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毛家工业园:宁舟浩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小A 2014-12-03

迎亲车队驶向毛家村,带头的悍马车小心地穿过水泥路障。这些路障是为了阻止大型卡车驶入保护村路而建。

贴着福字的红色大门和照壁是当地农舍的标准结构。照壁上也会随着时局的变化呈现新的内容。

村民试图搬开路边堆放的砖块,以方便卡车通行。由于村内建设缺乏规划,导致村路曲折狭小,稍大的车辆无法在村中行驶。

工人正在打磨人造石,制作整体厨房的台面。切割、打磨人造石产生的粉尘不仅是工人健康的大敌,还会给周围的住户和工厂带来二次污染。

在村东头一家喷漆作坊里,一位女工正在为客户复制一位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春节过后,工厂纷纷挂出招聘工人的告示。

随着良种、农药、化肥、机井和农业机械的逐渐广泛应用,每个家庭每年只需要在土地上工作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成。

清晨,迎亲的车队穿过村子东侧的麦地。迎亲车队中汽车的档次和数量与男方家庭的财富多寡及社会关系成正比。

巩胜利开着自己的奇瑞轿车下地干农活。在毛家村,超过半数家庭拥有轿车,轿车早已不是奢侈品。

几位年长的村民应邀观看村里第一台3D电视。

村民投票选举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

葬礼上,跪在路边行谢客礼的孝子贤孙。

阴历十月初一,巩爱良和妹妹来到祖坟前祭奠祖先。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霓虹灯来自邻近的冯塘村即将竣工的商品楼盘“冯塘名郡”。

几乎每天傍晚,小黄都要用自己的机动三轮车将白天生产的沙发运过黄河大桥,送到城里的商铺出售。

一对进城里游玩情侣走在回村的路上。

村民早已接受婚礼上的白色婚纱,但还是要求新娘按照传统披上红色盖头。按照当地风俗,在婚礼上响亮的锣声和新娘手持稻草能够避免未来的灾祸。

宴会上,请来助兴的男演员演唱流行歌曲。

两个工人利用午休时间,在村西头小商店内简陋的网吧里玩网络游戏。

参加婚宴的年轻人。

来自重庆的工人唐坤(左)和弟弟唐海林在亲戚的沙发厂打工。进城游玩前,兄弟俩特意打扮了一番。

九十一岁的董光英去世后安葬在自家的麦地里。

午后,蜷坐在草地中的男孩在看联合收割机收玉米。

腊月里,村民们在尚未启用的厂房内排练舞龙。村民们相信在春节期间舞龙能保佑全村平安并带来财富。

在毛家村打工的19岁男孩T,半个月前通过QQ认识了在附近打工的18岁的女孩X。七夕那天,T给X买了毛熊和玫瑰,在国道旁边的旅馆里共度他们的第一个七夕之夜。

工业污染带来的雾霾不仅影响到大城市,也波及到毛家村。

村子西侧一块盐碱土即将以每亩地每年300元的价格出租给城里的老板。几年后地价飙升,村民都说这桩买卖搞亏了。

镇上的卫生村检查过后,村里第一次配备了生活垃圾桶。

查看大图

迎亲车队驶向毛家村,带头的悍马车小心地穿过水泥路障。这些路障是为了阻止大型卡车驶入保护村路而建。

贴着福字的红色大门和照壁是当地农舍的标准结构。照壁上也会随着时局的变化呈现新的内容。

村民试图搬开路边堆放的砖块,以方便卡车通行。由于村内建设缺乏规划,导致村路曲折狭小,稍大的车辆无法在村中行驶。

工人正在打磨人造石,制作整体厨房的台面。切割、打磨人造石产生的粉尘不仅是工人健康的大敌,还会给周围的住户和工厂带来二次污染。

在村东头一家喷漆作坊里,一位女工正在为客户复制一位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春节过后,工厂纷纷挂出招聘工人的告示。

随着良种、农药、化肥、机井和农业机械的逐渐广泛应用,每个家庭每年只需要在土地上工作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成。

