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更多]

阳光下的三种符号

张兆增

我的纪实摄影,力求融汇两种内容和价值:记录社会、佐证历史和捕捉经典的、戏剧化的生活瞬间。前一个是像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芸芸众生,镜头里全是历史信息供后人解读。后一个是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框取包含了生活意义和美的价值交织至顶点生成的,历史性的、决定性的、经典的时刻。

社会生活是意义森林,哪一束光照耀的叶片最亮眼?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意义生成瞬间,是意义强度导致生活戏剧化,变成纪实摄影艺术的瞬间。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认为,社会变成文化的过程,即是符号和意义的产生过程,艺术同其他符号形式一样,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独特性在于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所以,广泛记录社会,为历史佐证是对的。但是,历史是一条黑暗的隧道,要有火炬照亮回去的路。我们需要找到那束火炬。

当我们不能见证历史性时刻的时候,我们摄影人不能因“生不逢时”而对我们每天变化的社会视而不见。我们每天面对日升日落、枝叶婆娑,社会总是在那不经意中变化着。纪实摄影的镜头就是要对准社会的变迁,寻找“决定性瞬间”,记录寻常百姓,表现他们丰富的生活和深刻内涵。

我从事摄影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1983年加入了北京广角摄影学会,接触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影友。广角摄影学会提倡用广泛的角度记录社会、记录普通人生,这是广角人的风格,也成了我的摄影理念。三十多年的纪实摄影实践中,无论是普通北京市民还是中国矿工,他们总会带给我感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特定符号,那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力量。其中,有三种符号我常常用镜头捕捉:典型生活元素、群体仪式和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一、 经时间打磨而愈发闪亮生活元素

“80·北京”。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我用大量胶片记录了我最熟悉的北京城的时代变化。这些照片曾长年沉睡在抽屉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压箱底的东西变得越来越耀眼,曾经的历史在我眼前戏剧般上演。于是,就有了2014年“80·北京”摄影展。

“80·北京”摄影展非常成功。展览期间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几十家网站在线展览和转载,直到今天微信朋友圈还在广泛传播。“80·北京”这组照片记录的是普通北京人曾经的平凡生活,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的生活缩影。与这种典型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衣柜、健美裤、摇摆舞、解放牌卡车、钩子秤等典型的生活元素,经过时间打磨成为闪亮的历史符号。“80·北京”像打开时光隧道的一把钥匙,把人们又带回到了上个世纪。展览过程中,一位朋友打电话说,看到平安里大街上那家曾经的石油零售店,就想起逝去的岳父,想起曾经到那里买煤油给岳父心爱的小猫清洗油污,想起与岳父相处的许多美好时光。

典型生活元素,是一个时代特定的无法代替的符号,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识。这个符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旦再现,会瞬间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时代。

“冰与火”。中国煤炭三十年冰火两重天是中国煤炭行业坐过山车的真实写照。由于过度开采、节能减排、环保等多种原因煤炭行业从黄金十年走入低谷。我的镜头里记录的是不同时期矿工不同生活的典型特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狭小的餐厅、简朴的工装、班中餐的铝饭盒等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生活元素;煤炭“黄金十年”,酒吧里嗨歌、狂饮的年轻人,以豪车作为标志的新土豪,黄土高原上反差强烈的成排别墅,代表着一个煤炭行业兴旺发达的时代;再到今天煤炭产能过剩暂时步入低谷,明星挂历成了矿工的赊账薄、镜子上东北狗皮帽子映衬下的老旧煤机维修车间、分流矿工离别场景,这些典型生活元素就是中国矿工三十年典型生活符号的变化史。

典型生活元素因为是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更多承载生活的意义和情感。

二、融入丰富文化内涵的群体仪式

仪式,一般指典礼的程序形式,是群体社会意义生成的初始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符号体系中,仪式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普通北京人还是中国矿工,我都愿意把他们放到一个群体当中,记录他们在某种程序性时刻、特定背景中的表现仪式,力争在历史长河留下那一刻的印记,让人们留恋、回忆。

在古人的观念中,三十年为一世。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整十或百的年份,往往被赋予惊醒记忆的内涵,迫使人们正视历史的延续与教训,回忆与思考。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发廊里贴上耀眼的大明星照,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菜农站在车上批发蔬菜,公园驱赶跳交际舞的人群,风靡一时的中国气功热中,人们在公园里集体练气功,这些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投影,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的人对这些都印象深刻。

矿工出入井、矿上新来大学生、矿山婚礼、系红丝带井下搜救幸存者、塑造高大矿工形象等等,都是煤矿人的群体仪式。这些仪式深深地烙印在煤炭人的心中,也许几十年后再见到这样群体仪式,人们还会立马想起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群体仪式不仅产生意义,更是一种时代文化。当仪式成为历史符号,感染力不会因为时间侵蚀而焦脆散落,恰恰相反,它会如引路的火炬,把人们的记忆顺时空返回到从前。

《互敬》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如今的北京平安里十字路口,现在甚至全中国,再也见不到这种仪式。但是,这个历史符号的温暖穿越三十年的时光,至今它的热流更加扩大,直接可以传导到心头。

老北京有大量的地域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符号,护城河边的遛鸟人,当把镜头对准他们时,该如何表现?真实记录场景,已经有足够的文化信息。但是,我还是决定把这些遛鸟人召集起来,排列好队形,采用没有任何手法的拍纪念照手法去拍摄,用朴实的仪式重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内涵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会得到增强。今天看来,这张照片已经不仅是北京民俗的真实记录,也是以一种仪式,向北京传统文化致敬。

三、难以言尽的神秘印记

卡西尔认为,符号具有抽象性和多变性。在我的摄影实践中,难以言尽的形象印记常常引起我的好奇。事实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印记我并不是有意寻找,而是在现场会不经意间跳入我的视线,刺激我的神经,我会尽量拍下跳入我眼中的印记。将刺激我神经的感觉记录后传递给读者。用印记去说话,这些印记会对照片的情感起到集聚、烘托作用,或导致意义的散射、漫延。

“80·北京”摄影展中西四家具店那幅作品,209元就是一个时代的神秘印记。神秘到了如此简陋造型、如此廉价的价格怎么也不会让今天的年轻人把它和流行、时尚联系到一起;怎么也想象不到就这么个“木盒子”能是当时年轻人结婚必备的家庭三大件。

2015年夏天,我去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一家煤矿采访。因为矿井关闭,矿工要么分流到新矿区,要么离岗。这对所有矿工来说,是一段艰难选择,他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拍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年轻矿工,呆呆地站在一堵墙边,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身边的墙上留有很多手掌印,我不知道这些手掌印是谁印上去的,也不知道印这些手掌印有什么含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矿工汉子们闲中无所事事的一个标志。一片黑色的手印、一位迷茫的矿工、真实记录这个场景,让图片笼罩着一层无奈和伤感的气氛中。

生活元素、群体仪式、神秘印记,它们会常常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经心的留在了我的摄影作品中,它是我纪实摄影、人文摄影的偏好,是我摄影中的风格。其实,纪实摄影可以广泛记录社会,艺术符号同样多元。但往往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力度的符号才能让人们的神经兴奋。因为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成为历史,不是所有的符号都能成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