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汇报”——著名摄影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展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影子
2015-09-25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曾庆存院士,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2014年11月29日摄)。他说:“堂堂七尺之躯,有骨头,有血肉,有气息,喜怒哀乐,激昂与敬慕,成功与挫败,苦难与甘甜,人皆有之,我也一样,老百姓一个。”他认为无论科研还是写作,都离不开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二者的相互配合。“写诗虽受心血来潮的灵感冲动所引起,但其意境或其形象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以及其表达,则是理性思维的范畴。”在曾庆存看来,做学问也是要讲求美的,“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王晓东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15年5月22日摄)。 北京西北郊,僻静的生命科学研究园区里,坐落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层红色小楼——这里,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的研究所。 所长王晓东——个子不高,黝黑健硕的汉子,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双料”院士,他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和学识眼光,引领着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员,呕心沥血,探寻人类生命的新知。 “只领导,不跟随”,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设立科研选题的原则。王晓东说:“科研选题必须是世界最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于本水院士准备拍摄肖像(5月26日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为我国一至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呕心沥血;他主导研究的“近快战法”指挥我国“空天神盾”屡屡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机;他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 退居二线的他还是很忙,而且要一直忙下去。“现在干什么呢?八个字:远望、救急、把关、育人”于本水说。“一切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的梦想与担当”。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这是吴文俊院士(2014年5月15日摄)。吴文俊院士是中外公认数学大家——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经常引用他老师陈省身的话,你学习前人的东西,就是欠了的债,一定要通过自己创造新的东西来还债。“年轻人不能只学习前人的东西,关键要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就是创新。”他还说:“搞数学,光发表论文不值得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张存浩院士肖像(2014年5月15日摄)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面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和弄虚作假,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赞誉。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谢家麟肖像(2014年5月16日摄) 他身上有一种文人的儒雅风度,他的名字却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 他就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 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人才,人才,贵在德才兼备,其中又以德为最重要。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院士(2014年5月21日摄)。 郑哲敏院士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为中国火箭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做出了预报;他还钻研10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出于对爆炸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恩泽(2014年5月23日摄)。 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一生不断追求创新的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责任感,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陈和生在展示世界上首次发现可能由四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的示意图前(2014年4月30日摄)。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和生希望年轻学子,如果真正地能够热爱科学并献身科学,就要有严谨的学风并放弃名利思想。“每一个中国人,他的发展都是与中国的发展强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你个人发展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才能有更大的成绩。”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南皮站)的试验田里(2014年5月5日摄)。 李振声,男,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80多岁高龄的李振声仍热衷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在组织实施“渤海粮仓”项目中,李振声又结识了一些农民新朋友。 