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年影像

《Celine Liu》刘思麟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尤克里里 2015-12-08

查看大图


作品阐述

我通过网络搜集名人的照片,然后将自己的扮演“Celine Liu”这一人物形象介入到画面中去,旨在依附于名人而使“Celine Liu”也成为一个符号。我通过对原作画面的介入,与过去的文本及其负载的文化记忆进行对话,从而构造新文本的符号实践。

今天,我们的文化对于虚拟信息的适应非常彻底,致使我们在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出现的任何东西时都会觉得非常自然,甚至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网络对于知识、现实乃至真理的定义。而在网络进入了Web2.0时代之后,信息由单方面传播变为互动式交流。以往的信息传播权仅仅由社会精英阶层人们掌控,现今的信息不仅可以由精英传播给大众,社会大众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制造。自媒体时代到来,使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价值导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乃至今天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所用、所需、所想都是建立在如何利用信息的基础上。信息社会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网络的关系,它靠不断的输入与输出信息来维系。

消费是一种关系的建构,它并不是对物质性的消耗,也不是消耗活动本身。它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而且这不只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鲍德里亚认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关系不再为人所真实体验:它在记号(物)中抽象而出,并且自我消解,在它之中自我消费。”

消费社会被认为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形态,实际上它也是主导文化符号的关键。符号化是物成为消费品的前提,如果一个物要成为消费品,那它必须先成为一个符号。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都经传播媒介自身的编码规则而获得诠释并传播的,人们看到的都是经过编码的符号。比如梦露的妆容必须永远一样,她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审美幻觉,诸如此类,明星均是演绎出来“身体形象”。而符号价值的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膨胀而不断增强。今天被符号化不只是公众人物,人们更热衷于“塑造”自己,人人都开发着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微信出现,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粉丝,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自明星”。我们在网络上通过“制造——复制——扩散”过程,实现信息的自我赋权。我们通过在各种自媒体上晒照片、专注于某个垂直领域,有观点和选择地分享信息等方式来“为自己代言”。这种行为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人格和形象而使自己在关系网络里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信息化的可链接的“他者”,让自己成为可被消费的对象。

评委评语

作者通过自我扮演与数字技术,合乎现实及视觉逻辑地介入历史明星所在现场,以一种依附和共时性的方式,将自己制造成了次明星Celine Liu,从而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女孩儿,在图像营造当中迅速蹿红成为一个频频出现在世界名人明星身边的,出现在新闻摄影镜头面前的,可以被揣测、人肉搜索和视觉消费的符号的过程。这一切来得貌似轻松,极其自然,充满游戏性,但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诡异感:她是谁?秘书?助手?闺蜜?情人?她跟这个名人或者明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她总是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他们身侧,在图像当中显现一种迫使我们去追问和确认的暧昧意味——这正是作者精心设计一个阴谋和陷阱,我们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

当这些影像借助网络这样强大的传播媒体得以广泛传播之时,当我们好奇地通过各种搜索引擎人肉这位神秘的Celine Liu之时,真实的作者或许正在这个世界的某处看着手机界面暗自窃喜。经由这样的作品营造,作者显现出她对数字影像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特别是对消费主义时代诸多特征和人性的清晰理解。他不是在质疑和讽刺,她只是在把握和利用这样一个时代的属性,在这组作品当中将这种可能性(甚至是事实)敏锐而又聪明地陈述出来了。唯一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件作品当作一些普通的历史照片,放到网络上去,“建立一个人格和形象而使自己在关系网络里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信息化的可链接的他者,让自己成为可被消费的对象。”(作者语)经由网络信息的交换互动,来检测它的预期效度。(刘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