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时代的肖像——姜健、江融肖像摄影作品联展》北京展出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高元 2015-07-22

江融《我联合国人民》

江融《我联合国人民》

江融《我土著人民》

江融《我土著人民》

江融《我中国人民》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筑梦者》

查看大图

江融《我联合国人民》

江融《我联合国人民》

江融《我土著人民》

江融《我土著人民》

江融《我中国人民》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孤儿档案》

姜健《筑梦者》

7月20日,《时代的肖像——姜健、江融肖像摄影作品联展》在中国摄影画廊开幕,共展出姜健的《主人》、《孤儿档案》、《筑城者》系列,江融的《我联合国人民》、《我土著人民》、《我中国人民》系列共计130余幅作品。

姜健是“具有强烈的肖像意识”的摄影家,1990年代前后的十多年里,他访遍河南农村,为当地农民在他们自己的家中拍摄了一系列环境肖像,留下了一部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北方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服饰和家居”的庞大而丰富的视觉样本。《主人》系列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经典文本。
 
《孤儿档案》的叙述方式则像是一个被故意拉长的时间过程。孩子的成长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总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但是艺术家从2004年起通过反复回访拍摄,将12位孤儿十年的生命过程视觉化,逼迫观众直面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成长现状。
 
 
而《筑城者》系列,姜健又采用了一种影像叠加的修辞方式,这些在影像中模糊不清的,来自于农村的建筑工人和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中所建造的项目只有一种劳动关系,却无消费关系;而这些建造这些建筑的劳动者又常常被这些建筑的消费者所忽视,甚至歧视;一种不合理的劳动关系和隐形的社会矛盾在照片中获得视觉化。
 
 
江融的作品也都采用一种历时性的创作方式,但在画面的经营上,特别是在《我联合国人民》和《我土著人民》两个系列中,所采用的则是肖像创作上经典的用光和构图语言。从2004年起的五六年时间里,江融拍摄了每天一起在联合国工作的同事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族、不同传统和不同风俗的土著人群体。这些作品呈现出丰富而鲜艳的色彩,精致的细节,饱满的情绪。作品标题中所出现的“我”和“人民”等用词,更进一步点明了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彼此无间的交流。这样的一种美丽的画面所喻示的正是大多数人对未来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当然,对中国的观众而言,可能感觉更为亲切的还是《我中国人民》系列。在2008至2011年间,江融踏上了追寻家族源头的旅程,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作者多次回国,跨越十多个省份,最终不但如愿以偿地找到了“江”姓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获得情感上的收获,在找寻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寻根的路上,在中国的农村和城镇里,他拍摄一系列陌生人的肖像,最终积累出了这组《我中国人民》。这些普通人的面孔可能并不那么“完美”,却一样特别美丽。
 
 
《时代的肖像》全国巡展首站由中国摄影画廊主办,8月21日展览结束后将前往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上海瑞像馆、长安影像中心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