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更多]
赋予摄影作品更多的“魂”
——浅谈摄影记者应掌握的几种思维方法
贲道春
毫无疑问,相机就是摄影工作者手中的武器.特别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相机的科技含量得到了空前提升,这一方面为我们拍出更好的照片提供了技术保证,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保存和查阅图片资料带来了极大方便。然而,高科技可以给我们带来种种方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我们的思维。相反,科技越是发达,手中的相机越是先进,我们越是要开动脑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摄影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方法跟上科技的发展,才能拍出顺乎时代发展的新闻照片。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认识工具,它是连接摄影者与被摄场景或人物的桥梁。就摄影工作者而言,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出准确判断,才能够将准确代表事件的瞬间摄入镜头。
本文谈谈摄影工作者应掌握的四种常用思维方法。
一、动态思维。动态思维是一种运动的、调整的、不断择优的思维活动。它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改变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目标。它具有流动性、择优性、建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1962年获得普利策摄影奖的《六十年代的诞生》,抓拍的是新任总统肯尼迪和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背影。照片画面平淡,没有扣人心弦的瞬间,没有强烈夸张的构图,没有美妙优雅的光线,甚至没有可以引发联想的典型环境标志。但就是这样一幅新闻照片,却很能说明摄影记者掌握这种思维方法的意义。一是能够增强对工作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客观环境条件和事物内部的要素都在不断变化,摄影工作者的思维也必须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较快地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当时新任总统肯尼迪和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刚刚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例行的亮相结束后,记者们散开了,只有一位美联社的记者感觉到他们背影流露出的孤独与沉重。因此,当别的记者以为“好戏已落幕”时,这位美联社的摄影记者的思维随着眼前一切的变化而迅速变化,拍得了这张难得的经典之作。二是能够增强选择性。摄影记者为了达到某一拍摄目的,就必须依据变化了的场景不断分析,从各个角度考察问题,对各种可用场景系统分析、比较,做出优化性选择,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美妙瞬间。肯尼迪和艾森豪威尔的例行亮相结束,但对肯尼迪而言,只是刚刚登上美国的历史舞台,而对艾森豪威尔而言,离开了总统宝座也并不意味着完全退出美国的历史舞台,特别在特定的60年代,照片中初春尚未复苏的树林,蜿蜒前去的狭窄石径,以及两个男人沉重的背影,很容易给读者以一种新任总统和离任总统“任重而道远”的感受。三是能够开阔视野。动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把系统内的种种要素以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使思维活动成为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多角度的统一整体。这张以思想内涵取胜的照片属于一位有思想的摄影记者,他必须有开阔的视野,对60年代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政治氛围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别人都放下相机的时候按动快门。
二、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能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境界,能够暴露和掌握事物内部矛盾,并从整体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上去认识事物。辩证思维认为,一切基本的理论思维方法都是相互结合的。这些结合主要有:归纳与演绎的结合,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抽象与具体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摄影记者全面、客观、历史地认识、分析、处理眼前的一切。比如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一片废墟,人们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但一位行进在废墟边上的德国妇女却手捧一束或是从郊区亲手采来的,或是用买早点的钱买来的一束鲜花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位西方记者抓拍到这一画面,并断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德国人民,德国会很快再次发展起来。确实,把德国纳入一定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虽然走了弯路、甚至有不光彩的历史,但一次次崛起却是事实。因此,当绝大多数人眼中看到的只是战败国的废墟时,这位摄影记者却能从废墟中
看到德国崛起的未来,这不得不归功于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方法。
三、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多侧面、多角
