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自 1989 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十二届,对于推动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更多]

牵 引 线

关于新时代“东莞制造”影像的思考

李志良

再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如同摄影,即凭借直观丰富的视觉呈现成为磅礴时代的“书记员”,又因为生动简明的操作方式充当普罗大众的“捕心者”。虽然摄影世界的著述和论辩汗牛充栋,但核心围绕的,也是每个成功摄影家必须破解的问题只有两个——拍什么?怎么拍?

关于“拍什么”的问题,尽管大千世界为摄影人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题材,但归结到每个人身上,不可避免要受到三个条件的制约——时代特征、个人条件、三观契合。

首先,摄影创作务必把握“时代特征”,这是由摄影的本质属性和摄影人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摄影术发明与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大众提供一种比以往(主要是美术)更能真实表现生活细节的呈现形式。摄影的发展与普及,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若合符节。当下正是国家社会巨变之际,中国摄影人有自己当然的历史使命,把握和表现时代进步发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摄影创作必须满足“个人条件”。严肃的摄影创作,需要长时间稳定的投入,务必选择能将个人资源最大化的题材。我以为,摄影最好的题材不在千里之外,而在触手可及之处。自己身边的物象,即有反复拍摄的条件,也有深入揣摩的基础,才是最适合的题材。纵观近代众多的摄影大家,其成功之作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绝少无视本人条件,刻意“求奇”、“求怪”、“从俗”、“从众”,即是最好的证明。

再次,摄影创作必须匹配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个人摄影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付出重大努力。热爱不单单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督促者。只有面对符合自己世界观的题材,摄影人才能乐于观察、勤于思考,有所收获。更为重要的是,摄影归根结底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向读者展现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只有在一个和自己三观契合的题材上,才能放开手脚,痛快淋漓的表达自己。

解决了“拍什么”的问题,摄影人仍然需要回答“怎么拍”这个方法论上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个人的心得是——深入生活观察、展示个人观点、不拘一格呈现。

深入生活观察是拍好照片的第一步。什么是“有温度”的作品?理论工作者告诉我们,“有温度”就是“有细节”,而鲜活的细节一定出自于观察生活,而非主观想象。摄影人唯有深入观察生活,一方面深入发掘特色细节,一方面反复打磨提炼主题,才能形成作品的“根骨”。

如果说作品的“内在”体现在表达内核的个人化,“外在”则体现为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唯有首先在视觉上创新,用“视觉冲击力”吸引住读者,才能让读者有机会理解作品的内核,直至把握作者的内在表达。

正是基于以上对摄影创作的理解,我创作了这组申报中国摄影金像奖的作品《牵引线》。

《牵引线》取材于近年来欣欣向荣的“东莞制造”。《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而东莞不断接受来自港澳台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莞奇迹”,用鲜活实例印证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的转型升级路径,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贡献了极佳的样本和思路。

作为当代中国摄影人,表现时代发展步伐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我本人长期在东莞财政系统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得以近距离观察了解东莞企业升级改造的全过程。在选定“东莞制造”这个主题之后,我可以深入到各个企业,观察了解生产过程,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细节。东莞制造是充满活力的,勾勒东莞制造的影像更应该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工业制造与制造者的这类摄影主题,一直受到摄影人的广泛关注。今天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产业转型下从“制造”到“智造”,摄影的表现形式却依然老套陈旧。艺术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创作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并把他所有的情感倾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从而产生一种影响社会的文化力量。现代摄影艺术对摄影家的素质要求几乎是全新的概念,除了要求创作思想、摄影观念的改变外,还要求摄影家在知晓传统摄影技巧、技术、技法的同时,要努力走出传统,掌握好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及新的造型手段。这也拓展了抽象、象征、时间、空间、观念等艺术形态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摄影人要认知摄影的本体意义,运用摄影本体语言捕捉瞬间、记录生活、叙述事件、抒发心灵,将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表现手法及美学理想融入到创作中。

从表现形式上来说,给“东莞制造”插上艺术的翅膀,这是我的初心,它服从于某种直觉和顿悟。在拍摄时,我还是遵循内心影像的法则“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在实物与想像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艺术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真实。它是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它绝不是刻板机械的简单再现,而应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与延伸。

创作时,我参考了一些先锋视觉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也借鉴了绘画中艺术语言的运用。摄影艺术的发展,一直是与绘画艺术纠结在一起的。当代艺术背景下,技术不再是一个问题,摄影与绘画真正走在了一起,成为艺术家创作手段的主动选择。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摄影的创新,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在重叠、重构、透视以及色彩、距离、层次所营造的空间与梦幻中,我想寻求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多重解读,但又难以一语中的。

从内容呈现上来说,机器、劳动者、产品、车间,静的物,动的人,它们构成了事物内部本身的隐秘联系,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叙事。构思拍摄对象时,我努力寻求能突破传统,令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绚烂的微观视角下,芯片的美轮美奂深深震撼了我,于是我将它一一呈现出来。

微小的芯片,有着精密的细节,集成了上百亿颗晶体管,奇特梦幻的天然色彩与构图看似不真实却又客观存在。今天,工业摄影的内涵与外延正在经历着不断的蜕变,规范化的人工与机械操作,使得传统的工业摄影沦为一个个似曾相似的画面,于是我把镜头对准了流水线之外的产业工人们,以展现他们的“生活真实”。

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在进行摄影创作时,摄影师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审视被摄对象,对其进行审美改造和艺术加工,并最终自然地渗透进自己的态度、情绪和意境。作为东莞的本土摄影师,作为“东莞制造”的亲历者,我对“东莞制造”充满信心,更对“中国制造”满怀憧憬。我愿以自己在方寸之间的描绘,让我的作品如同名称《牵引线》那样,将围绕“东莞制造”、“中国制造”,围绕我们时代最强音的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结合串联起来,用直击心灵的影像,为我们崭新的时代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