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周国献作品《江城水上人家》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尤克里里 2016-01-22

查看大图

关于汉江水上人家

周国献

汉江水面,自晴川桥至江汉一桥一带,常年停泊着近百艘用于居住的水泥船和木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水上群落。2009年以来,我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持续的专题拍摄。

这些无动力的水泥船或木船,用缆绳系在岸边,在船头放置一块跳板供住家上下船。缆绳的长短要根据水位的高低进行调节,冬放夏收。这些三五成群的船只,有的船与船之间还用缆绳连在一起,形成连体以抵御风浪。即便如此,也时不时发生断链走锚江漂的事故。因船无动力,一旦断链走锚就只能随波逐流,非常危险。

据海事部门介绍,十多年前,汉江集稼嘴有个水产市场,外地鱼贩的渔船就开到这里做买卖。后来水产市场搬迁到白沙州,鱼贩子就把船卖给汉正街周围的打工者,有的成了住家,有的成了水上鱼市,有的改造成小型水上旅馆。这些生活在船上的打工者,有的以拾荒为业,有的在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做搬运工,有的利用江边便利做贩鱼等小生意。选择住在船上大都是因为买不起房子。虽然汉江边上的江景房均价已达每平方两万元左右,但一艘水泥船只需几千元,木船更便宜,很多人家在这里一住就是上十年。他们蜗居在小船上,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梦想。

住在船上用水用电都很不方便。平时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江里,江水只能用来洗衣、洗菜,吃喝用水还得上岸去挑。船上没有电,不能播放电视,一般到了晚上就睡觉。有的船家为了方便上学的孩子做作业,出高价从趸船或码头接电。虽然条件艰苦,但在船上住惯了,很多人家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里。夏天没有电,但晚上徐徐江风却是天然的空调;收入低,却能吃上自家在江边种的生态蔬菜、放养的土鸡;花不了多少钱,住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滨水江景房......

汉江水上部落处于武汉市这座大都市的管理插花地带,管的部门多,涉及水务、城管、港监、海事、安监、渔政等多个部门,多年来一直是个管理难题。出于市容市貌、水体污染、行洪航运、居民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这个部落迟早会被取缔。但这些水上居民大都经济条件不好,让他们弃船上岸,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统筹安排,合理解决。

愿这一群水上公民早日有自己的归宿。


作者简介

周国献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
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
 武汉摄影家协会理事、纪实摄影委员会副主任
微信号:Photosurfer,新浪微博:@辽野行者

周国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纪实摄影的创作,他的汉正街扁担等纪实摄影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摄影节个展;先后有200多幅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杂志、《数码摄影》杂志、香港《中国摄影师》杂志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曾荣获第13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湖北省2014年度摄影人物、武汉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十四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邀请赛纪实类金奖、首届“金鹤奖”全国数码摄影大赛创作摄影类金奖和社会纪实类金奖、第九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奖摄影作品特等奖等40多个奖项;65幅作品被武汉博物馆永久收藏。


《江城水上人家》序   

文:巩志明
《江城水上人家》是摄影师周国献继《汉正街扁担》之后又一纪实摄影的力作。

周国献在不断的摄影实践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方式、介入方式和表达方式,他是用摄影来将这一切浓缩提炼,静态化,为现实留影,为历史存照。我欣赏的是他对自己镜头前社会底层群体的那份温情,还有温情背后的理性的视角和视距。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喜欢将纪录类摄影的功能概括为:“干预社会,纪录历史”。其实,在干预社会和纪录历史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表达情感和充实生命”。而这种“表达”和“充实”,不仅仅是针对拍摄者和被拍摄者而言,更多的是指那些被摄影作品传播之后影响了的受众。

周国献的摄影作品就包涵着这样的意味!

他用镜头将自己生活范围之内可以观照的底层劳动者群体的生活状态进行长期纪录,温情纪录,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粹纪录,之后参展、传播,让受众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以及如此鲜活的独特个案,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充实,情感被感染,甚至价值观在被干扰、影响和矫正,这一切都是在默默的观看之中完成!

《礼记·表记》曰:“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如果我们将摄影的作用过分放大或者评估过高了,其实也是对纪实摄影人文精神的一种伤害,做的是负功!

我从较悲观的立场看,摄影能对世界的改变其实很有限,但是它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世界的另一面,同时也感受到我们常常忽视的自己内心的另一面!更多的时候,摄影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这是我观看了周国献摄影作品之后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