度、多层次、多变量地考察事物。掌握系统思维,有助于摄影记者联系地、全面地观祭和处理问题。1996年见诸《工人日报》的新闻照片《窑主与矿工》,边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5月16日,在贵州西南贫困山区,一个矿工在为赫章县野马川镇窑主(站立者)从半公里多的斜道井下一次拉上来225公斤煤。按照协议,一次付给矿工13元工钱。”照片上凸现的原始笨重的生产方式,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效益极低的生产力,以及窑主与矿工对比鲜明的生产关系,让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是摄于改革开放近二十年、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中国!问题还不仅仅限于此。近几年,新闻媒体对许多非法小煤窑进行曝光。一些黑心老板只顾牟取暴利,根本不在安全生产设备上投资,一旦发生矿难,就掩盖实情,瞒报死亡人数,甚至夹着钱包逃之夭夭。这些所谓的企业法入,有的花钱买“合法”证件,有的干脆什么手续都不办,少数执法部门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两眼全闭上。大多数非法经营者背后,都隐藏着一些肮脏的东西,明里说是“地方保护”,实际上就是腐败。所以许多矿难发生后,每拔出一只萝卜(黑心老板),总会带出一些泥(贪官)。从这个意义上讲,《窑主与矿工》的摄影者具有多质、多变量、多层次,多向性的眼光: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一些丑恶现象,为什么会沉渣再起呢?对这个既带有感情色彩又涉及理性认识的现实问题,摄影者不仅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幕,而且也引发读者不得不认真思考诸如《劳动法》、《矿山安全法》的执行情况、工人的生存状况、贫富差距等同题,从而为读者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地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国提供了鲜活的载体。
四、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求摄影记者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拍别人所未拍,勇于破旧立新,不落俗套。现在不少新闻照片给人的印象是“似曾相识”,而且同一幅照片加上不同的文字说明便成了不同的新闻照片。比如今年7月l8日某报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一名武警学员和几名武警战士各捧着一本杂志笑容可掬地围坐在一起,图片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xx部队新分配来的学员利用在院校所学知识为部队建设服务。图为学员帮助战±学习科技知识。”学习科技知识不是玩“击鼓传花”,用不着在草地上席地而坐,谈笑风生。显然,这种“摆拍”痕迹瞬显的照片,且不说思想深度,就连起码的“新意”也无从谈起。由于类似的照片多次出现在同一报端,难免让读者对报刊新闻照片的总体质量产生疑同。同样是拍学习、求知,解海龙的《我要读书》里苏明娟的那双充满期待的“大眼睛”,却让人过目难忘。生活中女孩子的“大眼睛”比比皆是.为何苏明娟这双“大眼睛”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这显然不仅是运用镜头的角变,而是深深包含着解海龙对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的思考与忧虑。因此,可以这么说,创新赋予新闻照片以生命力,而摄影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又来源于其思想高度和思维方法。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所谓新闻照片,从表面上看是图.片的平淡无奇、波澜不兴,照片背后反映的却是摄影者思想的老套与知识的浅薄,以及思维方法的呆板与固化。
新闻图片隐性信息的传递
贲道春
新闻图片首先是一种视觉新闻,因此,它的瞬间形象信息十分重要。可以说,成功的新闻图片,应该是一种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都能看得懂的国际形象语言。新闻图片作为一个信息载体,它不仅传递显性信息,也传递着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是由图片画面本身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指由于摄影者的精心“打造”,并借助读者已有的经验而传播给读者画面之外的信息。隐性信息使得读者获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使得图片本身更具新闻价值。
一、摄影者的“制码”与读者的“解码”
面对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摄影工作者也许会拍摄出不同画面、不同效果的图片。摄影工作者拍摄的过程——从符号的角度看,对某事件(场景、人物活动等等)如何取材、拍摄、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是一个“制码”过程。这一过程取决于拍摄者对世界的看法,如知识结构、个人阅历、拍摄经验等等。为什么处于同一事件过程中,不同摄影者拍出的图片画面各异、风格各异甚至表达出的效果也各异呢?这除去拍摄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外,重要的是摄影者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摄影者个人的素养了。毫无疑问,在采访摄影之前,摄影者对即将发生的事、见到的人必须有个基本的思考: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突出什么样的重点?经验比较丰富的摄影者,也许在拍摄前并不会刻意思考使用何种表现手法,如何拍摄,他们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及相关经验,又会在脑子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某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最后,他将他临场发挥拍摄出的图片,连同其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的理性认识,借用其拍摄的图片这一信息载体充分地表达出来。
