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生命禁区》向文军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顿河哥萨克
2016-05-18
2001年6月,喀喇昆仑山依然是“冬天”,官兵凉晒的衣服瞬间就变成了冰雕。 向文军摄
2001年春节期间,神仙湾边防连官兵巡逻途中燃起白骨取暖。喀喇昆仑山口作为曾经丝路古道,散布着无路的牛马白骨,无声地诉说着边关的凶险。 向文军摄
2005年11月,神仙湾边防连指导员党处照与官兵一起搬运冰块。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中,官兵将靠这些冰块化冰取水。 向文军摄
2008年7月,帕米尔高原公格尔峰下的卡拉苏边防官兵按计划对边境线进行例行性巡逻。-向文军
2009年9月,海拔5400米的河尾滩边防连官兵迎着风雪前往施工点。 向文军摄
2010年7月,驻守在班公湖畔的某水上中队的水兵们正在进行抢滩训练。 向文军摄
2011年2月,喀喇昆仑山腹地5170的天文点哨所回族战士黑英(左一)清理巡逻途中灌入鞋中的冰雪。巡逻路上的艰辛只有亲自去体会才能晓。 向文军摄
2011年2月,以海拔高度命名的5390前哨官兵巡逻在边境线上。向文军
2014年12月,一架陆航直升机成功机降在喜马拉雅山腹地海拔5100多米的支普齐边防连,为大雪封山的孤岛送来补给物资。向文军
2015年4月,西藏阿里军分区西兰塔边防连巡逻分队官兵在雪地上艰难行进,前往海拔5659米的马香山口实施巡逻。向文军摄
2015年4月,西藏阿里军分区西兰塔边防连巡逻分队官兵执勤归来时鞋子完全被冻透。当日,该连组织官兵对海拔5659米的马香山口实施巡逻。向文军摄
2015年除夕,扎西岗边防连士官次仁顿珠(右)、王俊(左)融雪烧水为巡逻分队准备午餐。向文军摄 (1)
凹陷的指甲是因为高寒缺氧维生素短缺引发的。缺氧引发的各种高原疾病时刻威胁着官兵的安全。向文军摄
班公湖,中国印界湖,海拔4200多米。每年冬天,水上中队仅留几位水兵看守营区。为驱走无边的]趣 2002年 向文军摄
边关并非女性禁地,一大批巾帼英雄活跃在高原边防,与男儿们共同守卫着边防。2010年 2月4日(大年初一),驻守在喀喇昆仑山腹地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三位女护士,在寒风中放飞风筝欢度自己在高原边防的首个春节。黄小坤(左)、韩娜(中)、卓玉娇(右)都是80后,在大学时就是同班同学,2009年6月,同时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入伍后又同时被分配到三十里营房“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守防。-向文军
边关苦边关累,但官兵以苦为乐,乐守边关。2011年1月,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苏边防连官兵在翻越5400米的达坂时组织途中休息。向文军摄
边关永远是冰雪的世界。2015年3月,普兰边防连巡逻官兵踏着近1米厚的积雪艰难行进。向文军摄
翻越冰川时,藏族战士格加体力不支摔下冰面,好在有惊无险。向文军摄
风雪午餐,这些积雪就是战士们平时解渴的饮品。 2014年2月,西藏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官兵巡逻5166高地途中吃雪解渴。向文军摄
风中的背影,雪中的墙。2000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某边防部队车队困在了阿克塞钦地区。一位军官在风雪寒夜迎风指挥,车队得以脱险。 向文军摄
高原边防连队的立体水库。这种饮水方式应该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吧。海拔5300多米,一到冬季整个喀喇昆仑山都是固态的,包括生活必不可少的水。于是官兵们将冰块取回室内存放,以便化冰取水。 向文军摄
高原炊具,没在高原生活过的人一定会陌生。在高原没有高压锅,只能吃夹生饭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原边防,没这玩意儿肯定不行。2005年,夏,喀喇昆仑腹地,高原炊事兵们正在野外埋锅做饭。 向文军摄
高原对士兵的伤害无声无息却可见。向文军摄
高原哨所“战友”情 黑嘎是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的一只军犬,2006年我拍下了这张照片,2014年黑嘎离世连队官兵将它厚葬于营区边的山头。用眼下一句流行的话说:它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守边防。-向文军摄
高原是冰雪的世界。2007年6月,位于瓦罕走廊深处海拔4900多米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巡逻分队官兵饮雪水解渴。向文军
