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自 1989 年创办以来,已举办十二届,对于推动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表彰和奖励在摄影创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德艺双馨摄影家。[更多]

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

——我的摄影成长之路

摄影艺术在辞海里,被定义为造型艺术的一种,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个人认为,摄影艺术是众多造型艺术中最容易掌握的一门技术,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极其容易,尤其是当今社会,摄影艺术几乎人尽可为,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创作出摄影作品,正因为如此,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实属不易!不管是哪一个派别,如果将摄影作为事业来对待,就一定会在创作过程中经历艰辛与痛苦,当人人都会拍摄的时候,你的创作有什么优势能够支撑你职业摄影师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纪实摄影师。我从事摄影40年,前20年是摄影记者,后20年是自由摄影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摄影理论,所有对摄影艺术的认识、技能、感悟都是从实践来的。从开始拍摄到现在,我一直在都在追寻永恒的艺术创作灵感,拍什么?怎么拍?为什么拍?

一、职业摄影师的原动力

支撑职业摄影师创作行为的原动力,不同人与不同的看法,比如使命感、责任感,但对于我来说,则是对摄影创作的爱与热情。有爱,才有热情。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感动,好的作品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单凭责任和理智从事创作,或许会缺乏艺术的核心——灵魂。敏感的心源于爱。谢海龙的《大眼睛》后面有作者对失学儿童满心的怜爱,陈长芬的《长城》蕴含着作者对长城的痴迷。有人说,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是有幸的,就是说还有很多人做着自己不喜爱的工作。我倒觉得绝大多数人可以在工作实践中找到爱,投入热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特质,发现自己的品赋,善用自己的特质,总会找到自己愿意付出,并能够投入全部才情的事业。问题是如何发现自己的特质,关键在于尝试。我第一次接触摄影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干上摄影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适合这个行当,在部队里换过很多岗位,打字员、卫生员、接线员、放映员,最后是摄影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工作环境换过很多,但始终对摄影情有独衷,饱含热情,就是因为有爱的支撑。

二、拍摄题材的选择

有朋友说我的作品杂,包罗万象,好像没有对题材的思考。但我认为自己拍摄的选题,是基于对所从事职业的认识,做摄影记者时,我追寻的选题是突发新闻、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有不平凡的故事,才能进入我的选题范畴,比如,西藏的三口人之家;离开报社很长一段时间,追求新、大、奇的选题标准一直在潜意识中影响着自己的创作方向和拍摄题材,因此才会有远南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汶川地震等专题,这样的选题标准几乎禁锢了我的创作灵感,最近几年,我在思考自己拍摄的初衷后,对于拍摄题材有了很大转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社会在快速变化,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历史,因此,我的选材开始从大人物转向老百姓,从突发新闻转向社会常态,从重大事件转向平凡生活,这个选题标准的转变,把我的创作带入一个更加丰富、多样、变换无穷的领域。春夏秋冬、高山海洋、风起云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每一个微小层面都从一个侧面表现平凡世界中蕴含着的人间百味、社会变迁表象。现在回头看自己的作品,确实很杂,没有形成一家之说,但是我却发现了超越个人风格的主题,那就是变化,经过积累,变化的主题愈加突显,拍摄的领域也愈加宽广。

三、职业摄影师的职业素养

行动铸造非凡。对于职业摄影师,马上行动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摄影艺术更趋于具象,因为拍摄必须有对象,并且是存在于客观世界里的具体对象。它不同于文学、美术和音乐,可以通过想象、思考创作作品,摄影艺术靠双脚、靠行动。尤其是新闻摄影要强调“我在现场”。在《中国日报》做摄影记者12年,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一种素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也是新闻摄影记者必备的素质,从当年赴柬埔塞战区拍摄至大兴安岭火灾靠一纸介绍信独走灾区,到后来汶川大地震随北斗卫星小分队赶赴震区,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党70周年、奥运会、残奥会……这期间经历的重要历史时期,都在自己的图片库里留下了痕迹,这都要归功于马上行动的原则和习惯。

真实源于不被惊动。我不反对纪实摄影专题拍摄时必要的摆拍方式,但个人更倾向于不惊动被摄者的抓拍,记录要真实,真实就要自然,自然就要原生态。我喜欢拍普通人生活的原生态,而不愿意干涉被摄者,一旦我被发现,我恐怕就不拍了。人的自然状态对我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在提倡抓拍,不干预新闻主体这一点上,我敬佩布列松。在潜移默化中,我可能也受到布列松的影响。但是我没有刻意去等待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我对社会的变迁有自己的视角,对摄影的功能也有自己的理解。不惊扰被拍对象,我喜欢预见和等待。预估某个瞬间将要发生,并耐心等待那个瞬间出现。那是一个忘我的瞬间,也是真正的生活。那一瞬间,他们根本就不会注意我,而我自己也是忘我的状态。当然,首先要发现有记录价值的场景,之后才是预见和等待。有时候太强调画面精致,反而容易错过一些有意义的瞬间。用相机取景框,尽可能留下今后可读的、有念想的东西,尽可能做到,每一张照片,不管过多少年,都有可读的故事和信息,都有值得回忆的内容。我喜欢在我的照片中记录那些有时代感的符号、印记、标识和物件,这些元素可以让我的照片拥有更多的留存价值。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史家情怀”,这只是一个纪实摄影师的本份。

放下自己心无旁骛。目标决定行动方向,目标的确立取决于价值观。不同信仰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都有不同的价值观。然而,在人类社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高级的道德标准,那就是舍己。母爱,之所以伟大,因为母亲可以为孩子舍己,英雄,之所以永恒,因为英雄可以为理想和信念舍己。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抛开自己,放下名利,就可以轻松做人,努力做事。搞摄影同样适用这个原则。我在40年前拍摄,为了发稿,追求数量,20年前拍摄,为了获奖,追逐大事件、大人物,10年前拍摄,为了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现在仍然拍摄,只为了留下感动或者震撼的瞬间,平凡小事、平凡百姓成为作品的主角,希望用图片传播爱和希望。

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创作离不开生活。然而仅仅拘于繁扰的生活,创作灵感会慢慢远离。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创作高峰期,或者说是辉煌时期,但如果活得够长,几乎都会掉进一个灵感枯竭的井底,我暂且不去追究这个过程的原因,但是可以探讨再创辉煌的途径,那就是超越自我,因为“我”非常有限!超越自我没有其他途径,只能把眼睛从自己身上挪开,向上看,领略造物者的奇妙,寻求生命的真谛,这样才能再次展示卓越的艺术人生。艺术是超越国界的,艺术创作则是超越艺术家本身的,才会有永恒的艺术作品。想成就卓越,先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