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独木龙舟节纪实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高元 2015-06-23

在独木龙舟节前,船主首先要请人把龙头抬到江边。

在龙舟合龙之前,巫师要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寨,平安回归。

公鸡是巫师召集山神、树神及祖先的最主要祭品。

祭祀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孩子及大人们的围观。

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

期间巫师会按传统做法“起龙”,之后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

龙舟合龙后,要进行试划。以确保顺利进行比赛。

比赛当天,龙舟会沿江而上或下,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及礼物。

龙舟节活动中,亲朋好友送的礼物花样百出。

送白鸭白鹅的寓意龙舟身轻如飞。

送猪送牛的一般都是船主的姨妈。

除了送礼物外,一些亲朋好友还要向龙头敬酒,预祝马到成功。

在以往龙舟节获得过名次的船主往往会把旌旗挂在船头,以示威风。

送礼的亲朋好友太多,船主经常是忙得晕头转向。

为了感谢亲朋好友的祝贺,船主也会在龙头上系上许多的彩带。需要纳福保平安的孩子与老人可随意取拿。

在整个活动中,披锦挂鸭(鹅)的场面最普遍,也最热闹。

由于亲朋好友来自不同的村寨,所以龙舟需要在沿江的各码头停留。

整个龙舟节大人是最忙碌的,而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

每只龙舟,载三、四十人。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敲鼓。

在龙舟出征前,还要接受巫师的祈祷与祝福。

整个活动中,比船主更忙碌、辛苦的是那些贩卖鸭、鹅的小贩。

在比赛前,船主还要为每位船员准备船宴,俗称吃龙饭。

龙舟比赛前,船员还要喝壮行酒,以鼓舞士气。

决赛当天,锣鼓喧天,舟上的人随着划水的节奏齐声大喊“嗨!嗨!”。岸上的亲友也跟着龙舟奔跑并高声叫喊,气势磅礴,扣人心弦,龙舟节被推向高潮。

龙舟节是男人的专利,而女人们为了给男人鼓气,也会穿上盛装,踩鼓助威。

查看大图

在独木龙舟节前,船主首先要请人把龙头抬到江边。

在龙舟合龙之前,巫师要招集山神、树神、祖宗前来保佑龙舟平安比寨,平安回归。

公鸡是巫师召集山神、树神及祖先的最主要祭品。

祭祀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孩子及大人们的围观。

龙舟古朴硕大,别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间一根独木为母舟。

期间巫师会按传统做法“起龙”,之后用竹篾将子舟和母舟并列扎成一排,装上精雕细刻的五彩龙头。

龙舟合龙后,要进行试划。以确保顺利进行比赛。

比赛当天,龙舟会沿江而上或下,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及礼物。

龙舟节活动中,亲朋好友送的礼物花样百出。

送白鸭白鹅的寓意龙舟身轻如飞。

送猪送牛的一般都是船主的姨妈。

除了送礼物外,一些亲朋好友还要向龙头敬酒,预祝马到成功。

在以往龙舟节获得过名次的船主往往会把旌旗挂在船头,以示威风。

送礼的亲朋好友太多,船主经常是忙得晕头转向。

为了感谢亲朋好友的祝贺,船主也会在龙头上系上许多的彩带。需要纳福保平安的孩子与老人可随意取拿。

在整个活动中,披锦挂鸭(鹅)的场面最普遍,也最热闹。

由于亲朋好友来自不同的村寨,所以龙舟需要在沿江的各码头停留。

整个龙舟节大人是最忙碌的,而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

每只龙舟,载三、四十人。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长袍,外套一件黑色马夹,头戴一顶大宽边帽,负责敲鼓。

在龙舟出征前,还要接受巫师的祈祷与祝福。

整个活动中,比船主更忙碌、辛苦的是那些贩卖鸭、鹅的小贩。

在比赛前,船主还要为每位船员准备船宴,俗称吃龙饭。

龙舟比赛前,船员还要喝壮行酒,以鼓舞士气。

决赛当天,锣鼓喧天,舟上的人随着划水的节奏齐声大喊“嗨!嗨!”。岸上的亲友也跟着龙舟奔跑并高声叫喊,气势磅礴,扣人心弦,龙舟节被推向高潮。

龙舟节是男人的专利,而女人们为了给男人鼓气,也会穿上盛装,踩鼓助威。

摄影并文 叶蔚


每年农历5月25日—5月27日,贵州施洞一带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这一盛大集会,独木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苗族无文字记载,真正的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还是采木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
苗族人口近千万,近半数居住在贵州,其余约三成生活于湖南和云南,亦有少部份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四川及海南等地。此外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也有分布。然而,独木龙舟这项举世罕见的传统竞技活动,开展范围仅存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施秉县交界的清水江以及与其支流巴拉河交界处,活动人群仅限于苗族的一个支系。
独木龙舟文化融合了中国端午文化,苗族的竞技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饮食文化,这项举世无双的古老文化习俗,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