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老山战场拍摄的生死瞬间——战地摄影师线云强(三)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6-08-04

001-两天两夜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合眼,疲惫而又幸运地穿过雷区和炮火,回撤到第十五侦察大队三连营地,我一屁股坐在吉普车旁的地上,打开背囊,找到接应组送给我的救命饮料和食品,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军需参谋高同彬为我留下了这张难忘的照片。(1988年)

002-放眼望去,远处升腾的硝烟灌满丛林,蜿蜒山路上的战友们抬着伤员、押着俘虏回撤。(1988年)

003-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蔡肖华望着鏖战归来的战友们,紧张地组织指挥接应回撤。(1988年)

004-我从山顶望去,见到一场鏖战过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抬着伤员,在陡坡崎岖险路上遇到了艰难。(1988年)

005-25岁的副连长张凤生是第一捕俘组组长,在炮火中他第一个扑向了敌人,就在敌人被击倒的瞬间三枚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一个月后因抢救无效牺牲在后方医院)。望着躺在担架上输着吊瓶的张凤生副连长,让我想起出征前他送给我的三盒阿诗玛牌香烟并微笑着对我说:“小线,多给我拍一些战场上的照片……”(1988年)

006-硝烟伴着阴沉沉的天,战友们轮流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手作梯,身作垫,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行,血和汗水染红了山路,我的眼泪模糊了照相机的取景屏。(1988年)

007-战友们手拉着手,合力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翻山越岭回撤。(1988年)

008-老山战场亚热带丛林山高路险,鏖战归来的战友们艰难回撤途中。(1988年)

009-天阴沉沉的,硝烟弥漫整个山路,炮班战士郭松照背扛着枪炮向我走来。战友们就是从后面的硝烟中一个个走进我的照相机镜头。(1988年)

010-从战场归来,我见不到英雄们的欢喜,只见到血迹与汗水侵泡的迷彩服和战友们艰难的神情。这是四排炮兵副班长李玉军回撤的情景。(1988年)

011-他从硝烟中走来,竟然是这疲惫不堪无奈的面孔,硝烟、弹尘、汗水凝固在机枪班李宽的脸颊上。(1988年)

012-满身血迹和汗水的通信员王孝彬,走走停停、晃晃悠悠进入了我的镜头。他告诉我:“敌人的子弹从我下巴底下穿过,打断了我手拿的这根耳机线……” (1988年)

013-他从硝烟中走来,这两名英雄闯入我的眼帘:他俩汗水淋漓,脸颊烟黑,身穿的迷彩服被汗水、血迹浸泡;一个戴着帽子,不断地喘息着,眼睛盯着前方,面带微笑,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一个光着头,走几步停一停,表情严肃,不时地回头瞅几眼同伴,像是回味刚才那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也仿佛是在思考着什么?特别是在远处升腾凝聚硝烟衬托下,显得很有些悲壮和伟大。渐渐地,那个戴帽子的战士在我镜头里模糊了,光脑袋的战士愈加清晰,这下子,虚与实、动与静、反差与空间全有了,我的理光KR-10照相机快门响了。1988年8月,这幅《他从硝烟

014-从硝烟中走来,每个英雄的面孔都如此疲惫和沉重,从这面孔中,我看不到电影中那种战斗胜利后灿烂的喜悦,让我感到的是战场上短兵相接厮杀的残酷。(1988年)

015-工兵排长李智强,在战斗中右腿中弹,这是他回撤途中疲惫沉默地身影。(1988年)

016-通信员王孝彬战场归来途中小憩。(1988年)

017-战友连铁凡这从战场归来的神情,仿佛在述说着死里逃生的故事。(1988年)

018-从战场上归来途中,排长刘家波(右)、班长白金涛(左)望着渐渐散去的硝烟和战友们,心境难平。(1988年)

019-接应组的战友们抬着担架快速转运伤员途中。(1988年)

020-侦察大队卫生队医生在战地紧急抢救头部中弹负伤的副连长张凤生后,直升飞机将他送往后方医院,一个月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 (他牺牲时年仅25岁,他的女儿张丹不满1岁) 。他的名字和影像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1988年)

021-战场归来,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右一)、大队长李庆利(右二)、政委任家民(右三)、副大队长蔡肖华(左二)、连长杜富(左一)五位指挥员营区重逢。(1988年)

022-接应组为凯旋归来途中的战友们准备了防暑饮品,他们蹲在地上痛饮甘泉。(1988年)

023-战友们押解敌军俘虏回撤途中。(1988年)

024-在战场上,由于路途崎岖艰险,战友们利用马匹押解俘虏回撤。(1988年)

025-在战场上,我拍下敌人尸体左肩纹着的一行文字,翻译告诉我纹的是“想念你啊妈妈”,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战争的残酷给每个家庭带来痛苦是同样的,我真的渴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1988年)