海拔越高氧气越少,没有充足的氧气人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没氧那就张大嘴加大呼吸频率吧,因为那个叫边关的地方必须得有人守。2011年1月,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苏边防连官兵翻越5400米的达坂前往冰塔林巡逻-向文军摄
和平年代边关无战事,那些曾经驰骋沙场的战马却从不曾离开边关。 2009年11月,帕米尔高原瓦罕走廊一位年轻的战士与无言战友矗立风雪中。 向文军摄
黑里透红、粗砺的脸庞和灿烂的笑容是他们常年不变的标志2006年 向文军摄-
极地攀登 卫国戍边不仅仅是生存,更重要的需练就过硬本领。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官兵们通过攀登哨楼的方式不断增强体质,让自己更加适应高原。向文军
极端天气中的巡防,从不间断。2014年春节,海拔5390米的某执勤点官兵巡逻在生命禁区。向文军摄
零下26度的严寒和战士手上的热气在手套上凝结成了冰。-向文军摄
牦牛是帕米尔高原上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巡逻时的代步工具,虽然它被称为高原之舟,面对巡逻险路也有却路时。向文军摄
前方无路 2005年7月,某边防团官兵巡逻K2峰下的克勒青河谷,因道路被河水冲毁,只能轻装艰难前行。 向文军摄
生死新藏线 2002年7月,某边防团为空喀山口边防连运送的猪因车陷死人沟缺氧而亡。 向文军摄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边关的路都是士兵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2004年7月,某边防连派出巡逻分队走向无人区。 向文军摄
随时准备应对边境突发情况,某边防团将官兵拉到海拔近5000米的陌生地域苦练硬功。在这里就算上快步也会喘上半天,这样的训练强度可想而知。向文军
探亲之路 风雪永远是高原边防的主角,有些边防连队大雪封山期太半年之久。官兵如遇家中有急事,需要全连协助步行出山。2004年2月,喀喇昆仑山中的天文点边防连遭遇大山封山,官兵步行翻越冰达坂送排长回家相亲。 向文军摄
无论条件如何改善,高原对官兵的摧残永恒难变。2013年6月西藏阿里军分区且坎边防连战士向战友展示冻裂受伤的手。向文军摄
雪山见证士兵的爱情 -同大多数高原边防军人的爱情故事一样,在古都西安工作的甘肃姑娘徐芳通过电波了解并爱上远在天边的扎西岗边防连驾驶员-士官王俊能。向文军摄 (2)
雪域高原的花永远是战士钟爱的东西。因为在这片冻土,需要倾多更多的爱心才能浇灌出花草来,没有扎根边防的决心不行。2002年2月 向文军摄
有人测算过,在海拔4500以上的高原,就算是躺着不动也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30公斤。2013年春节,帕米尔高原上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战士马小龙在巡逻途中掉队后体力不支瘫倒在雪地上。向文军摄
有一种渲泄叫呐喊,空寂的高地除了风和雪,再就是石头。寂寞的时候就对着大山喊吧,与回音的交流变成全部的渲泄。2004年10月,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边防连官兵正在对着大山呐喊渲泄。
云端中挺立的哨兵,警惕地守护着边境的安宁。 2002年6月,海拔5080米的空喀山口边防哨兵在寒风中执勤。 向文军摄
在高原上的军人,有一种状态叫缺氧。氧这玩意无色无味无形,但却不可缺,没它就没生命。南疆军区战士文工队的舞蹈演员阿孜古丽晕倒在海拔4700多米的舞台上-向文军摄
战士们像雄鹰 一样守卫边疆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特殊的环境造就特殊的友谊。2014年11月,西藏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退伍战士李辉(右)与战友相拥而泣,挥泪道别,踏上返乡旅程。向文军摄
长期缺氧极易诱发各种疾病,必须定期对高海拔地区工作官兵进行高压氧疗。2010年6月,某边防团步兵营战士张超智正在按医生提示进行氧疗。向文军摄
正是他们坚毅的步伐和伟岸的身躯换来了祖国边防的安宁。2010年春节,喀喇昆仑山腹地5390前哨官兵走向哨位。向文军摄
自古忠孝难两全。藏族战士才旦得知父亲去世,手拿几天前收到的病危通知书,泣不成声。向文军摄
走向天界 2008年6月,天山主峰托木尔峰下的某边防连官兵巡逻在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线上,因为坡度太大只能牵上战马缓慢前进。 向文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