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洞庭打螺工》曹军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6-06-22

1、早晨六点出港,捕捞螺蛳的船只陆陆续续出现在湖面上,只要湖面不起风浪都是打螺的好时节。

2、洞庭一隅的大通湖,其12.4万亩的水面,这里水产富饶生态优良,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

3、这种特制改良船,一艘大约两万余元,是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打螺工赖以生存的工具。

4、每艘船由两人一组配合打螺,多为家庭组合。一人负责收网、铲螺、收袋,一人负责机械操作。船上女人做事相当麻利。

5、云南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的董国雄今年42岁,育有三个子女,现举家迁居到了湖南。在大通湖打螺已有五年时间。

6、戴伟,江苏人。今年27岁。来湖南也有三个年头,与董国雄合伙打螺。日常主要负责船只操作和机械修理。

7、网箱内的作业区域大概有千余亩水面。每艘船一天作业,能打捞到8到10吨螺蛳,除去开支,能赚到700元一天。

8、这种纯手工作业也像流水线简单而重复。天气好的情况下。劳作时间一般早晨6点半开工,下午15点收工。

9、3月份的湖区,稍一起风就会透心凉。就算不停的劳作,在没有遮拦的工船上作业,患风湿几率仍比岸上大得多。

10、准备打捞上船的螺蛳,要经过机械摇轮的4次上下甩洗,褪去泥沙。每次甩洗,都使得工船左右剧烈晃动。

11、网兜放下有时会卡在船舷边,董国雄探身去拨开网兜。

12、每打捞一网螺蛳上船,会一起打捞上来一些蚌或鱼。他们会按照老板的约定,把鱼扔回湖内。蚌必须要过滤掉的。

查看大图

1、早晨六点出港,捕捞螺蛳的船只陆陆续续出现在湖面上,只要湖面不起风浪都是打螺的好时节。

2、洞庭一隅的大通湖,其12.4万亩的水面,这里水产富饶生态优良,是湖南省内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

3、这种特制改良船,一艘大约两万余元,是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打螺工赖以生存的工具。

4、每艘船由两人一组配合打螺,多为家庭组合。一人负责收网、铲螺、收袋,一人负责机械操作。船上女人做事相当麻利。

5、云南昭通市永善县大兴镇的董国雄今年42岁,育有三个子女,现举家迁居到了湖南。在大通湖打螺已有五年时间。

6、戴伟,江苏人。今年27岁。来湖南也有三个年头,与董国雄合伙打螺。日常主要负责船只操作和机械修理。

7、网箱内的作业区域大概有千余亩水面。每艘船一天作业,能打捞到8到10吨螺蛳,除去开支,能赚到700元一天。

8、这种纯手工作业也像流水线简单而重复。天气好的情况下。劳作时间一般早晨6点半开工,下午15点收工。

9、3月份的湖区,稍一起风就会透心凉。就算不停的劳作,在没有遮拦的工船上作业,患风湿几率仍比岸上大得多。

10、准备打捞上船的螺蛳,要经过机械摇轮的4次上下甩洗,褪去泥沙。每次甩洗,都使得工船左右剧烈晃动。

11、网兜放下有时会卡在船舷边,董国雄探身去拨开网兜。

12、每打捞一网螺蛳上船,会一起打捞上来一些蚌或鱼。他们会按照老板的约定,把鱼扔回湖内。蚌必须要过滤掉的。

作者简介
曹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2009年开始学习和喜爱摄影,爱好并擅长新闻、纪实类题材的拍摄,关注和记录社会民生,熟悉互联网网络专业影像平台以及相关媒介的影像传播。

作者自述
一是热爱生活,用镜头平凡观察,讲述身边的人或事;二是平视描述,客观反映环境、人文和时代信息;三是前期构思,后期主观编排,遵守纪实真实规则,创作电影述说氛围。

洞庭湖是天下粮仓,是抚育三湘儿女的生命之湖。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洞庭一隅的各行各业老百姓,无一不对母亲湖充满敬畏和感恩。我拍摄洞庭湖打螺工的初衷是以点介面,抽样如实反映,传播人文。通过近些年的洞庭湿地的生态环保治理,螺蛳这一新兴的养殖产业从湖南到全国,推动了一整条养殖饲料供应经济链。那些直接跟螺蛳打交道的纯手工劳作者——洞庭打螺工,在这群人里,既有本地人也有外来工,甚至还有迁来定居的外来农民工。我选择从他们日常劳作的流程,他们劳作的时间节点去拍摄,了解他们的工作规律:“起风必归岸,下雨不下湖,只打螺蛳不打鱼”,隐喻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法治框架,就有适宜生存的环境,就有赖以为继的生活来源,就有尊重生命和人的价值体现,更有源远的人文经济。其目的是传播人与自然,是互利互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