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五十多年时间里,摄影题材多限于肖像。但是,从一件事实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摄影师已开始了拍摄时事照片的初步尝试。他们走向社会,把摄影机当作纪录社会事件,报道新闻和反映民间风俗的工具。在这些有见识的摄影师中,既有照相馆的肖像摄影师又有一些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
光绪二年(1876)由英商建造的上海至江湾镇13余里的铁路完工,定于
拍照火轮车
本店现蒙申报馆主托照至吴淞火车形象,订于此礼拍照日五点钟,携带机器前往停顿火车处照即。惟肖物图形,尤须点缀,敢请绅商士庶来前同照,其形景更得热闹,想有雅兴者定惠然肯来也,特此预佈。日成照相馆启。
从这条广告可以看出,尽管当时报纸不能刊印照片,但报馆已和摄影师结合起来了,当时报馆不设专人而是要托照相馆拍摄。因为当时照相材料感光慢,又不能在通车时现场拍摄,只能早于典礼“前往停顿火车处”拍照。但为了有现场气氛,才邀集各界观众前往“点缀”。这种导演式的拍摄方法,可看出早期摄影师在拍摄纪实照片时周到而巧妙的应变能力。这则报道,是我国早期摄影采访的一个先例。1881年通车的唐山——胥各庄铁路,是由洋务派头目李鸿章等人筹划主持修建。通车典礼时,李鸿章及经办各官员立于车上也拍了照片,作为典礼纪念。由此可见,摄影留念已成为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所必备。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已有随军访员(记者)在前线拍照。《述报》中一段告白颇引人注目,该文写道:“刘提督永福,今之人杰也,闻其名者,辄以不瞻其风采为憾。品石山人向在刘营幕中,用西国映相法拍照,得刘提督小像。”该报馆将刘永福像“另纸印行,以公同好”,还决定“赐阅本报者,本馆赠送刘提督小像,安南小地图各一张。当时,一些石印刊物,如《点石斋画报》也采用纪实照片作底稿,参照照片绘图落石刊印。
1885年梁时泰所拍摄的醇亲王巡阅北洋舰队的多种照片,也属于早期纪实摄影作品。其中包括《醇王行邸海光寺后楼外景》、《醇王抵津检阅海军帅字旗船》、《中国战船平远号》、及各官员合影等照片。
1890年12月,太古公司上海轮在长江起火遇难,“死者约逾三百人。上海仁济堂绅董遣人雇救生船连日打捞。得尸二百数十具,敛以棺衾,并有善土为一一照相留存。”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拍摄活动,进一步证明摄影已面向社会,实用摄影开始发展。
清朝王公大臣的官场应酬,重要礼仪等,也开始以纪实照片形式出现了。如1881年新疆军务督办左宗棠受命军机大臣,到北京后,例行各处行拜。“醇亲王特引至府第,两人并坐,使精于摄影术者为照一相,后以一纸呈上”,1889年醇亲王迁至新府,在门口摄影留念。这样的纪事照片,因为当时国内报纸尚无制版条件,并不能公布于众。所以不能全部体现出“新闻照片”的特点,严格说来,只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纪念摄影。
在纪实摄影活动中容闳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容闳(1828——1912)字纯甫,广东香山县人,清末改良主义者。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我国在美国高等学府毕业的第一人。1885年回国,为江南制造局采购外国机器。1870年与陈兰彬分任留学生正、副监督。后兼任驻美国、秘鲁副使。老年客居美国。
容闳久居国外,眼界开扩,并会摄影。“在办理华工条约交涉中,出色地把摄影用于外交事务,维护了侨胞的权益。同治十二年(1873)秘鲁派专使来华,拟与中国签定招募华工条约。在此之前,秘鲁已有大批华工,受到非人待遇,中国政府早有所闻。但又无实据来回绝秘鲁。于是经办此事的李鸿章就委派容闳去秘鲁调查当地华工的处境,以决定可否签约。容闳到秘鲁后“以迅速之手段,三月内即调查完竣”。随后容闳将报告书及亲手拍摄的24幅照片一并封寄国内,这份报告书和24幅照片是华工在秘鲁受到虐待与歧视的真实写照。并写信嘱咐先不出示此据。容闳在他的回忆录中叙述了这24幅照片的拍摄过程:“凡华工背部受笞,被烙斑斑之伤痕,令人不忍目睹者,予乃借此摄影,—一呈现于世人目中。予摄此影,皆于夜中秘密为之,除此身受其虐之数华工外,无一人知之者。此数名之华工,亦由予密告以故,私约之来也。秘鲁华工之工场,直一牲畜场。场中种种野蛮之举动,残暴无复人理,摄影特其一斑耳。有此确凿证据,无论口若悬河,当亦无辩护之余地”。
容闳站在祖国和民族的立场上,以摄影作为揭露罪恶,主持正义的手段。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侨胞的无限同情,使这场外交斗争取得了胜利。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照相馆摄影师是中国早期摄影发展中一股主要力量。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努力探索摄影技术,寻找、开辟摄影发展的新园地。他们所拍摄的肖像具有中国的特色,纪事照片已涉及风俗、社会、新闻等内容,并开始发行图片和贴册。
一些业余的摄影者,也在努力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远高于照相馆人员,少数人还很有名气。如清末天津著名的花鸟画家张和庵又以长于照相著名。
这时中国还出现了几次摄影作品展览活动。例如汤姆森早期在上海的展览及1873年后格致书院博物院公开陈列的各种照片展览等。偶尔还有一些外国侨民举办的摄影展览。此外,十九世纪末中国参加的一些国外博览会,除实物外也将照片送展,并且还在国内征集照片。这些在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
* * *
十九世纪后四十年期间,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和传播有了进一步发展,国内大中城市中普遍建立了照相馆,而且出现了一些热衷于摄影的业余爱好者。
这一时期的职业摄影家,多数经营照相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是当时的时代特点。十九世纪末期出现的纪实摄影,是早期中国摄影家大胆尝试和创新的结果。虽然限于种种条件,这方面的作品无论在拍摄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还很幼稚,但对摄影以后的发展起了先导的作用。
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封建王朝,政治腐败,国难频仍。处于开创时期的中国摄影事业因此受到很大压抑,虽然这时摄影有了较广泛的传播,但发展仍是缓慢的,可以说,中国摄影事业从开创时期起就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