026-第十五侦察大队一连连长邵军青是沈阳军区侦察兵比武五项全能的冠军。1988年4月27日,他带领侦察兵深入敌穴,取得毙敌数十人,抓俘3人的战果,我无一伤亡。荣立二等战功。战争结束后任大连军分区司令员,在2010年大连716重大火灾救援中荣立一等功。(1988年)

027-侦察一连机枪手王辉战场归来,满身泥水像雕塑一样站在这里,他的上衣兜里放着两枚为自己预留的“光荣手榴弹”。(1988年)

028-被雨水、泥水、汗水浇筑一身,如同雕塑一样的侦察英雄,从右至左依次为:杨海龙、廉光七、刘德文、潘洪泽、迟恩义、冯国生。(1988年)

029-人世间任何生离死别都比不过战场上战友重逢的悲壮。连长邵军青、指导员李明及张伟、卜万成、刘德文、马文、冯国生、李效军战场归来。邵军青和副大队长张玉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1988年)

030-战斗英雄卜万成、冯国生等面带胜利的微笑押解俘虏归来。(1988年)

031-连长邵军青带领9名捕俘手深入敌穴,机智勇敢当机立断,由伏击捕俘变为化妆袭击捕俘打了大胜仗,把侦察大队政委任家民高兴的赞不绝口,这是任家民政委迎接侦察英雄连长邵军青(右二)、二排长曹德行(左一)、二班长卜万成(左三)凯旋归来的情景。(1988年)

032-第十五侦察大队连续作战,三天打两仗,72小时指挥两个连队在不同方向连续作战的侦察大队政委任家民亲自押解俘虏回撤。(1988年)

033-侦察一连连长邵军青、指导员李明带领全连打了大胜仗。这是侦察英雄的合影,留下是胜利后的面孔。(1988年)

034-昨日的硝烟已经飘散,站在营区高高的山岗上,望着蓝天白云,留下的是胜利的凯歌和无尽的思考……(1988年)

查看大图

001-两天两夜在战场上几乎没有合眼,疲惫而又幸运地穿过雷区和炮火,回撤到第十五侦察大队三连营地,我一屁股坐在吉普车旁的地上,打开背囊,找到接应组送给我的救命饮料和食品,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军需参谋高同彬为我留下了这张难忘的照片。(1988年)

002-放眼望去,远处升腾的硝烟灌满丛林,蜿蜒山路上的战友们抬着伤员、押着俘虏回撤。(1988年)

003-第十五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蔡肖华望着鏖战归来的战友们,紧张地组织指挥接应回撤。(1988年)

004-我从山顶望去,见到一场鏖战过后,疲惫不堪的战友们抬着伤员,在陡坡崎岖险路上遇到了艰难。(1988年)

005-25岁的副连长张凤生是第一捕俘组组长,在炮火中他第一个扑向了敌人,就在敌人被击倒的瞬间三枚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一个月后因抢救无效牺牲在后方医院)。望着躺在担架上输着吊瓶的张凤生副连长,让我想起出征前他送给我的三盒阿诗玛牌香烟并微笑着对我说:“小线,多给我拍一些战场上的照片……”(1988年)

006-硝烟伴着阴沉沉的天,战友们轮流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手作梯,身作垫,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行,血和汗水染红了山路,我的眼泪模糊了照相机的取景屏。(1988年)

007-战友们手拉着手,合力抬着担架上的副连长张凤生翻山越岭回撤。(1988年)

008-老山战场亚热带丛林山高路险,鏖战归来的战友们艰难回撤途中。(1988年)

009-天阴沉沉的,硝烟弥漫整个山路,炮班战士郭松照背扛着枪炮向我走来。战友们就是从后面的硝烟中一个个走进我的照相机镜头。(1988年)

010-从战场归来,我见不到英雄们的欢喜,只见到血迹与汗水侵泡的迷彩服和战友们艰难的神情。这是四排炮兵副班长李玉军回撤的情景。(1988年)

011-他从硝烟中走来,竟然是这疲惫不堪无奈的面孔,硝烟、弹尘、汗水凝固在机枪班李宽的脸颊上。(1988年)

012-满身血迹和汗水的通信员王孝彬,走走停停、晃晃悠悠进入了我的镜头。他告诉我:“敌人的子弹从我下巴底下穿过,打断了我手拿的这根耳机线……” (1988年)

013-他从硝烟中走来,这两名英雄闯入我的眼帘:他俩汗水淋漓,脸颊烟黑,身穿的迷彩服被汗水、血迹浸泡;一个戴着帽子,不断地喘息着,眼睛盯着前方,面带微笑,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一个光着头,走几步停一停,表情严肃,不时地回头瞅几眼同伴,像是回味刚才那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也仿佛是在思考着什么?特别是在远处升腾凝聚硝烟衬托下,显得很有些悲壮和伟大。渐渐地,那个戴帽子的战士在我镜头里模糊了,光脑袋的战士愈加清晰,这下子,虚与实、动与静、反差与空间全有了,我的理光KR-10照相机快门响了。1988年8月,这幅《他从硝烟

