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影像

2016中国罗平·新风景摄影展参展作品赏(6)——某时某刻

来源:未知 责编:zhenni 2016-02-29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查看大图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陈安定作品《时-境 》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某时某刻》


策展人:徐晋燕

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从来没有如当下这样,有着数以亿计的参与者,每天都可看到无数的影像和制造影像的人。世界上应该没有那种题材和方式没有被拍摄或实验过。

云南更是风光资源大省,全国摄影人前仆后继一批一批的拥挤在元阳梯田、罗平菜花、东川红土地……..等地,制造着无数一模一样的影像。

这次受命组织一个云南的风景影展,竟然发现在云南很难找到几个真正有对风景有自己内心独特认识和感受的作者,有几个优秀作者前几年各种影展也都亮过像,所以只能拿几张自己和另俩个作者的照片凑成了这个展览,算是介绍拍云南另一种风景的人吧。

·刘滔作品《莫名与致敬》

手上有一本爱德华•斯泰肯于1962年策展的由美国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们拍摄的照片集《艰难岁月》照片所呈现的是1935年至1941年间的美国“风景”,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这支“国家摄影队”记录了农村与城郊的人文风貌——异常艰苦而光荣的劳作:满目疮痍的贫困以及贫富悬殊;艰苦卓绝的迁移与竭尽所能的定居。这些照片从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美国农业新政也成就了两位卓越的拍摄者:沃克•伊文斯、萝西娅•兰格。兰格就其名作《迁徙的母亲》说道:“(她)觉得我的照片或许能帮到她,所以她便帮了我。”就那幅照片是否真的帮到了照片中的那位女士?兰格给出的答案诚实谦虚并显示出非凡的智慧。斯泰肯在展览前言中说道:“摄影可以记录、可以叙述、可以用于宣传”。“ 宣传”一个带有群体意识及政治色彩的词汇,这一概念成为讨论的焦点。(参考《宣传的证明还是宣传的工具:何为摄影角色?》作者:加布里埃尔•博雷)

最为独立与辉煌的美国影像诞生于十年后。这时“山姆大叔”已然从经济困境中走了出来。1955年至1956年罗伯特•弗兰克成为第一个拿到古根海姆基金资助的外国人(独立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孤立),在一片为本国繁荣的叫好声中这个外来者“独自”上路,驾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周游了异国风光,拍下了名作《美国人》他也直言不讳:“我努力工作并不是仅仅为了拍照,而是为了在我的美国照片中给出一种观点——美国是一个有趣的国家,但这里有许多我不喜欢并且绝对不会接受的事物。我也试着在照片中展示这些”。此后,摄影师们尾随其后似乎都变为了要积极表明自己观点的实践者与独行侠,力图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并成为一个自由者。

然而,“过去的东西之所以有影响力,与其说是需要有一种榜样来让人效仿倒不如说是需要有一种规矩去供人摆脱。”伊安•杰夫里在《摄影简史》弗兰克章节中说道。 人既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又生活在人际中。片面化的“独立精神”与片面化的“集体意识”同样具有危险性!而关注、拍摄、发表以社会风景为核心的照片实是对人性问题的考验与拷问。其复杂并艰险。所有的疑问往往会同时指向被摄者与拍摄者。在此要向我喜爱的上述三位摄影师致敬!

至于我为何拿相机?为何拍这样的照片?多数时候无以名状。是必然中的偶发、扩充、扩散或有莫名之力让我降生于此、学习摄影并承担其完成?又或者可以去为想要的结果分析出若干原因……但这些说法我都不满意。人性很复杂,某时某地我会被莫名所困。在其中摸索,我感到的这个世界要么毫无条理要么有太多的条理,伤痛如影随行。在废墟上拍照、在公路上拍照我觉察到周遭环境气氛极度的不安全,但又被镜头里极具张力的景象刺激着想要努力去表达。我会发问怎么是这样的,原因何在?静一静,然后按下快门。拍照于我来说有着双重魔力:探究自己内心的呼声;看身边不寻常的事。但一个观察者往往受困于自已或与生俱来的局限,例如:对传统与本质的不理解;破除规则渴求获得自由的冲动;恐惧与自欺……我们都太脆弱、太在乎自己!在这片梦幻的“废墟”上如此的执着与任性;我们又都太不在乎他人(或许是刻意去回避),建立了这片如此真切的废墟,让野蛮肆意后再度用温文尔雅来扼杀!如此往复。怯懦与野心并存着的莫名。

·陈安定作品《时-境 》
 
“上帝与自然共创经纬,令自爱与爱人殊途同归。”——蒲柏。

愿每个个体意识的真实成熟都能结出正果而不再以“莫名”来宣告其终结。我坚持摄影,是应为它的记录属性。照片说不说谎还是由拍摄者把握着。
 
我们身边的世界在不经意之间就改变了。某一个时间段后,你会突然感到“时过境迁”的变化,很多消失的东西其实是伴随着你的生命历程的。

我从家中的窗户向外凝望时,一栋哪怕是最不“上相”的现代大楼也像有生命似的在成长变化,两年时间,它变得可以消费了。看着它,又象在提醒我,“你又长了两岁了”。
 
谢谢瓜哥策划的展览,让这些底片出来见光。照片拍摄于2005年至2013年间,昆明。

·徐晋燕作品《熟视也有睹》

我自己基本上是不拍风景的,有时拍点也是为了某个选题需要一点环境和地貌的介绍。这次受命组织一个风景影展一时无法,也只有把自己偶尔拍的还算风景的照片拿出来献丑了,呵呵露怯了。但这些图一定是在常见的景观中有感而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