式的拍摄,来完成当下或近几年相近场景、相似内容、相同地点的影像。同时还可以不拘一格的拍摄模式来完成此次任务,使之成为一个时代节点的珍贵记忆。

“对着拍”,关键在“对着什么”拍;“对着比”,问题在“对着什么”比。首先是“对着拍”,改革开放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节点,这个年代间是政治与社会故事格外多的时代。打捞改革开放历史碎片,最大限度聚集影像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改革年代的历史图片必将随着更多史料的呈现而日趋清晰。

“中外摄影对着拍”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质,就是打捞历史碎片,为重构历史记忆添砖加瓦。1978年的前后,正是外来者的新奇目光,把原本中国的许多方面“定格”了下来,使“往事”并未随时光消逝。鲜活的时代图片,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者”与“我”之间的对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了历史,而当时的图片报道,则成为了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历史史料的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

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我们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这次展览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改革,熟悉开放,但这自家的历史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观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02.jpg

再说说“对着比”,究竟在比什么?比画面构图、拍摄技巧,还是比影像的眼光、主题意识的想法。中国的开放,发生了新的质变,我们在追寻这段刚刚走过的艰程时,不能只凭画面的表现形式说话,还要去坦然地面对历史。

瓦尔特·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所说:“只有借着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意识的视象,就如同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无意识的冲动。”确实,在历史的定格与流动中,摄影的触角已从宏大的社会、政治场景一直伸展到普通人生活的最私密部分。它将稍纵即逝的种种影像摄取、封存,作为历史最重要“证据”之一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还能通过人物无意识的瞬间事象,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

真实的历史叙事,才是这次“中外摄影对着拍”展览的主脉和灵魂。我们能主动打开国门,必然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业的、商业的文明,重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人的醒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人的活力,中国文明的接纳力量都很强大,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2018年回望1978年,中国的变化就是不可思议,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架构,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但中国的天,中国的地,都与几十年前完全不同了。

中国从传统走到了现代,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已经接纳了工业的、商业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终于实现了世界各族以平等身份待我的梦想。直至此时,中国人的历史叙事是一个文明的包容体系,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文明的大度。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叙事,应该更多地用当代的历史叙事方式,重构或者说修正、补充我们过往的历史叙事,历史上的今天。

此次“中外摄影对着拍”展览,就是比不同人群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性,用地缘考现法,并通过中外摄影家的不同视野,形成跨越时间的对视,彰显比较的力量,追溯发展的足迹,用历史叙事的本质来助推伟大祖国的复兴。改革开放中的图片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但像在这个展中,比较集中且大量以图片语言表现,至今还不多见,相信这一点一定会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

相关链接:特约中国摄影师 ——“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