清晨,迎亲的车队穿过村子东侧的麦地。迎亲车队中汽车的档次和数量与男方家庭的财富多寡及社会关系成正比。

巩胜利开着自己的奇瑞轿车下地干农活。在毛家村,超过半数家庭拥有轿车,轿车早已不是奢侈品。

几位年长的村民应邀观看村里第一台3D电视。

村民投票选举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

葬礼上,跪在路边行谢客礼的孝子贤孙。

阴历十月初一,巩爱良和妹妹来到祖坟前祭奠祖先。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霓虹灯来自邻近的冯塘村即将竣工的商品楼盘“冯塘名郡”。

几乎每天傍晚,小黄都要用自己的机动三轮车将白天生产的沙发运过黄河大桥,送到城里的商铺出售。

一对进城里游玩情侣走在回村的路上。

村民早已接受婚礼上的白色婚纱,但还是要求新娘按照传统披上红色盖头。按照当地风俗,在婚礼上响亮的锣声和新娘手持稻草能够避免未来的灾祸。

宴会上,请来助兴的男演员演唱流行歌曲。

两个工人利用午休时间,在村西头小商店内简陋的网吧里玩网络游戏。

参加婚宴的年轻人。

来自重庆的工人唐坤(左)和弟弟唐海林在亲戚的沙发厂打工。进城游玩前,兄弟俩特意打扮了一番。

九十一岁的董光英去世后安葬在自家的麦地里。

午后,蜷坐在草地中的男孩在看联合收割机收玉米。

腊月里,村民们在尚未启用的厂房内排练舞龙。村民们相信在春节期间舞龙能保佑全村平安并带来财富。

在毛家村打工的19岁男孩T,半个月前通过QQ认识了在附近打工的18岁的女孩X。七夕那天,T给X买了毛熊和玫瑰,在国道旁边的旅馆里共度他们的第一个七夕之夜。

工业污染带来的雾霾不仅影响到大城市,也波及到毛家村。

村子西侧一块盐碱土即将以每亩地每年300元的价格出租给城里的老板。几年后地价飙升,村民都说这桩买卖搞亏了。

镇上的卫生村检查过后,村里第一次配备了生活垃圾桶。

毛家工业园
宁舟浩 摄影/文

    毛家庄村隶属于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位于市郊黄河北岸,是一个人口不足五百的普通小村。最近十多年,毛家庄人在不到八百亩的土地上建了一百多座家具工厂,如今村民对外更愿意称这里是毛家工业园。

    毛家庄村西坡地皮上的盐碱如残雪一般,几束干枯的芦苇在寒风裹挟着黄沙中摇晃。北坡的土地因当年苏联援建而最终流产的“洛北工程”几乎失去耕种价值。像这样的土地,占了毛家庄村耕地的三分之一。年好过,春难捱。靠土地吃饭带来饥饿和贫困曾是毛家庄村民挥之不去的噩梦。据74岁的村民巩振文回忆:日军侵华八年,毛家庄旱了七年;春天刮黄风,夏天不下雨,黄河也没有水。1940年全村约四十户一百四十口人,只有一户地主和一户富农家能吃上饱饭,约占一半人口的贫农会经常挨饿, 1943年村里就曾经饿死十多口。1958年村里办起集体大食堂,巩振文不忍心看着孩子挨饿,经人介绍去了内蒙古的砖瓦厂,虽然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但好歹能吃饱。1960年春天,难以下咽的黑橡皮一般的地瓜面窝头成了奢望,村子里仅有的几棵榆树的树皮早早被村民剥光吃掉。1961年在呼和浩特扎根的巩振文返回毛家庄,将妻子和大儿子接到内蒙古,这一去就是三十七年。回忆这段历史,年迈的巩振文颇为得意,因为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毛家庄连饿带病死了十多口,巩家不仅没有挨饿,还添了五个孩子。1965年出生的孙家祥如今已经是村里数得着的大老板,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初中放暑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到黄河南的市区去捡城里人丢弃的西瓜皮回家腌咸菜吃。