014-从硝烟中走来,每个英雄的面孔都如此疲惫和沉重,从这面孔中,我看不到电影中那种战斗胜利后灿烂的喜悦,让我感到的是战场上短兵相接厮杀的残酷。(1988年)

015-工兵排长李智强,在战斗中右腿中弹,这是他回撤途中疲惫沉默地身影。(1988年)

016-通信员王孝彬战场归来途中小憩。(1988年)

017-战友连铁凡这从战场归来的神情,仿佛在述说着死里逃生的故事。(1988年)

018-从战场上归来途中,排长刘家波(右)、班长白金涛(左)望着渐渐散去的硝烟和战友们,心境难平。(1988年)

019-接应组的战友们抬着担架快速转运伤员途中。(1988年)

020-侦察大队卫生队医生在战地紧急抢救头部中弹负伤的副连长张凤生后,直升飞机将他送往后方医院,一个月后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 (他牺牲时年仅25岁,他的女儿张丹不满1岁) 。他的名字和影像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1988年)

021-战场归来,情报部副部长李国新(右一)、大队长李庆利(右二)、政委任家民(右三)、副大队长蔡肖华(左二)、连长杜富(左一)五位指挥员营区重逢。(1988年)

022-接应组为凯旋归来途中的战友们准备了防暑饮品,他们蹲在地上痛饮甘泉。(1988年)

023-战友们押解敌军俘虏回撤途中。(1988年)

024-在战场上,由于路途崎岖艰险,战友们利用马匹押解俘虏回撤。(1988年)

025-在战场上,我拍下敌人尸体左肩纹着的一行文字,翻译告诉我纹的是“想念你啊妈妈”,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战争的残酷给每个家庭带来痛苦是同样的,我真的渴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1988年)

026-第十五侦察大队一连连长邵军青是沈阳军区侦察兵比武五项全能的冠军。1988年4月27日,他带领侦察兵深入敌穴,取得毙敌数十人,抓俘3人的战果,我无一伤亡。荣立二等战功。战争结束后任大连军分区司令员,在2010年大连716重大火灾救援中荣立一等功。(1988年)

027-侦察一连机枪手王辉战场归来,满身泥水像雕塑一样站在这里,他的上衣兜里放着两枚为自己预留的“光荣手榴弹”。(1988年)

028-被雨水、泥水、汗水浇筑一身,如同雕塑一样的侦察英雄,从右至左依次为:杨海龙、廉光七、刘德文、潘洪泽、迟恩义、冯国生。(1988年)

029-人世间任何生离死别都比不过战场上战友重逢的悲壮。连长邵军青、指导员李明及张伟、卜万成、刘德文、马文、冯国生、李效军战场归来。邵军青和副大队长张玉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1988年)

030-战斗英雄卜万成、冯国生等面带胜利的微笑押解俘虏归来。(1988年)

031-连长邵军青带领9名捕俘手深入敌穴,机智勇敢当机立断,由伏击捕俘变为化妆袭击捕俘打了大胜仗,把侦察大队政委任家民高兴的赞不绝口,这是任家民政委迎接侦察英雄连长邵军青(右二)、二排长曹德行(左一)、二班长卜万成(左三)凯旋归来的情景。(1988年)

032-第十五侦察大队连续作战,三天打两仗,72小时指挥两个连队在不同方向连续作战的侦察大队政委任家民亲自押解俘虏回撤。(1988年)

033-侦察一连连长邵军青、指导员李明带领全连打了大胜仗。这是侦察英雄的合影,留下是胜利后的面孔。(1988年)

034-昨日的硝烟已经飘散,站在营区高高的山岗上,望着蓝天白云,留下的是胜利的凯歌和无尽的思考……(1988年)

25岁的副连长张凤生是第一捕俘组组长,在炮火中他第一个扑向了敌人,就在敌人被击倒的瞬间三枚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一个月后因抢救无效牺牲在后方医院)。望着躺在担架上输着吊瓶的张凤生副连长,让我想起出征前他送给我的三盒阿诗玛牌香烟并微笑着对我说:“小线,多给我拍一些战场上的照片……”(1988年)


作者简介
线云强1965年8月出生于辽宁铁岭,北部战区陆军《前进报》高级编辑,大校军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艺委会委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曾参加老山自卫反击作战、1991年安徽、1998年松花江、嫩江抗洪抢险、“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重大军事摄影报道,曾三次荣获(第三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创作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 。是中国摄影协会首届授予的“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师。荣获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表彰的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五次荣立二等功,享受国务院“新闻与出版特殊津贴”。2014年9月,参加中国文联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策展人研修班”学习,第25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出版发行《战友——线云强军旅摄影20年》、《线云强俯瞰东北——空中看沈阳》等十几部摄影作品集。

摄影作品《军人》、《战友》、《大象无形——线云强俯瞰东北》、《天下》多次在北京、上海、沈阳、香港、平遥、大理、连州、凤凰古城等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