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佳作

杜子作品:《瘢痕》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作者:杜子 2013-11-18

查看大图

    杜子凭借作品《瘢痕》荣获201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评委会大奖。他的以冷峻、清晰、超大体量的景观系列摄影《瘢痕》,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付出和依然在付出的巨大代价。杜子介绍说,这组作品除了拍摄过程异常艰难以外,他的每张照片都是由至少200张高分辨率的数码文件拼贴而成,每张照片像素高达十几亿甚至三四十亿。他就是要用惊人的细节呈现不合理景观的存在,从这个层面来说,杜子的摄影语言和输出形式是与他“蓄谋已久”的摄影题材高度契合的。

  展览前言:
     三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高歌猛进的工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包括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但同时面对的问题也是巨大的。这块土地上温情脉脉的田园景色变得日益稀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已渐成传说,越来越多的是GDP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兴建与废弃。  
    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早期的旧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在朝野都得到了实用主义的默认和奉行,认为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这一切,在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下,更是蔚为奇观。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情境,造就了中国目前复杂丰富的社会和自然景观,也催生出一批异于以往的摄影师,他们“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重新审视日益畸变的故土,一种新的景观摄影风潮日益成形”。
     杜子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杜子近期拍摄的作品都来自一些体量超大的人工景观,矿山、采石场、削山造地、矸石山、鱼鳞坑、露天矿坑、围海造田、沙漠固沙……  
    由于这些景观巨大的体量,在卫星地图中都形成了迥异于周边环境的影像,就象一块块瘢痕缀于地球的表面的肌理之中。而他所呈现的影像也使用超高的10亿、20亿、甚至数十亿像素的“巨像”,纤毫毕现的表现这些巨大景观的微小细节。让我们在巨大与微小的对比和映衬中重新认识人类和土地与环境的关系。
 
    杜子简介:
 
1968年生于太原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宋庄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
1991年至2004年任人民摄影报社记者、图片编辑、理论编辑、文化发展中心总经理
在人民摄影报社开办了《外国摄影家档案》、《新论导读》、《摄影家访谈》、《佳作赏析》等栏目,并作为主撰稿人,致力于国外摄影的引介和推广。期间,撰写社论、评论、访谈等数十万字。
2005年起自由职业
2009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策展人  
2011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学术展执行策展人 
2011年起职业影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