    1986年年底农闲时节,孙传志等人来到济南段店一家田姓的上海人开的木器厂做小工,想用祖传的木工手艺挣点钱贴补家用。这家木器厂的产品是当时非常时髦的组合柜,精明的南方老板怕被人偷学技术,只让来他们制作柜子骨架,待晚上工人下班后再亲自动手进行蒙皮、贴面板等工序。但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这几个精明的农民木匠,很快孙传志就把制作组合柜的技术悄悄带回了黄河北岸的毛家庄。孙传志自己既当老板也做工人,还要跑销售,实在忙不过来就只能叫媳妇来帮忙送货,材料凑手时,孙家三兄弟一天一夜就能赶制出一套组合家具。那时做一个组合柜的利润能达到二、三百元,一年下来能净赚六到七千块的收益也令这个穷困了半辈子的农村木匠大为震惊。从那时起,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每年都能给家里添置些东西,穷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1988年夏天,伴随着席卷全国的“抢购风”的带动,孙传柱在全村一下带动了十几户开了家具作坊。1996年,孙传志为自己的家具厂注册了“富强”商标,1999年在城里的清河家具城开设了自己的摊位;2000年,孙传志的工厂里安装了毛家庄村的第一部电话,结束了跑业务靠人“捎话”的日子;2001年,孙传志又购买了毛家庄第一辆卡车……这时,全村的大小家具作坊工厂总数已经发展到了四十多家。毛家庄村生产的家具产品销售到方圆几百里,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财富,也让村民摆脱了人均1.3亩的贫瘠耕地的束缚,这个当年勉强温饱的村庄逐渐变成了全镇72个自然村中最富裕的地方。

    2005年,孙传志的儿子孙家强大学毕业,他选择了在城里一家外贸公司打工。目睹公司从山区农户手中低价收购的板栗,经过挑选和包装后,以数倍的价格卖到中东客户的手中。这种经营方式给了从小在自家木器厂长大的孙家强很大启发。两年后,孙家强决定辞职,回村经营自家的工厂,成为毛家庄第一个留在村里就业的大学生。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吃老子饭的 “富二代”。2008年初,孙家强设计出一款可以两人同时使用的“对面桌”,美观实用、非常适合写字间使用。他把样品放在朋友的摊位展示,没想到立刻就被一知名地产老板看中,原价买下。这件事给了初出茅庐的孙家强以很大鼓励,开始专心设计制作异形、个性化办公家具,并提出了办公家具“DIY”(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思是自己动手做)的概念。他通过提高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培养对工厂的忠诚度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新兴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在稳定周边客户的基础上逐渐把销路扩展到省外。如今的孙家强则潜心于生产和销售,妻子负责照料城里店铺的生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明年,他将要接管一家热压板工厂,计划同时生产多个档次的产品,通过价格和差异化竞争占领市场。为了犒劳妻子,孙家强打算在城里买一所新房子,这样的话,女儿两年后也能在念上条件更好的小学。

    说到将来的日子,村里的老人觉得要是村里能雇个厨师统一做饭,每年组织一次旅游,平时有个地方跳跳广场舞就满足了。可是年轻人对这却不屑一顾:“你看看电视里美国人怎么过的日子”?!村里工业区和生活区必须严格分离,村民统一住进楼房,每家每户集中供暖和给排水,村里得有自己幼儿园和敬老院。生活条件至少得比城里人的生活还要好。谈到自己的未来,30岁的孙家强想做个好村官。他认为自己有文化,有能力,而且经济实力也不错、不会贪污,一定能为父老乡亲做些实事。

    如今,随着良种、农药、化肥、机井和农业机械的逐渐广泛应用,每个家庭每年只需要在土地上工作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成。一亩土地一年种植两季庄稼的毛收入仅相当于村工厂里一个小工的月工资。家里是否开工厂,是否有厂房出租,成了衡量家庭财富的直接标志。随着工业园的发展,“烦心事”也随之而来。2011年底,村子被人举报有消防隐患,镇上专门为此责令整改。今年秋天,村民又因为道路使用权差点和邻村发生械斗。 村内的自留地和宅基地被村民见缝插针的建了厂房,村内道路狭窄,大型生产设备和材料运输困难。整个村子没有下水道,没有冲水马桶,更没有暖气。生活、生产垃圾无序堆放;工厂产生的噪音和粉尘,喷漆车间的异味儿,严重制约了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依照村里眼下小工厂、小作坊的生产方式,土地的使用几近饱和。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盘活村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如何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毛家庄村未来面临的新问题。