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手捧一款毛茛科植物标本的王文采院士(2014年5月14日摄) 王文采院士一生潜心研究植物分类学,这是他最喜欢的清静的世界。同时,他还是世界植物分类学毛茛科最权威的三位学者之一,也是国内极少的获得过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科学家,是中国植物学家中承前启后的一位。年近90岁的王文采院士,仍然每天六点起床工作,每周一、二到植物所看标本,剩下几天在家里搞研究。他说:“不能成天考虑地位、钱之类,要考虑那些就走神了。搞研究需要有干劲。”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卢柯的纳米材料研究小组实验成功获得的新型金属材料表面结构投影映在卢柯脸上(2013年11月11日摄)。 16岁上大学,28岁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聘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6岁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创刊以来首位担任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 卢柯的发展顺风顺水,但他说自己也遇到过人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光,而科学研究是排解烦恼最好的办法。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周忠和院士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2013年11月17日摄)。 从江苏农村奋斗出来的周忠和,一直以勤奋刻苦自勉,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说在这一点上“没有给弟妹树立‘坏榜样’”。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希望他们了解国情和历史,坚守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把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只要你有信心和勇气,同时不要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总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 LAMOST项目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2014年6月14日摄) “我希望学到老、干到老,为科学贡献更多力量。”崔向群说,年轻时求知报国是很单纯的坚持;现在依然不改初心,学有所用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我把一生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的作者金立旺
大漠深处追赶日月 雷声 摄
月光下的 “钢管舞 雷声 摄
夜郎河上架彩虹 雷声 摄
新疆迎来高铁时代 雷声 摄
那片大漠那些人 雷声 摄
生命在铁路线上燃烧 雷声 摄
修条铁路通向天 雷声 摄
浇铸利万高速大庄隧道 雷声 摄
戈壁筑路人 雷声 摄
开掘云南石林隧道 雷声 摄
北京地下50米的工地 雷声 摄
让爱情坐上高铁 雷声 摄
作者雷声工作照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 李舸 摄
《阅兵村》作者李舸工作照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作品
刘英毅工作照
7月27日傍晚,陈金兰奉命驾机远行,夫妻俩匆匆话别。刘应华 摄
陈金兰逐一检查机载设备,待命升空。刘应华 摄
夜幕下,陈金兰机组驾机滑向起飞线。刘应华 摄
28日,妻子远行,曹红军继续在本场组织飞行保障。刘应华 摄
飞行结束,疲惫的曹站长坐在台阶上,思念远方的她。刘应华 摄
29日下午,妻子驾机返航,曹站长匆匆赶来。刘应华 摄
30日部队调休,一家人终于团聚,儿子“数落”老爸。刘应华 摄
傍晚,在军营一家三口享受相聚的快乐。刘应华 摄
8月2日,部队飞行,陈金兰与机组准备飞行计划。刘应华 摄
开飞前,曹红军保障现场,紧张忙碌。刘应华 摄
起飞前,机长陈金兰向机组人员作开飞前指示。刘应华 摄
陈金兰仔细检查接受飞机,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刘应华 摄
陈金兰驾驶国产新型运输机,滑向起飞线。刘应华 摄
第二架次,记者同乘升空见证陈金兰的那份专注和认真。刘应华 摄
曹红军在飞行保障指挥室了解各个点的保障情况。刘应华 摄
傍晚,陈金兰完成了当日的飞行训练计划,驾机返航。刘应华 摄
傍晚,陈金兰完成了当日的飞行训练计划,驾机返航。刘应华 摄
作者刘应华乘坐歼-10战机在万米高空实施航拍。
高压水枪冲洗沉积在泵站里的污泥 王杰 摄
“蛙人”站在深达20米沉井池里冲洗污泥作业 王杰 摄
在黑暗的隧道里清除堵塞的污泥,眼前只有一点微弱的光影。王杰 摄
在低矮的窨井管道腰都伸不起。王杰 摄
“蛙人”在深井艰难的操作,返回地面都是筋疲力尽,由队员帮助拉起 王杰 摄
钻入黑暗的隧道里作业犹如是“地道战”队员 王杰 摄
深井里的回音使无法喊话,只得手势与地面沟通 王杰 摄
在地面施工人员帮助吊起污泥 王杰 摄
重装潜水服穿戴必须有多人帮助和仔细检查,确保下井后的生命安全。王杰 摄
返回地面后用冲洗潜水服是的污泥和异味。王杰 摄
进入下水道“蛙人”的生命依靠连接氧气管供氧气和逃生连接生命线。王杰 摄
在路边用午餐同时必须晒干潜水服,确保再次下井作业。王杰 摄
每次下井都是有队员们仔细检查重型装备的潜水服。王杰 摄
、夜深人静,全副武装的“蛙人”返回地。王杰 摄
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喝酒,以去除身上的异味。王杰 摄
作者王杰工作照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哈尔滨之春》作者王瑶工作照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 于文国 摄
《“死亡之海”找油人》作者于文国工作照
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北京至天津的高铁全程29分即可达到 。 原瑞伦 摄
北京南站是我国第一个建成的高铁车站,高铁地铁公交融为一体,换乘方便。原瑞伦 摄
高架桥上飞高铁,阳澄湖安然无恙,他是一条现代环保生态的高速铁路。原瑞伦 摄
京广高铁穿山越岭,通过广东韶关段 。原瑞伦 摄
上海虹桥站京沪高铁列车川流不息。原瑞伦 摄
胜似空姐的高铁乘务员出乘 。原瑞伦 摄
南京站的站务员无声无息的川流在来往旅客的人群中。原瑞伦 摄
一位德国旅客兴奋的说,“中国高铁世界第一”!原瑞伦 摄
在北京西开往南昌的高铁列车上,列车员仔细为老人讲解列车设备的服务功能。原瑞伦 摄
旅客在餐茶吧感受高铁的餐饮服务。原瑞伦 摄
平稳、快捷、安全、美哉。小旅客望着时速300公里的显示屏,乐在其中。原瑞伦 摄
哈尔滨西站的候车大厅保暖、舒适、方便 。原瑞伦 摄
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上,领队战斗机和高铁交相辉映。原瑞伦 摄
作者原瑞伦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