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忆南摄影集《眩点・视点》近日出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5-12-14
查看大图
摄影师简介
赖忆南,「现在摄影」创办人,摄影指导及广告导演。赖忆南,「现在摄影」创办人,摄影指导及广告导演。2012年中筹办「现在摄影」组织,并举办同名专题街头展览,这是香港首个在街头举办的相展,赖忆南首任策展人,汇集四位本地摄影师,以街头速摄形式,追逐流逝的光影,游走于城市角落,记录霎时衝动,让按下快门的一刹将时间定格。
2012年中筹办「现在摄影」组织,并举办同名专题街头展览,这是香港首个在街头举办的相展,赖忆南首任策展人,汇集四位本地摄影师,以街头速摄形式,追逐流逝的光影,游走于城市角落,记录霎时冲动,让按下快门的一刹将时间定格。同时曾夺得多个摄影及影片拍摄的国际奬项。
其作品曾入选「201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青年影像项目,台湾高雄市驳二艺术区「SNAP * HERE & THERE 这裡那裡摄影展」及香港国际摄影节「森山大道回应展」;2015年内参与的摄影展览包括「新狮子山精神」及「劏房围城.住屋贫穷与能源贫穷」展览等。从事摄影创作之馀,现兼任浸会大学讲师,与年轻人分享摄影文化。同时曾夺得多个摄影及视频拍摄的国际奖项。
眩点・视点
「眩」,乱也、惑也,总看不清,眼前若隐若现的图像,混乱不堪。快门按下的一刻,眼前的图像定形了。翻看相片,除了拍摄当下吸引我的情景浮现脑海,往往找到意料之外的亮点,成为了新的「视点」,情景更丰富,也混乱了。
曾看过一本书名为《复眼的映像》,是日本导演黑泽明御用编剧桥本忍的创作自白。这书名非常切合我创作时的状态--我的一双眼与镜头光学结合,镜像就一幅幅的呈现。在复眼镜像有机的化学作用激发下,摄影欲望如毒瘾般曼延全身,深入血管。经过这几年的拍摄累积了一些作品,虽然每张作品均是有意识地进行,然而要给它们来个分类,却让我感到万分焦虑,仿佛需要一个管理学学位在浩瀚的二进制电脑硬盘内筛选作品、归类、再细分,重复再重复。我告诉自己,也许是时候需要作一个阶段性的了断,为某些题材划上句号。
反复思索后,回到了最初的想法--探索自身摄影作品最初的原点。寻找隐藏在城市吞噬我视觉的原素,到底是光?是影?还是角度?自觉又不自觉地,「视点」一词浮现在脑海。
「视点」,教我想起了台湾电影《一一》。戏里的小演员洋洋拿着相机,拍摄身边人的背影。这是一个很哲学的视点,导演杨德昌的概念,正是说出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看不见自己的背面,一个永远无法单纯以眼睛捕捉得到的视点,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盲点。因为这出电影,我不自觉地化身戏中的洋洋,强烈的欲望逼使我拍给你们,也拍给自己看,想看看这一个又一个的背影中,能给我们说些怎样的故事。
同样来自电影《一一》,导演用旁观者身份远眺隔着玻璃的咖啡厅、餐厅、睡房和车箱等场景,这样的视点,教我印象深刻。虚实光影重复叠影在玻璃上,再反射到镜头,造就了现代城市独有的意像。我再一次偷换了导演的概念,变成了属于我的视点-以镜头探索玻璃外与内、两个世界交融下所得出的化学作用,一个看得到,却触摸不到的虚实交汇之地。
相片作为一种载体,早已与文字分庭抗礼,它可化身公共媒体,也可以是人类最私密的情感日记。要阅读并意图去了解一位写真家,你得去翻开他的照相簿,看他的展览,读他的书,听他的讲座,甚至幻想他会打开纷乱的电脑硬盘,让你窥看那从未曝光,未有修整过的原始档;当然吧,说是幻想,这自是不可能的。因此,摄影集作为相片此载体的「超载体」,却似乎为探索摄影者以及摄影者自身,提供了一个较清晰的索引。
眼睛的图像投映到镜头,同样的乱同样的惑,因为镜头就是我的眼睛,我的视点。《眩点・视点》结集城市角落的点与线,构成特定时间的「定影」。呈现出来的也许不是一种集体回忆,却记录了稍纵即逝的瞬间,也是来自我--赖忆南最直接与纯粹的「视点」。
站在属于自己的原始视点,复习着同样的光线,再次拿起相机,我感觉到一份熟悉的欲望,要继续拍下去。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