同样,对拍摄者精心“打造”的图片,读者也会有一个“解码”过程。所以,摄影者拍摄出的图片,可能蕴含众多的信息。但对读者而言,判读其中的某一信息,既与新闻图片本身的可视性有关,也与读者本身的情况(如个人阅历、知识结构等)有关。因此,从读者角度看,摄影者善于运用新闻摄影特有的语言与读者交流和对话。同时,必要的文字说明也是不可或缺的。说到底,新闻摄影是以图片形象为主和文字为辅的结合体,由于新闻所具有的新闻性、形象性和典型的瞬间这一独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必须佐以真实、准确、鲜明、生动、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这也有助于帮助读者正确“解码”而不至于发生歧义。
二、隐性信息的存在与表达
毫无疑问,摄影者的“编码”过程是用心良苦的过程。他既要通过图片的可视效果,告诉读者直观的东西,又要试图以某种方式(但载体就是图片本身)告诉读者图片外的东西。因为某幅(组)具体的图片,毕竟“容量”有限,无法像电视那样通过不间断的画面给观众以巨大的信息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者除提供给读者画面上的显性信息外,更需要馈以读者画面以外的隐性信息。
隐性信息,以其功能划分,主要有启示性信息,情感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
一般说来,启示性信息往往图片以时代背景或以社会固有的道德准则与坐标,引导读者的思维透过“现象,(图片)看本质(图片背后反映的深刻主题)。”比如,去年上半年,《解放军报》先后3次刊登3组反映陆海空三军将士训练的图片新闻。它向人们直接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人民解放军将士正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挥汗训练场,刻苦练精兵。但当时的背景是,陈水扁为首的台湾民进党执政后,“台独”势力抬头一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组照片无疑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启示性信息:如果谁想把台湾从祖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会誓死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几乎所有的图片都反映摄影者的特定情感,对读者而言,这种情感是以图片为载体,引发其强烈情感而产生的共鸣。如刚刚在上海结束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在上海科技馆楼前,身着中式对襟红色唐装,笑容满面地迎接同样身着各色中式唐装的各经济体领导入。江主席与各国领导人的图片纷纷出现在中外的新闻媒体上。江主席那身得体的对襟唐装,以及充满自信的徽笑,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领导人,真挚地热爱中国,热爱着中国人民的深切情感。同时也昭示世人:在世界经济前进放缓的今天,中国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成为现实。此情此景,无疑也让每一个中国人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说,刊登在全国各报刊上的图片中,江主席充满自信的微笑是一个亮点。与之有别的是,国外媒体发布的同样内容的图片,却很少或根本不愿意向世人传递这些信息。如路透社发布的图片中,只是告诉人们:“1 0月21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新落成的上海科技馆欢迎前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宾主双方身着中国传统对襟上衣,谈笑间中国风情浓郁。”
图片无疑反映出摄影者的主观倾向,这便使得图片自然而然地带隐含的评价信息:或肯定,或否定,或欢欣,或伤痛……
隐性信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含蓄性。它往往通过拍摄者的精心“打造”,诉诸读者的悟性,读者可以根据直觉和生活经验加以领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读者愿看、想看、爱看,而照片本身也因此中看、耐看。
三、隐性信息对新闻摄影者的要求
说到底,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隐性信息,其直接载体还是图片本身;换言之,新闻摄影者必须借助自己手中的“武器”,加之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判断力,把成功的图片奉献给读者,在向读者传递显示信息的同时,传递更多的隐性信息是关键。
首先,要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数码相机、电脑传输等高科技手段运用重叠拍摄领域的今天,我们自然享受着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但正如战斗力是入和武器的最佳结合一样,拍摄高质量的新闻图片,拍摄者仍然是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摄影者“透过现象‘拍’本质”,从而使图片向读者传递的信息不局限于图片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出拍摄者的思想深度。
其次,新闻图片拍出来是给读者看的,而不是给自己欣赏的。因此要从读者关心程度和社会的影响力去把握新闻价值。或许,“新闻背后的新闻”,更是许多读者所关心的。
再次,积累是新闻摄影工作者提高判断能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经验的积累。这对专职从事摄影的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记者必须是“通才”而未必是“专家”。当我们采访某些专业人员,我们必须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赢得其积极配合,更生动地表现其形象、事迹等,同时,也能够通过画面,让读者了解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