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王福春:“飞驰”四十年,记录火车上的中国人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森正 责编:张双双 2018-07-17

“飞驰”四十年  记录火车上的中国人

——访摄影家王福春

王森正

1998年 通辽一集宁

一个人, 40年时间,经过无数风景,穿梭祖国南北,他说他只想用一生的时间做一件事,可正是这一件事,也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伴随着改革开放,他用“飞驰”的镜头,跟随中国铁路发展的步伐,在一列列火车上书写着大时代中的社会变迁,描绘着小“社会”里的人生百态。对他来说,一列火车,即是历史尘埃中的一段往事,而他的照片,就是“讲故事的人” 。他就是铁路摄影家王福春。

“我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一名自由摄影人,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事摄影工作后,我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铁轨上奔腾的火车和车厢里的人。 ”王福春说。40年来,王福春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拍摄近10万张底片,留下了人生旅途的印记。

7月11日至22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文联、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呈现改革开放进程中铁路的变化轨迹,展览选取了王福春在40年内拍摄的火车主题作品。一张张生动的摄影作品为我们记录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也诉说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

用镜头,写一部铁路“变迁史”

从1978年到201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铁路日新月异地发展,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中国让世界惊叹的又一张名片。对于人们来说,它是一个不断便捷化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流动的密闭空间,它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车自身的“变”和车内人的“变”自成一段历史,它随着改革开放的步调悄无声息地演进着,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从事铁路摄影40年的摄影家,王福春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铁路的变化,用一张张照片绘制成一部火车的变迁史。他从小在铁路旁成长,幼时的记忆加上青年时代在铁路上工作的经历,让他对铁路饱含深厚的感情。从1978年起,他便拿起相机,乘坐一列列南来北往的列车,记录着火车里面的人和事。 “我从小就和火车有着奇妙的缘分,在1963年进入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学习后,铁路宣传工作就成了我一生的事业。特别是当我发现纪实摄影的重要价值后,我便开始了铁路摄影,希望用我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留下一部铁路发展的历史。 ”王福春说。

1997年 牧丹江-长汀

从绿皮车,到蓝皮车,到红皮车,再到白皮车;从落后的设施到先进的电子设备;从时速不足100公里,到时速超过400公里;从少数发达地区到延伸至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中国铁路的发展可谓神速,其发展也代表着中国经济腾飞的速度。因此,火车自身的变化是值得被记录、被书写、被纪念的,而摄影就是最直接和生动的形式之一。同时,从其内部空间看,乘坐火车的人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精神面貌,行为举止,还是人际交流,群体身份,还是个人特色,火车里面的人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密闭空间就像一个小社会,同一时间把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我用镜头最真实地聚焦他们的变化,以小见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记录社会的变迁。 ”王福春表示,火车自身的变化和其内部人的变化是互为表里的,二者相互统一,共同组成了铁路的变化史,而用纪实摄影的方式呈现它,是最合适不过的。

你瞧,那火车上的人生百态

火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公共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存在着各种群体的人,特别是部分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不同年代中,他们在火车上短暂的生活面貌也能突出地体现这一时期国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在拍摄火车中,王福春的重心仍然是人。 “特殊性的构造使火车更像一个‘流动的旅馆’和‘临时的家’ ,而乘客在这一特殊空间内可以自然而真实地生活、交流。同时,由于空间的拥挤和旅途的疲倦,他们在无聊中往往会有特殊而有趣的举动,我寻找着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并用我的镜头将其定格下来。 ”

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展现出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王福春在创作时,特别注重把握典型情境的真实,并在情境中突出典型人物。如果说火车内部拥挤的空间是第一层情境,那么在火车上人们的活动就构成了第二层情境。 “只有把人物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更加生动传神,也才更能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我在选景时,会特别留心捕捉更有‘典型’的画面,然后再用远景拍摄,把整个动态的场景定格住。虽不主要特写人,却让人在情境中活灵活现。 ”他说。关于典型情境的把握,他认为这需要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悟和一定的机遇,也需要长时间耐心的等待。在1998年“从通辽到集宁”的精选作品中,他有幸抓住了旅客们把头伸出窗外看风景时的刹那。火车向远方的广袤天地中行驶,远处的山川田野和近处的火车形成鲜明对比,正在这时,旅客向后方眺望着路过的风景,悠闲而自在。此作品仿佛一幅画一样,诗意盎然,讲述着旅人们的旅途往事。

640.webp (23).jpg

2015年 上海-杭州东

在摄影语言上,他格外突出具有幽默色彩的表达方式。王福春强调: “这里所谓的幽默并不是刻意的搞笑和夸张,而是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以更加喜剧化、趣味化的方式去呈现某些有意味的情境,于细节处体现劳动人民的乐观面貌。 ”因此他的作品大多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拥挤的车厢里青年搭建的临时“床铺” 、拿着手帕给年轻女记者号脉的老僧人、因排不上队而把易拉罐当成“厕所”的小孩儿、在夫妻送别时用来对话的手机,他从细节入手,在严肃的场景内寻找反差,营造一种生活的幽默感。“很多时候,许多场景是令人心酸的,包括很多看似‘好玩儿’的画面背后折射的也是生活的无奈,但我不想用悲观的视角去呈现它们,我更看重人们‘苦中作乐’的精神,因此会采用带有幽默感的构图去呈现。我眼中的他们,是乐观而坚强的,我的作品也是如此。 ”他说。

王福春为他的铁路摄影集取名为《火车上的中国人》 。到如今,这部影集还在不断地扩充着、丰富着。当他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这些作品时,照片内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让他感动不已,他希望用这些照片回敬往事,也希望用这些作品致敬伟大的改革开放40年。

点击查阅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