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动态

【评委说】刘宇:忘了国展,你会离国展更近

来源:刘宇个人头条号 责编:刘宇 文/图 2017-11-10

千呼万唤的第26届中国摄影艺术展(简称国展)入选作品今天终于公示了,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摄影艺术展览,每一届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话题。

微信图片_20171110144439.jpg

第26届国展终评现场

在第24届国展上,我第一次尝试做的多媒体作品《青春思密达》很意外地获得了金质收藏奖,另外两组记录类作品《因为爱所以爱》《朝鲜镜像》入选。那时我还在媒体工作,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展,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现在作为中摄协的工作人员,失去了参展的资格,但与国展的缘分没有断,25届和26届国展,我有幸担任了记录类的评委。我想可以从获奖者和评委的不同角度聊聊国展。

《青春思密达》实际上是我的短片《吾家有女》的缩编版,为适应国展对多媒体类作品的时长要求截取了原片的后半部分。从作品的完整度来说,我其实更喜欢后者。作为一直和静态照片打交道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想起做多媒体短片,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缘。2013年我参加了新华社组织的多媒体培训班,老师要求完成一个四分钟的作业,我利用拍女儿的素材做的小片子,得到了老师很大的鼓励。之后,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从女儿出生开始拍摄的胶片、磁带全部数字化,与同事共同剪辑成这样一部短片,虽然只有12分钟,完成它却用了16年的时间。严格说,是“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171110145118.jpg

《青春思密达》海报

像很多家长一样,会给孩子留些影像记录。不同的是,由于当记者的习惯,我不愿意只是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才拍点纪念照,更愿意记录孩子生活中自然的状态。原来当驻外记者的时候,买过一个家用的小摄像机,这样照片和视频都拍一点。我没有受过视频拍摄的训练,也从来没有打算把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别人分享,所以拍摄是漫不经心的,现在看反倒少了一分刻意,多了一分自然。直到女儿上初中,课业压力、青春期逆反、哈韩情结等等接踵而来,女儿与家长的冲突频繁爆发,往日家里欢乐的气氛变得沉重。这时候,我才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一些素材,这时似乎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对我来说更像是为压抑的情感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这并不是我们这个小家的个别情况。女儿的成长放在中国教育环境的大背景下,带有典型性。我意识到,对一个家庭的记录或许会变得具有社会意义。因为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记得一个纪录片导演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我想,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无数家庭相册集合起来就是这个国家的纪录片。

我觉得,越是宏大的选题,越要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在一个很小的点上,你做得比比人深,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你就有可能比别人拍得好。打动自己的事,也会打动别人,一旦被摄入镜头,通过选择和放大,便有可能散发出动人的魅力。作家秦朝晖说:“一个最小的地域。如果站得高一点,挖得深一点,它的信息量就足以和这个世界对话。”

小片完成后,我上传到优酷网,被推到了首页,几天内点击量达到30多万次。在几千条回帖中说的最多的是“感动”。其实,我讲述的是一个很普通女孩的普通故事,家长和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我想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

至于说后来得了奖,我把它视作额外的褒奖。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对我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选一次国展。我说,如果你把入选国展作为摄影的目标,那就太低了。每个人喜欢摄影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说到底,摄影是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黑格尔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心灵自由的需要“。摄影也不例外。所以说,能够入选国展,对自己是一个鼓励,但如果把它作为目的就本末倒置了。国展是个风向标,有些影友看到上届的入围作品,自己也跟风拍摄,结果可想而知。就像今年大蒜涨价,明年都去种大蒜,结果价格一落千丈。国展可以借鉴,但不能别人拍什么,你也拍什么;别人拍的,你恰恰应该不拍,或者用不同的方法拍。更不必揣摩评委的心理,你只需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拍真正打动自己的东西,你心有所感,别人或许会感同身受。一个人的格局决定结局,当你忘了国展,才更有可能入选国展。

《因为爱所以爱》之一

从评委的角度看国展的感受肯定与摄影师是不同的。以26届国展为例,评委面对的是21万多张照片。初评阶段,常听到评委唉声叹气:这样的照片也来投稿?烂照片看多了,自然会觉得入围国展挺容易。而摄影师们看到的已经是评委们千挑万选后的结果,入选率千分之四,想想都恐怖,会觉得入选国展难于上青天。

《因为爱所以爱》之二

有些人看了国展的照片可能不服气,觉得还不如他拍的,但如果下次把自认为更好的作品投稿,也不一定能入选。评委们只能从来稿中做选择,不排除评委们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人说,一些极具个性的照片难以在国展中入选。这话有一定道理。获得全票的照片,或许是那些质量上乘,评委都能接受的照片;某张非常有个性的照片,也许只有个别评委偏爱,却得不到多数评委的青睐。入选的作品不一定就是精品,但根据我的经验,你可能不喜欢入选的某张照片。如果了解入选国展的作者,多数都具备一定实力。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偶然性当然存在,但偶然中有必然。

《因为爱所以爱》之三

从记录类作品评选来说,我个人选择作品主要看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时代性。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全国性的摄影展览,我希望未来人们看到26届国展记录类作品的时候,能够了解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寻找的是能够成为时代记忆的作品,而不是那些重复了千百次的故事。能够拍到大事件自然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同样能够打动人心。记得上届国展,《我的家》《电商生活味几多》《跨省上班》等获奖作品,虽然拍的是小人物,但都有大时代背景的支撑,反映了国家发展进程折射在普通人生活上的变化。

二是独特性。本届国展来稿选题扎堆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一味扎堆,没有独行,欠缺思考,模仿复制的作品,国展并不是一个适合的展示舞台。当然要找到一个前人从没拍过的题材,并非易事。但是,大家看到的一样,看出的可能不同,别人拍过的题材,你如果找到了不同的切入点,采用独特的拍摄方式,也可能受到评委的鼓励。

三是完成度。有些很好的题材,要么是拍摄的问题,要么是编辑的问题,也难以让评委落子。而有的题材并不新鲜,使用的方法也传统,可是观察比别人透彻,拍得比别人深入,表现比别人丰富,编辑比别人精到,仍然可能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因创作导向、法律意识、后期制作等方面与国展失之交臂的不在少数,特别值得引起影友的重视。

不管怎么说,60岁的国展仍然在摄影人中有着非常重的份量,它是对两年来中国摄影创作的检阅。不管是否能够代表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它毕竟集中反映了中国摄影发展某一个时期的现状,包括好的和不好的。

(刘宇于2017年10月30日)

附:《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