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自 1989 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十二届,对于推动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更多]

用心按快门,做历史记录者

毛建军

1989年,我迈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同时迈进了中国新闻社的大门,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摄影记者。30年弹指一挥间,数不尽的采访经历和历史瞬间璨若星河,在我的记忆中闪亮。赶上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幸运,用心按快门、做历史记录者成了我30余年新闻工作的信条。

从当初的尼康FM2胶片机械相机到现在的尼康D6数码相机,从当年的尼康1000底片扫描传真机,到现在的手机数字直传,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摄影工作带来了器材方面突飞猛进的变化。人们对新闻的获取途径,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赏析标准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

然而,不变的是人们对新闻摄影作品真实性的要求,以及对摄影作品情感体现的追求。读者在问,怎样才能看到更好的新闻照片,摄影记者们也在努力思考、求索——怎样才能拍到更好的新闻照片。30余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聪明”地靠近你要拍的事物

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说明你靠得不够近。”这句话很多摄影记者都耳熟能详,甚至在学生时代就已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真正“靠近”并不容易。在那种具有生命危险的采访现场,很多人不自觉地就会止步,甚至闪开。真正的“靠近”需要胆略和胆识。

2011年我被派驻中新社美国分社洛杉矶支社工作时,时常与美联社著名记者黄功吾先生等当地西方媒体摄影记者一起现场采访。黄先生的工作状态让人感受到“靠近”给照片带来的魅力。他那张著名的越战照片《火从天降(战火中的女孩)》,是一张因为靠得够近,而具有强大情感张力与视觉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正是那张照片的面世,使美国民众真正了解到越战的残酷,进而激发人们的反战情绪,促使战争早日结束。

数年前在洛杉矶工作时经历的美国示威、抗议游行、山火等现场采访拍摄场景现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在拍摄洛杉矶年年泛滥的山林野火时,跟消防员们学到了必须穿着消防服才能进入火场、接近火源的要领。当与消防员们接近火海边缘时,你会感到火海的滚滚热浪像磁铁一样要把人吸进去。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距离,把握风向,死神随时会在旁边“伺候”。当然,这里讲的靠近,不只是物理距离的靠近,还有心理距离的靠近。只有更加了解我们的采访对象,镜头里才能更多地记录情感和我们的思考。

罗伯特·卡帕1954年在越南采访时命殒雷区,年仅41岁。上周惊闻美国大洛杉矶新闻摄影协会华裔摄影记者赵汉荣在采访中中枪。记者在采访中受伤甚至罹难的事件时有发生,可见我们这份职业的危险性之高。只有冒着生命危险靠近、再靠近,才能拍到更真实、更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现场照片。但我们并不鼓励摄影记者鲁莽行事。在危险的采访现场做到临危不惧、游刃有余才是摄影记者的优秀品质。只有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拍摄到优秀作品才是真正的勇夫所为。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大量经历的磨练和积累。

二、经历的积累是拍摄者的创作源泉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学科。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操作技巧。

当年人民大学徐国兴教授的摄影专业课是我的专业启蒙。我们那时学习新闻摄影是从光学与化学开始的。学校发一台海鸥DF单反相机在那个年代非常耀眼。要学习识别光源以及用光,要学习配制显影与定影药液并能冲洗胶卷和照片。从胶片和传统冲印技术到现在的数码相机技术,这其间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原来的冲洗技术被现在打印技术所代替,暗房被Photoshop取代。现在除了少数发烧友或者研究人员还在用胶片拍摄外,几乎全民都在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即使手中没有单反或微单相机,人们手上的拍照手机一样可以带领大家进入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全民摄影时代。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在憨态可掬的熊猫盼盼的陪伴下,大多数现场参与的中国摄影记者第一次迈进了洲际综合赛事的赛场。那次赛事上,我们知道了摄影器材商可以免费提供器材租借与维护;胶卷供应商可以让你每拍一个胶卷就可以去服务站换一个新的胶卷,他们的目的就是鼓励你多拍、拍好,进而达到提升品牌的效果。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信息。其后的日本广岛亚运、卡塔尔多哈亚运、世界杯足球赛、雅典奥运会……我见证了中国体育军团的崛起,也经历了中国记者军团的崛起。国力的增强,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受众需求的大幅增加。这些重要的体育赛事活动给摄影记者们提供了丰富的采访经历,让记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腾飞,时代也造就了一代新闻摄影人。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层出不穷,新闻摄影名家不断涌现。

多年学习、采访的经历最终沉淀为经验,塑造了一个成熟摄影记者的工作模式。我们行话中的“跑采访”,一个“跑”字道出了新闻工作的灵魂。在一次次“跑采访”的经历中我们丰富了采访经验、提高了拍摄水平,将这些经历消化后形成我们观察社会的视角。对摄影记者来说,积累经历是必要的,它是摄影者创作的源泉。

三、用心做摄影,拍出有温度的照片

如果我们“靠近”了,并且也有了生活与拍摄的经历,却还是拍得不够好,那可能是我们用心还不够的缘故。每一次的采访,都要用心思考,并抓取典型瞬间,真实记录眼前所经历的事,这应该是每一个摄影记者的工作追求。

如果摄影是一种创作形式,那么当一幅摄影作品展开时能让人们看到或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图与思想,我觉得就可以叫用心了。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用心,更多的应该是观察、思考。用心去感受生活与新闻现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使采访拍摄者更容易把握采访对象与现场情况,并适时抓取典型瞬间,拍摄出有温度的新闻照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温度的新闻照片有很多,比如解海龙先生拍摄的希望工程,有温度的“大眼睛”不仅影响了照片中的人物苏明娟,三十年对希望工程的持续拍摄报道,更让全民重视并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出力。这是继前文中提到的黄功吾先生的《火从天降》之后,又一个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支撑起庞大社会影响的范例。再比如王文澜先生的《自行车王国》,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场景充满生活温度,让人们从中国人与自行车的故事中,看到中国社会在经历改革开放后,民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今天,王文澜先生见到电动的、共享的新式单车时依然饱含激情地去拍摄。这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就是用心在作历史的记录者。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从我步入新闻摄影记者队伍的那一刻,便铭记在心。一次次的采访经历中,我始终不忘用心按快门,做历史的记录者。这一信条伴随着我和手中的相机走过了三十余年的摄影记者采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