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公元1993——商潮包围紫禁城》李建惠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5-12-09

在揽客的三轮中也有板车

外国的游客也多起来了

当时的厕所是收费的

穿古装照相,生意很好

也有许多在路上兜售旅游商品者

也有国营的商铺

午门前的广告牌

午门前正规和非正规的出租车

运送面包的车特忙

快到中午了支起简易的饭桌

早市的全景。

早市一般在八点以后就收了

筒子河边买个吉祥

早市之后这里就成了理发的地方。

有时也有外国人光顾

查看大图

在揽客的三轮中也有板车

外国的游客也多起来了

当时的厕所是收费的

穿古装照相,生意很好

也有许多在路上兜售旅游商品者

也有国营的商铺

午门前的广告牌

午门前正规和非正规的出租车

运送面包的车特忙

快到中午了支起简易的饭桌

早市的全景。

早市一般在八点以后就收了

筒子河边买个吉祥

早市之后这里就成了理发的地方。

有时也有外国人光顾

商潮包围紫禁城 
齐洁爽

看了李建惠老师的黑白照片《商潮包围紫禁城》,犹如从浩瀚的历史中翻寻到了久远而珍贵的宝贝,20多年沧海桑田,曾经熟悉的生活已经陌生,曾经单纯的年代已不复存在。这些影像太陈旧了,就如同我们再见西洋人镜头下的上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充满好奇,并愈感珍贵。

纪实照片被称为时间的切片,是曾经的存在,即便是现代网络生活时代的人不时用手机实时微信的图片,照片依然是几秒钟前或几分钟前的过去,照片这样的特性被罗兰·巴特称为“此曾在”。照片永远的过去性是让人们怀恋的基础,而让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照片所提供的过往岁月的样貌,照片中场景人物的细节,照片中这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在罗兰·巴特的理论中叫做“刺点”,在苏珊·桑塔格的理论中叫做“异域风情”。《商潮包围紫禁城》让人感兴趣的正是其中的“刺点”、其中的“异域风情”。

紫禁城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紫禁城周边生活意指中国的社会生活,紫禁城仿佛风向标,如春风般复苏着万事万物。天安门前的三轮车、板车好像是百年前之事,这样的场景深深刺痛着我们的神经,类似的场景如今世界上贫穷的国度依然存在,照片实实在在证明着,有段时间我们贫穷的曾经不是精神而是物质,而今天天安门前看到的是现代化的车水马龙。背景依在前景早已翻天覆地。中国是一个讲求传承的民族,正是因为如此,外来民族的统治最终被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所同化。20多年前的早市,今日之人风俗依旧,财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曾缺少;春节前的对联、喜庆汉字,依然统领着民情民风。看20多年前的场景,让人亲切、让人怀旧。

商业大潮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便用万字的专论也不见得讲得浅显易懂,恰当而有思想的图片,刚好能发挥所长,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近在眼前。也许当代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当年的“商潮”是啥意思,以及意味着什么,但看着这些并不是很老的老照片,他们能立即反应的就是新奇:这是我们的生活吗?这是父辈们的生活吗?——如同史前。当一组照片呈现在人们面前时,能有如此效果就足以令人骄傲了。

摄影不是万能的工具,摄影人所能记录的只是当下,过去与未来都是人思想活动的领域,不是相机的天下。摄影是当下的艺术,摄影是靠腿走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要高于生活,这不是语录式的客套话,至少是摄影人的真情感悟。只有把智慧与思想融入摄影中,才能把当下的现实生活记录得成体系、有意义。可以说,《商潮包围紫禁城》正是这样的成功案例。
紫禁城的商潮依旧,20多年前高调的“可乐”广告的影子,在紫禁城周边今天依然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刺点”、“异域风情”多得是,关键是摄影人有没有发现这些美的眼睛。历史是最好的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处于迷茫中的摄影人在不知何去何从时,多看点有深度的往昔成功照片,定会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