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逝水》周伟作品

来源:凤凰基金展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6-06-14

1.面向酉水的土王塑像。保靖,2014

2.着传统装饰的老人。永顺,2013。

3.站在船头的青年。秀山,2014。

4. 村中骑车的少年。龙山,2013。

5. 下葬路上。古丈,2013。

6. 跳广场舞的妇女。保靖,2014。

7. 庙里的尼姑。永顺,2013。

8.集市上卖农具的摊位。古丈,2013。

9. 搭乘客船的小姑娘。保靖,2014。

查看大图

1.面向酉水的土王塑像。保靖,2014

2.着传统装饰的老人。永顺,2013。

3.站在船头的青年。秀山,2014。

4. 村中骑车的少年。龙山,2013。

5. 下葬路上。古丈,2013。

6. 跳广场舞的妇女。保靖,2014。

7. 庙里的尼姑。永顺,2013。

8.集市上卖农具的摊位。古丈,2013。

9. 搭乘客船的小姑娘。保靖,2014。

逝水

周伟|摄影并文

我沿着酉水漫游。

这是一条不长的河流,蜿蜒流淌在鄂、渝、湘连绵的群山中,在沅陵与沅江汇合,入洞庭,走长江,奔腾赴海。酉水两岸,风景殊异,尤喜峭壁上青灰斑驳的线条,在碧水青云的陪衬下成为天然的淡彩水墨。

水,造就人类、孕育民族。穿行于酉水间,或车或船,或徒步山间,或闲居村野,我试图发现土家人与汉、苗毗邻而居,维持独立又交流融合的风俗图景,藉此阅读和体会他们的精神源流——土家人世居于此,酉水亦为土家族的母亲河。

现实的天空下,土家人的生活与酉水遽然疏离,河流被截断,水路不再是交通线。时代的变迁为土家人提供了腾挪的空间,潮流推动着土家人远离山水,奔向城市,在他乡重塑自我,却又无法与故土斩断联络。即便是依然生活在乡野的村夫,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化这把双刃剑,倏忽间无情斩断了传统与文化的绵长记忆,令他们木然而无奈。

风俗的变异,如平静舒缓的酉水,偶或打个漩涡,终究默然飘逝。

变革却不止于表象。





2013年3月29日  8:50  双凤  雾
昨天由县城来到双凤,此前由大坝乡徒步来过,所以比较熟悉了。乡村班车抵东鲁村,须上山约三公里,我选择徒步,趁机可以活络筋骨,行约一个小时抵达。

书记的妹妹彭书珍,安排我住下,她的老母亲热情地给我泡了一碗炒米饼,这是由糯米饭揉成饼状再下油锅炸制而成的,用糖水泡了,很香。

村支书兄妹正忙于制茶。这个时节上市的明前茶,是一年价钱最贵的时候。茶厂也就是一栋三开间的大木屋,墙上的牌子显示,这房子原来或是村办茶厂的厂房。现在彭书珍承包了下来,说是厂,其实也就是个作坊,有一台小型的揉叶机,炒茶用的电炉锅,锅立在地上呈30度角仰起,便于操作。我进去的时候书记正在炒茶,彭书珍领着一群老妇人在门口分拣。

兄妹俩在茶厂忙到天黑才回来吃饭。我和彭书珍聊天,上次见她就感觉她应该是见过世面的。一聊,原来她读到高二的时候,学校除了要交200块学费,还因为要搞校庆,每个学生集资300元,另外还要交校服的钱。她家当时只拿得出80块钱,父亲就跑到山后一个朋友家借钱,男主人倒爽快地答应,女主人却坚决不肯。这个节骨眼上县里正好举办招工会,彭书珍就报名去了东莞,进了生产耐克鞋的台湾工厂。开学后两个月,学校捎信让她回去上课,不用交集资款,但她人已在他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想想也就认命了。她后来和丈夫一起在北京工作很多年,丈夫调到海拉尔,她跟了过去,那时已有孩子,也实在不适应内蒙古寒冷的气候,便回到了家乡,承包了原村委会的旧办公楼,打算搞旅游接待,但目前双凤的旅游还没有大的起色。

彭书珍跟我讲解摆手舞和毛古斯,她说本地人很讨厌称毛古斯为“舞”,毛古斯就是毛古斯,表演有很多具体的情节,讲述的是土家人的祖先从山林里出来,来到此地向当地人请求给一块土地,本地人就问你们从哪里来,住在哪里,吃什么?土家的先祖就答道:我们住在山里,住山洞,吃野果。又问:你家有些什么人?答:我们子子孙孙都来了。这时其他扮演子孙的就出场,整个毛古斯具有一些原始生活状态的情节,包括打野猪,山下抢亲等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打野猪一场最后野猪被狡猾的人骗走了,大概暗指开化更早的汉人。总之,毛古斯并非舞而似剧,而摆手舞则完全是舞,动作模拟生产、生活中的场景,跟打溜子拟景相类同。彭书珍说,双凤村七寨中过去每年都要聚会,新年的时候每寨轮流做庄,彻夜歌舞,而她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大人们学唱山歌和哭嫁歌。哭嫁歌随演唱者与出嫁女子的关系而随机应变,多以比兴的手法开头。毛古斯在她小的时候女子是不让看的,因为表演者是赤身扎着茅草表演,并且刻意露出阳具,相信起先并无禁忌,只是后来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而限制女性观看,而女性往往也羞于观看。

彭书珍的哥哥已经当了9年的村支书,早先,他们的父亲就是老支书。

本文节选自《酉水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