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评选,产生获奖人选19名,其中,纪实摄影类8名,艺术摄影类8名,商业摄影类3名...[更多]

略谈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

张雷

决定性瞬间,是新闻事实的瞬间精华,是军事新闻摄影的生命。

军事新闻摄影本质上是纪实摄影。它不是将新闻事实记录在活动影像上,而是将新闻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用一幅画面表现一个新闻事实。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能准确把握住军事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所谓军事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笔者以为,就是在整个军事行动进行时,恰好有一个瞬间,人物、时间、地点等元素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的那一瞬间。

如果一幅军事新闻摄影作品抓住了那个决定性瞬间,那么它就可以称之为永恒的经典。例如,1945年2月23日,美联社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美军陆战队将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的照片(图一),将新闻主体的情感和蕴含的思想浓缩在了一瞬间。他不仅代表着美军硫磺岛战斗的胜利,更让人感受到了血与火所凝聚的震撼力量。战后,这幅作品被视为美国的“国家圣像”被珍藏于华盛顿博物馆,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那么,要想拍到这样集思想内涵、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瞬间精华,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层次、新闻视角、工作态度和摄影技巧缺一不可。

高度的新闻敏锐,是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必要前提

抓拍“决定性瞬间”不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也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要求摄影记者抓住能够反映新闻事件真实面貌和本质特征的瞬间形象。

但是,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军事新闻事件亦是如此。军事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要能对看到的事物进行选择、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站在新闻、政治、审美的高度,抓取具有全新视觉感受和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决定性瞬间”。

比如1968年,美国著名记者爱迪·亚当斯深入越南战地抓拍的一幅《西贡街头枪毙越共》(图二)。正是作者具有的军事宏观视野和政治认知高度,才准确抓住了越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决定性瞬间,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认清了美国侵越的本质。

笔者以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瞬间形态。决定性瞬间却不多,稍纵即逝。决定性瞬间寓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以视觉效果来看,这种决定性瞬间的出现时机,对不同事物、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前的瞬间,即“将到而未到的顶点”的瞬间;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时的瞬间;有的也可能是高潮过后的瞬间。这就要靠摄影者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锐性了。

如果一个摄影记者对军事新闻事件没有超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锐性,就不会“嗅到”那些“黄金点”瞬间所在,也就抓拍不到这些决定性瞬间,成就不了堪称经典的摄影佳作。

置身第一现场,凸显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无穷魅力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匈牙利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不少记者尤其是战地记者、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座右铭。他告诉我们的就是,记者要离新闻现场近些,近些,再近些,那里才是决定性瞬间产生的沃土。

1936年卡帕在西班牙内战前线上拍的《共和国士兵之死》(图三),可以说是运用“决定性瞬间”理论进行抓拍的登峰造极之作。那个跃出战壕冲向敌阵之际身中枪弹、即倒而未倒的西班牙共和国士兵形象,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客观信息和思想内涵。

笔者认为,像这样的作品,所谓焦距、光圈等技术要素都不必过分计较,照片所定格的决定性瞬间的现场性、真实性、历史性已经让它成为绝对的经典。所以,第一现场是成就军事新闻纪实摄影的关键所在。

但是,许多新闻现场都是充满危险的,笔者以为,这时的军事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有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敬业精神。比如在重大军事演习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事摄影记者要像一名战士一样,始终冲在第一线,这样才能扑捉更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10余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星夜驰援,抗震救灾。作为军事摄影记者,要想捕捉到抗震救灾最震撼、最有生命力的画面,别无他途,只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许多摄影记者拍摄的抗震救灾新闻摄影作品,就是摇摇欲坠的房屋前、轰然而下的山体滑坡前、疫病潜伏的重灾区拍摄的。事实证明,这样定格下的决定性瞬间才具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视觉冲击力,赋予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持久生命力

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它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形象。图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相对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如果一幅新闻照片本身没有视觉冲击力,其文字说明就更少有人去看了。

目前,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在铺天盖地的图片影像中,新闻照片这种传播信息的“形象”只有具备超强的视觉冲击力,才能一下脱颖而出,抓住读者的视线和眼球,冲击读者心灵,引发读者共鸣。

从理论上来说,视觉冲击力是新闻事实发生中最典型的、最终本质的、最具信息价值的造型形象和决定性瞬间的定格。所以,捕捉到这些“造型形象”和“决定性瞬间”,照片就有成为经典的潜质。

笔者以为,所谓视觉冲击力,并不一定是抓取那些画面震撼、构图奇巧、让人眼睛一亮的决定性瞬间。更多的时候,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形成最具震撼力的视觉冲击效果。而且,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其决定性瞬间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他们或是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或是最生动的瞬间,或是最富有特征的瞬间,或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等等。只要这个决定性瞬间撞击了受众的心灵,让受众产生了思考和共鸣,照片的所谓“视觉冲击力”就马上凸现出来了。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瞬间形态。决定性瞬间却不多,稍纵即逝。摄影作品《鹰击长空》(图四)是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那一时刻的决定性瞬间。空中梯队飞机拉起的长长的彩烟即将通过天安门城楼时,作者使用超广角镜头,把现场观众和空中飞机充分地展现出来,画面形成对角构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实现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受众从画面中产生历史纵深感及精神共鸣,营造很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很好地展现整个事件及其所反映出的新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